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三伏贴

昨天

前言

前天是7月11号,正式入伏的第一天,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几天医院里有好多人都在贴三伏贴,说到三伏贴,你对它了解多少呢?今天咱们就来讲讲三伏贴的一些事儿。

PART01

基本介绍

三伏贴,是一种膏药,如银行卡大小,一般四个为一组使用。在夏天农历的头伏日期贴在后背的一些特定部位上,据信可以治疗预防冬天发作的某些疾病(如鼻炎,气管炎,咽炎,哮喘等),针对不同的疾病,一般要将四片膏药一起贴在后背的不同位置,保持八小时即可揭下。

选择在三伏天贴敷,是根据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对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冬天易发作的宿疾,在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这3天是人体阳气最盛的),以辛温祛寒药物贴在背部不同穴位治疗,可以减轻冬季哮喘发作的症状。

治疗方法:每隔10天敷药一次,每疗程3-4次。

PART02

什么是三伏?

简单介绍完三伏贴,你可能会产生疑问——什么是三伏?三伏要怎么确定呢?下面咱们就来探讨探讨三伏。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并且潮湿闷热的日子,民间百姓说的“苦夏”就在此时。

“三伏天”的“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我国古代采用“干支纪日法”,用天干与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10天重复一次,其中第7天是庚日。秦汉时盛行“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认为最热的夏天日子属火,而庚属金(甲乙属木,丙丁属火,戊己属土,庚辛属金,壬癸属水),金怕火烧熔(火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

于是规定从夏至后的第3个庚日起为初伏(有10天),从夏至后的第4个庚日起为中伏(有的年份是10天,有的年份是20天),立秋后的第1个庚日起为末伏,也称终伏(有10天),总称为三伏。

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四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五个庚日,则为20天,所以中伏到末伏有时是10天,有时是20天,而“头伏”和“末伏”都是10天。因此,由于中伏的时间不确定,三伏的总长度,有时是30天,有时是40天。

今年(2021年)三伏天的时间是——

初伏:7月11日-7月20日

中伏:7月21日-8月9日

末伏:8月10日-8月19日

农历中的“三伏天”就是“初伏、中伏、末伏”的总称。

PART03

三伏贴的发展

三伏贴的来源是天灸,是古代冷灸法的一种,取每年初、中、末伏第一天进行治疗,所以又称三伏贴天灸。天灸最早的记载见于南北朝的《荆楚岁时记》。

“八月朔日收取摩墨,点太阳穴止头痛,点膏肓穴治痨瘰,谓之天灸。”

——《荆楚岁时记》

更加详细描述其应用的是在宋代《针灸资生经》。

“用旱莲草椎碎,置手掌上一夫,当两筋中,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谓之天灸,尚能愈疟。”

——《针灸资生经》

后来,清代医家张潞《张氏医通》里,将三伏贴用于治疗哮喘。

白芥子涂抹法——“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应有不应。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方用白芥子净末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共为细末。入麝香半钱,杵匀,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涂后麻瞀疼痛,切勿便去。候三灶香足,方可去之。十日后涂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

——《张氏医通》

文中关于三伏贴时间的记载:

“夏月三伏中”:指的就是三伏天期间。

“候三柱香足,方可去之”:指每次涂抹3柱香的时长(大约现在的1个半小时),就去掉。

“十日后涂一次,如此三次”:指三伏期间隔10天涂抹一次。

后来,陈修园在其《时方妙用》的“哮证”中进一步肯定了这种灸法:“宜于夏月三伏中。用张路玉外贴药末。”

至此,三伏贴一直在应用。

PART04

使用方法

三伏贴里面含有白芥子、细辛和甘遂等中药,能够有效的帮助身体温肺散寒,同时还可以止咳平喘。另外,三伏贴里面还有生姜,能够有效的帮助身体温补阳气。三伏是人体毛孔张开最大的时候,因为三伏天最热所以这时候如果用一些热性的药物贴敷在皮肤上,可以使药物渗透到皮肤,更有益于人体对药物的吸收,来治疗一些冬天里寒气盛的时候所引起的一些病证。

