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从业者能从NBA堪比FBI的大数据系统里借鉴什么
很怀念小时候,那时报纸、杂志、电视和广播是我们的灯塔,图书馆是我们的星辰大海。那时我们的记忆力好于体力,没有云存储,只有脑回路。
经常看NBA的朋友们会发现,现在NBA的实时数据越来越发达,技术统计也是越来越精细。观众不仅能在看转播的时候在转播画面上看到球员和球队的各种实时数据信息,也可以在“直播吧”等这样的专业app上看到往年的数据统计、当前赛季的各种细分的数据。
可以说,当前NBA的大数据系统堪比FBI,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看不到。
可能会有好多人产生好奇:NBA官方那么详细、准确的数据是怎么统计出来的?尤其是诸如球员总跑动距离,平均跑动距离,平均跑动速度(甚至可以细化到进攻端移动速度和防守端的移动速度),出手距离,场均触球数,每次触球时间等等精确的数据,难道都是人工统计出来的吗?抑或每个球员身上都有跟踪器?带手环?
带着重重疑问,今天,我就来跟大家聊聊NBA强大的大数据系统,以及它能给影视行业带来哪些启发。
1946-47赛季,那时的联盟还叫做BAA(全美篮球协会)。即便如此,这个里程碑的赛季仍然被看做是有关于NBA的一切起点,一个伟大的联赛就此开始。
1949年,BAA吞并了当时的另外一个联盟(NBL),并改名为NBA。
有趣的是,一直到五六十年代,联盟都并没有统一的数据统计标准,各支球队数据统计的能力有高低之别,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都有所不同。
而数据统计对于当时叱咤联盟的球星还有一些“特殊优待”,譬如比尔·拉塞尔连续3场比赛篮板球都超过30个等等。
时间来到1986年,这一年对于NBA的数据统计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正是从1986-87赛季开始,NBA联盟从每支球队、每场比赛以及每名球员都有了完整、准确的数据统计。
因此,翻开如今联盟不断刷新的历史记录,都会附上这样一段开场白:“从1986-87赛季NBA有技术统计以来,这是第N次有球员打出这样那样的数据。”
但即使那时候的数据统计多么完整、准确,和现在的数据统计比起来,绝对是小巫见大巫。
直到2010年,NBA数据统计才开始进入新时代,而在此之前,NBA各球队一直采用的还都是根据录影手动统计的方法。
黑科技时代—
这哪是NBA球场!简直就是黑科技实验室
NBA日益强大的数据统计离不开一项黑科技——Sport VU技术。
如果你是数据控,你就一定对sprot VU不陌生,简单直接来说,就是比赛场上的球员追踪分析系统。再说通俗一点,类似于监控器,它会记录下球员在正式的比赛时间里所发生的一切。
从硬件层面上来说,Sport VU只要在球场的某些位置固定六个运动捕捉摄像机就可以了,每秒钟每个摄像头能抓取25帧图片,每张图片都会捕捉到球员的空间坐标,与此同时,为每个坐标点加上时间戳和球员ID,然后将这些数据实时捕捉到服务器端之后,前面的工作就已经基本完成了。把数据捕捉到云端之后,传说中的天才数学家算法学专家和大数据处理就要出场了。
一场比赛可以收集到72000个数据点,采集得到的原始数据积累成为海量的数据库,这套系统,就记录下了数以百亿记的球员位置坐标,足够如今的分析师们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模型,用以分析NBA这500位球员们的场上的行为。
这些数据使得Sport VU技术能够追踪每一名球员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次传球、每一次投篮、每一次触球、甚至在场上一切的一切。
你可能会问:这套设备和系统很贵吧?
