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气,中医的千年骗局?一个中医人的深度思考|内湿|运化|湿气|症候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剂,须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借鉴、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病因病机学》、《中医基础理论》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最近这几天,我看到有些读者朋友,向我提出了心头的疑惑。
这就是——湿气这个东西,到底是不是科学概念。
譬如下面这位读者:
对此,我还仔细看了一下。和这位读者一样,对“湿气”这一概念嗤之以鼻的朋友还真不少。
其中最典型的理论是:人体内大部分都是水。既然都是水,那肯定就是湿的呀!何必还捏出一个“湿气”的概念呢?这就好比,指着一盆水说:“这盆里怎么这么湿啊”?这不是废话吗?
好,接下来,我来论论这个湿气,到底是不是科学概念。
首先说,身体里的水分,和湿气,是不是同一个概念?
不可否认,中医里头的湿气,一定源于水。没有水,哪来的湿?但是,两者又不能完全划等号。
中医把湿气,分为内湿和外湿。
外湿,即中医所谓六淫之一,一般指的是长夏季节自然界的一种阴邪,性重浊而黏腻。它可以阻滞人体气机的活动,脾胃的运化,令肌肉酸重疼痛、消化不良、大便不爽。比如说现在这个时候,全国多地有雨。这个时候,天地间就有湿气。
其实,咱老百姓说的,更多的是内湿。
所谓内湿,它常常指的是人体的代谢垃圾。也就是说,由于脾运化失常,没有办法把吃进来的东西,全变成精微物质去有效吸收、利用,而剩下的那部分,就成了湿气。
内湿还有别的形成原因。比如人体脏腑功能衰减,肺、脾、肾三大脏器代谢能力下降,导致水湿内积,形成了湿气。
也有的,是肝郁气滞,或肺的宣发不畅,人体气机失常,影响了津液的正常输布,于是聚而成湿。
总之,这个湿气,是人体代谢、运化过程失常的表现。尽管它源于水分,但是自形成的那一刻起,就完全不等同于水了。
那么,湿气,看不见摸不着,它到底是什么?
我跟你说,它就是一个态,一个势,一个象。
我给你举个例子吧。
一个女孩子,去相亲。回来以后,家里人问,感觉如何呀?
姑娘家一撇嘴,说:这人太瘦了,脸色蜡黄,人也不精神,说话软绵绵的,一看就是个病秧子。我不喜欢。
接着,家里人给介绍一个身材胖的。
但见面以后,姑娘家又说了:这人满脸油,头发没多少,都油滋滋粘在一起,人也不精神,肚子像孕妇,一看就不正常。我不喜欢!
然后,家里再介绍一个。
这一次,姑娘高兴了,说:小伙子不高不矮,不胖不瘦,有肌肉,长得精神,眼睛亮亮的,这个我喜欢!
好了,你看,这个小姑娘怎么就知道第一个是病秧子,第二个是胖呆子,第三个才正常呢?她没有经过化验,没有经过测量,她凭的就是对一个人整体的观察和感受。也就是说,她看到的是一个态,一个象,一个势。凭借对这个整体的感受,她得出了结论。
同样道理,中医看一个人湿气重,靠的也是整体观察。当然,这个整体现象,也是一个一个细节组合起来的,比如说——
大便黏腻、不成形,利用马桶冲不下去。
头发见少,头油多,头发一束一束地被头油粘在一起。
舌苔厚腻,白白厚厚的一层,刮不下去。
身材偏胖,脂肪多,肌肉少,身体软绵绵的。
四肢沉重,不爱动弹,上楼梯的时候步伐沉重,走到一楼,六楼都听得见。
不精神,嗜睡,脑袋反应慢,眼神呆滞,做什么事情都没兴趣。
腹胀、胸闷、憋气,或食欲不振,或食量大得吓人。
你看,所有这些,就都是湿邪在一个人体内的细节表现。所有这些细节表现拼凑在一起,给人的一个外在的象,就是你有湿邪了。
湿邪上犯于心胸,或困阻于脾胃,或下注于肠间,或流注于四肢,或上泛于头部清阳之地,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象。
这个象、态和势,中医术语讲,就是症候。
其实啊,何止是湿邪这一码事儿。气虚、血虚、阳虚、阴虚……所有这些症候,都是由细节组成的象。因此,中医症候学里头,采用主症、副症来概括各个细节,以及诊断标准。要不怎么说,学习中医必须有好记性呢。你得把所有这些都记住才行啊。
所以我说,我们不能因为组成人体的物质,大部分是水,就否定湿气的存在。湿气作为一个整体的象,是人体非正常状态下的表现。湿气不仅不是谎言,更是值得我们每个人 都要警惕的致病因素和病理因素。
正因为中医看到了湿的危害,所以才有了很多除湿的药。比如苍术,健脾燥湿。比如陈皮,行气燥湿。比如泽泻,利水除湿。比如干姜,温肺化饮。比如车前,利尿除湿。而在辩证科学应用这些中药以后,湿邪往往可以得到很好的化解、控制。
总而言之,湿气,不是中医的谎言,而是中医理论下特有的一个概念。
不知道,我这么说,大家看懂了没有。
好,就谈这么多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