贴三伏贴的时候先把贴敷的部位用碘酒消毒,然后把三伏贴贴在穴位上,再用脱敏的胶布固定就可以。一般成年人每天贴敷的时间是3~6个小时,儿童每天贴敷的时间是2~4个小时。

PART05

体现春夏养阳

三伏贴是根据中医“冬病夏治”、“春夏养阳”的原则,在一年中最炎热的三天(三伏天)采用中药外敷穴位疗法,治疗秋冬季发作的疾病。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古人发现一些宿疾有一个共同点,“夏伏而冬发“,其宿根常存体内,缠绵难愈。所以参考了春夏养阳的原理,选择在夏季利用三伏天天气炎热,在局部穴位上敷以辛热发散之药,可以更好的发挥药物扶阳祛寒、扶助正气、祛除冬病根因的作用,起到“缓治其本”、“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目的,故称“夏治”。

凡易患咳嗽、痹症之人,大多阳气较虚,故在冬季易受寒邪的侵袭而发病。夏天自然界阳气最盛,由于天人相应,人受自然界阳气的感应,加以适当的药物治疗,便会使虚损的阳气得以补充。待人之阳气充足,达到阴平阳秘的和谐状态,则一方面可以御邪,另一方面可以驱除身体内原有之邪外出,从而去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在内,身体也就不会患疾病了。

PART06

适用人群

三伏贴也需辨证施治哦!

辨证施治是中医诊疗的基本理念,三伏贴也不例外。每个人体质不同、病证不同,贴敷的药物、穴位也有所不同,具体运用的穴位及药物是需要正规中医师辨证后定夺的。

三伏贴适合人群广泛,下列8类人群都可以施行:

1.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以咳嗽、喘咳为主要表现的肺系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反复发作的呼吸道感染患者。

2.各种恶性肿瘤导致免疫力低下,需提高免疫功能者。

3.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肠炎、胃溃疡引起的胃胀、胃酸、胃痛等,以及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腹泻患者。

4.妇产科疾病如痛经、月经不调、白带异常、不孕等症患者。

5.疼痛证如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及慢性劳损引起的各种颈、肩、腰腿痛、老寒腿等患者。

6.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荨麻疹、哮喘等患者。

7.亚健康人群如常年易感冒及身体四肢怕冷者。

8.小儿哮喘、厌食、遗尿、发育不良者。

贴敷之后,患者局部若出现小水疱可等其自行消散,1cm以上的大水疱可到医院做相关处理,以预防感染;切忌搓、抓、挠,以防止对皮肤进一步刺激。治疗期间忌食生冷、肥甘厚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不宜长时间吹电扇或待在空调屋内,忌洗冷水澡。

贴敷三伏贴后,多数患者穴位部位会出现发麻、刺痛、温热、瘙痒等感觉,这种现象属药物的正常反应。

PART07

注意事项

1.并非人人适宜。热性疾病不适合用三伏贴;凡贴敷部位有皮肤创伤、皮肤溃疡、皮肤感染者,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瘢痕体质者,咳黄浓痰、咯血者,均不宜使用;孕妇、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以及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支气管扩张、病情急性发作期或加重期间等应慎用;2岁以下幼儿也应谨慎使用。

2.不能盲目追求发疱。因个体差异,贴敷后的临床反应有所不同,但通过临床研究,发现敷贴后发疱与否跟三伏贴疗效差异并无明显联系。

3.敷贴时间并非越长越好。敷贴时间应该根据患者年龄、体质和对药膏的耐受程度分情况而定,并非时间越长越好。成年人建议贴3~4小时,老年人及体质较弱者适当缩短时间;儿童皮肤娇嫩,建议贴0.5~2小时。具体时长可根据贴敷后患者的皮肤反应作相应调整。

4.并非贴后就见效。三伏贴并非灵丹妙药,不能包治百病,也不可能贴后就立马见效,需要患者长久坚持。一般三年为一个疗程,严重者还需增加治疗时间。

5.恶性肿瘤不是禁忌。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医肿瘤治疗中心研发了针对肿瘤患者的三伏贴,经过多年的临床验证,发现其对肿瘤患者脾肾阳虚证有一定疗效,如化疗后四肢冰凉、畏寒、腹泻等症状,有需要的患者可以尝试。

今天干货有点多,你学废了吗?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