但其实,每套SportVU解决方案的价格只有10万美元左右,是随便一支球队都能支付得起的。
这个技术为什么可以做到如此精准,是因为它一开始是被应用于导弹跟踪技术等军事领域的……
马刺助教说:“这东西的引入让我们(助教)面临着失业的危险。”
现在,SPORT VU已经成为了NBA的标配。
除了SportVU,NBA赛场上还有一些黑科技值得我们关注。
SportVU更多的是应用在比赛中,但练习的时间总是比比赛时间更多的,球队自然希望在练习中也有很好的技术辅助。智能练习场馆就这样诞生了。
这套系统可以用在每一场训练课上,通过九个高清摄像头从不同角度记录球员的动作、跑动距离、位置、反应时间等,然后给教练和数据检测人员提供第一时间的分析反馈。它可以实时监控每一块场地上进行不同训练的球员,然后提供指导数据,让每个球员的训练效果最大化。
Athos压力衣也是“黑科技”装备之一。由上衣、裤子、塑料核心组成,嵌在球衣内部的感测器会追踪球员肌肉、心率、神经等身体机能的运作方式。上衣有16个传感器,负责测心率、呼吸、主要肌肉群。裤子有12个传感器,负责6个肌肉群。塑料核心能读取传感器所有数据,并传输到手机app中。如球员可以看到运动期间哪些肌肉群被激活。正是因为Athos可以清楚地掌握球员肌肉群、心率等身体机能,所以它还可以为球员提供医疗方面的援助,时刻掌握球员自身某些身体机能状况。
无疑,大数据让NBA“更高、更快、更强”,让NBA不断朝着数字化+智能化力量发展的方向迈进。它不仅可以帮助提高球队的竞技水平,帮助球员训练、规避伤病以及为选秀和球员交易提供支持,此外,大数据还能为球迷提供更好的观赛体验,支持球队周边产品的开发,助力球队管理运营。
甚至有的文章标题打出:NBA+大数据,数字经济重塑体育帝国。
不仅仅是NBA,在漫威,在美国好莱坞的工业体系、日韩的演艺体系当中,其实都有着非常扎实的工业化模板。
他们在过去的30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轴里,比我们摸索的经验更为丰富。
而中国影视产业是时候从小工业时代进化至工业时代甚至后工业时代了。
那么从NBA非常成熟的这套工业化系统里,我们如何借鉴到中国影视工业化体系的建设中呢?
多么高度发达的工业化系统,
也都是由高度专业化的人建设起来的。
尤其是早期的工业化体系建设,
必须依靠专业化程度极高的人来架构。
对于尚处于传统的“工匠”阶段的中国影视生产过程来说,
投资人选择投资项目时,
往往最看重的就是一个项目中的这位核心工匠,
可以是导演、可以是制片人,也可以是主演,
但在成熟的工业化体系里,
什么样的导演无所谓,不重要,
只要按照我这套体系来拍,就会是高水准的影片,
而这套体系,
先不说统一的思想体系和高度标准化,
最重要的,
它是由各工种的专业人士来执行的,
工业化代表的是多部门完美协调配合,
整个工序推进有序可控,所有从业人员专业且素养极高。
所以,任何时候,
于公司而言,
于个人而言,
提高专业水平,都是第一位的。
很多人说,我没有NBA那样的采集数据的系统,
我也没有爬虫的技术,
但NBA幕后的数据狂人柯克·格斯贝瑞,
同样不是专业出身,
专业是地理学和地球学,
但却凭着对篮球的一腔热血,
自己找来了2006~2011年5个赛季NBA所有的投篮数据,
手动记录下记录NBA赛场球和球员运动的轨迹,
制作了70万次投篮热图,海量的投篮数据分析。
这些热图展现着任何一位球员的投篮规律,
比如在哪个区域出手最多,哪个点位最为顺手。
你能想像,这些都是依靠人工分析出来的。
后来,SportsVU的老板相中了这位“科技奇才”,
并邀请他加盟公司,
一起努力改变记录分析篮球运动的方式。
所以啊,
只要意识到了这件事情的重要性,
任何时候开始都为时不晚,
最笨的手动操作,
虽然慢了些,
但慢慢走,才会快。
什么叫高度标准化?
就是良品率要足够高,不能有劣品。
知易行难。
高度标准化依赖一套统一的思想体系;
并且,需要先前说的专业化来作为支撑,才能让标准化得以执行;
更关键的,前面提到的数据化在高度标准化的建设中,
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包括内容大数据、用户大数据、渠道大数据等等。
影视行业又有垂直细分,
早期,一定不贪大,不求全,
根据自己所在的垂直细分领域提炼标准化,
再慢慢升级,
才能守正出奇。
工业化最核心的一环就体现在流程化上,
它是高质、高效、规模化的基础。
但任何流程都很难直接照搬,
唯有为自己量身定制,打造专属于自己的流程,
才能更好地为自身服务。
影视行业里面,能够遵循流程化行事的团队实在少之又少,
先期的打磨、一代代的更新的确是孤独的旅程,
但它却是影视工业必须要走的路,
如果拿餐厅做例子,
就是那种有中央厨房,
任何地方都井井有条,稳定出产90分食品的大企业。
90分没有什么不好,
邓爷爷的话一直提醒我们:
稳定压倒一切。
最后,就是依靠技术手段帮助提高效率和减少沟通成本了。
智能化是必然,
小到公司的自动化办公系统,
大到大数据库系统,
都是智能化的一部分。
当然,智能化的实现需要资金的支持,
前提肯定要实现足够的弹药储备,
不敢贸然动手。
影视大数据的思维变革,并非一篇文章能够讲的透彻。
但影视工业化体系的步伐,却可以一步一步走向成熟。
NBA70多年的历史,
目前标配的这套大数据系统,
也只才广泛应用了不到10年,
所以,愿我们
一边只争朝夕,
一边不疾不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