一克「茯苓」金不换,健脾化湿安神的好帮手!
众所周知,在广府妈妈的汤料中,肯定少不了这样四四方方,白色或浅灰色,没什么特殊味道的一味中药——茯苓。
茯苓虽然看似没什么的存在感,但实则已有上千年药用保健史。
名贵中药材往往让人望而却步,而茯苓可是平价药材中的健脾滋补圣品!
茯苓,谐音“福临”。其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茯苓,味甘平。
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除烦,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魄养神,不饥延年。一名茯菟,生山谷。”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其寄生在松科植物赤芍或马尾松等树根上,故又名“松苓”。
茯苓吸收了松树根的精华,所以多在枯萎腐败的松树下可见茯苓的生长,古人认为其乃松之“神灵”伏结而成,故为之取名“茯灵”、“茯苓”。
又以云南生产的茯苓最为道地,品质最好,又称“云苓”。
茯苓味甘淡,性味平和,色白淡黄,以入脾经为主,味甘能健脾补气,淡能渗利水湿,性味平和,故而是健脾利水又不易伤正气的好药。
故而擅长于治疗诸多由于痰湿水饮引起的小便不顺畅、水肿、头晕、呕吐、心悸气短、口渴饮水即吐、腹泻等一系列症状,也能对一些代谢性疾病如痛风、高尿酸、高脂血症等有所帮助。
此外,茯苓质地重,还能宁心安神,为治疗失眠心悸的一大良药。
茯神为茯苓菌核中间带有松根的部分,功效与茯苓相似,不过利水化湿的功效弱于茯苓,而宁心安神的功效强于茯苓。
茯苓皮是茯苓菌核的黑色外皮,性味功效基本与茯苓相同。因为其用药部位为外皮,所以更擅长化皮肤的水湿,多用于治疗皮肤水肿。
茯苓为健脾化湿安神的好药,与人参(或党参)、白术、甘草同用,为健脾补气的常用方。
因为这四味药皆性味平和,如君子般中和,故以“君子”为名,合名为“四君子”汤。
常用于治疗由于脾虚气弱湿重引起的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萎白、大便稀烂、食少腹胀等症。
茯苓也是常用的药食同源的药物,应用时除了要有脾虚水湿引起的不适症状(参考上文)以外,一般要注意观察舌象。
一般应用茯苓的舌象为:舌体相对胖大,舌面比较湿润,或者舌苔白厚腻,舌两边有牙齿印,这种舌为脾虚水湿的常见舌。
若不能自行判断,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