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岚送人一封信,里面只有盐与茶,乾隆获悉后却勃然大怒

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纪晓岚给亲家卢见曾写了一封信,信中没有任何文字,只有一点盐与茶。然而令人意外的是,纪晓岚的这一封信,却带来了严重后果,让乾隆勃然大怒,导致刚刚升为翰林院侍读学士的纪晓岚,迅速被贬到新疆乌鲁木齐戍边。

明清之际,两淮盐税数量巨大,是国家的重要收入,但到了乾隆三十三年,两淮盐税却出现严重亏空,两淮盐务发生了重大危机。

由于盐税数额巨大,一直都是腐败高发区,造成税银巨大亏空,肯定不是短期行为,所以乾隆将前一任两准盐运使卢见曾也列为重大嫌疑,秘密下令对其抄家,以弥补亏空!1762,两准盐运使卢见曾73岁,于是就告老还乡,过起了隐退生活。

清朝查案,不会像现在这么温柔,只要列为重大嫌疑,那么就先抄家再说。一旦发现解释不清的金银,那么必然是贪污无疑;如果没有发现,那么皇帝下旨勉励一番,所谓“雷霆雨露皆是君恩”。

1768年,纪晓岚升为翰林院侍读学士,在南书房行走,自然知道乾隆的这一秘密决定。然而,卢见曾却是他的亲家,纪晓岚女儿就嫁给了卢见曾的孙子,所以纪晓岚就要想一个办法通知卢见曾,让他赶快转移资产。

最终,纪晓岚让人快马给卢见曾送去一封信,信里不着一字,只有一点盐与茶。卢见曾见到之后瞬间领悟,纪晓岚说的是“盐案事发,即要查(茶)封”,所以连夜转移资产。

于是,钦差突然上门抄家时,才找到“仅有钱数十千,并无金银首饰,即衣物亦甚无几”。乾隆小脸被打的啪啪响,但乾隆坚信卢见曾是大贪污,所以认为“其中情节,甚为可恶,岂有圣旨未到,而外人已知之理?.......如卢见曾坚持不吐,即应加以刑讯。”

一个快80岁的老头,如何能扛得住严刑拷打,很快就把纪晓岚的书信给说了出来。当年,张廷玉谢恩案,就是因为身边人泄露消息,这一次又是身边人泄露消息,所以乾隆勃然大怒,就将纪晓岚贬到乌鲁木齐,史书记载纪晓岚是“漏言夺职,戍乌鲁木齐赎罪”。

纪晓岚给亲家通风报信,这事情有可原,但在这件事的背后,却反映出清朝的“隐性腐败”或“信息腐败”现象。这里也不免让人恶意猜测,卢见曾或许也孝敬过纪晓岚。

如果卢见曾与纪晓岚无关,那么纪晓岚“漏言”,卢见曾是不是要给予报酬?其实,信息就是价值,清朝文人笔记中,就有这一类信息腐败的记载,内容触目惊心!

清朝欧阳兆熊和金安清的《水窗春呓》:京官以枢直为最华要,两书房特清华而已。嘉、道两朝领袖者至丰腴,每年得馈遗有至巨万者,不过通消息,示向背,未有公然雌黄人才于其长之前者。

可见,仅仅给点隐性消息,就能“每年得馈遗有至巨万者”,足见清朝信息腐败之严重。当然,这不是清朝现象,古今中外莫不如此!比如明朝袁崇焕案,崇祯下旨抄家时,仅查抄了百余两银子,显然早就有人给袁崇焕弟弟通风报信了。

信息腐败极为隐蔽,非常难以发现,以纪晓岚为例,“信里不着一字,只有一点盐与茶”,如果不是乾隆对这一次的两淮盐税之案非常重视,不是卢见曾抗不过挨打,那么根本就发现不了,纪晓岚的这一次腐败案就不会被发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