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将蓝玉为什么敢霸占蒙古王妃?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在明初名将蓝玉获罪身死的“蓝玉案”里,“蓝玉霸占蒙古王妃”一事,是一条载入《明史》的重要罪状。

  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在《明史》里记载得十分简略:当时蓝玉率军血战捕鱼儿海,一仗打垮北元政权主力,抓了八万多俘虏浩浩荡荡返程。就是在返程的路上,得意忘形的蓝玉竟然“私元主妃,妃惭自经死”。也就是悍然欺辱北元皇妃,竟然令皇妃羞愤自杀。接下来“蓝玉案”的杀身大祸,也就此埋下。

  虽然这段典故,在一些“传奇题材”的古装剧里,还被演绎成了蓝玉与北元皇妃“可歌可泣的爱情”。虽然第一时间得知此事的明太祖朱元璋,也只是“切责玉”。但朱元璋内心的怒火,想必已是三丈高——蓝玉的错,可不只是做了件丑事,他破坏的,是朱元璋对北元残余势力的一贯国策。

  自从1368年徐达收复大都,元顺帝仓皇北逃后。昔日的“元朝”变成了盘踞漠北的“北元”,但其“引弓之士不下百万众”也,依然是明朝国防的巨大威胁。如何减除这个威胁?朱元璋的国策是“必威德兼施”,也就是在军事打击的同时,对北元官民“以德怀之”。

  所以多年以来,别说是对北元皇妃,就算是对待前来投奔的北元部落牧民,明王朝都讲究“顺而抚之”。每当有塞外部落来投奔,朱元璋都认为这些人“皆吾赤子”,往往让他们“就水草便利之地居住”,还常调拨物资粮食。至于北元的贵族和文武官员,只要肯来投奔,也常获得重用。许多北元官员来投后,都在明朝各地担任了知府、知县、御史等要职。比如北元工部尚书丑驴,还被朱元璋赐名“李贤”,成了明朝洪武至洪熙年间的“三朝老臣”。

  也正是这几十年如一日的“威德兼施”政策,才令强盛一时的北元渐渐土崩瓦解,最终成就了蓝玉在捕鱼儿海的致命一击。但北元刚被打垮,蓝玉就“作”了这么个事儿,显然是给朱元璋“顺而抚之”的国策一记啪啪耳光。放在明朝政坛上,那更是严重“越线”。那蓝玉怎么会有这么大胆呢?其实对于蓝玉来说,他早就“越线”越习惯了。

  在蓝玉出征捕鱼儿海之前,明王朝已经历经了“胡惟庸案”等大案,大批重量级的功臣纷纷落马,昔日气焰熏陶的“淮西勋贵”遭到了沉重打击。但作为“淮西勋贵”里“能打”的名将,蓝玉的地位却是不降反升。随着徐达李文忠等名将的过世,他更渐渐成为明朝军界的头号人物。但除了战场上大展拳脚,战场下的蓝玉,却也“扑腾”得厉害。

  比如在出征捕鱼儿海之前,蓝玉就曾经抢占民田,还武力驱逐了调查此事的御史。得胜归来后,他除了“欺辱北元皇妃事件”外,还曾嫌喜峰口的官员开门慢,一怒就把喜峰口给拿了下来——朱元璋还健在,他就敢攻大明的城关,倘若朱元璋不在了,他再“一怒”,岂不更反了天?

   以上几桩事,可以说把明初“农业”“国防”等几条“红线”,统统踩了个遍,每一脚都关乎国家大局,可“踩线”成习惯的蓝玉偏偏还浑然不觉,最终也就招来“蓝玉案”的灭顶之灾。借着“蓝玉案”的由头,对公侯勋贵极度警戒的朱元璋,更是把相关功臣一顿打压,除了汤和、郭英、郭德成等“低调公侯”得以幸免外,大批位高权重的“公侯勋贵”落马获罪,明朝朝堂一片血雨腥风。

  所以说,不管蓝玉有没有造反的念头,仅看他“欺辱北元皇妃”等几条“越线事儿”,他的结局却是丁点不冤。何谓“权力是毒药”?蓝玉从巅峰到败亡的短短几年,就是最生动注解。

  但是,如愿借助“蓝玉案”打压勋贵集团的朱元璋,也许绝不会想到:一个多世纪后,明王朝的勋贵们,却开始以一种更“老实”的方式,继续踩明朝的“红线”。

  最常见的操作,就是土地兼并。特别是从明朝中叶起,随着明朝土地兼并越演越烈,那些有着优越地位的勋贵们,也成了其中的“弄潮儿”。比如明宪宗纯皇后弟王源,一次就侵占了民田2200多顷,至于“肆纵家奴夺民田庐”更成了勋贵们的日常操作。明初“蓝玉们”那些“夺东昌民田”的破事,比起这时的勋贵们来,好些都不是个事儿。

  甚至明朝中后期那发达的商品经济里,也有勋贵们“插一脚”,在明朝中后期北京的漕运码头上,就常见勋贵家的家奴们压价强行拦截商货,甚至不同的勋贵为了争夺市面和市场,竟公然纠集家奴在京城大打出手。比如明孝宗的亲舅舅寿宁侯张鹤龄,就与太后的弟弟在京城为抢地盘“约架”,打成了北京城里的大笑话。

  可就在这一系列的“笑话”里,大明朝的红线,也被这些看似“无权”的勋贵们踩了个遍,勋贵们捞得盆满钵满,大明朝却一天天衰败下去。

  而到了晚明的最后几十年,捞够了钱的勋贵们,也越发的不安分,晚明年间的党争里,就少不了勋贵的身影。到了用人很“眼晕”的崇祯帝当了家,勋贵们也跟着抖起来了,朱纯臣、李国桢、刘孔昭等勋贵们先后掌握兵权,可这帮人既没有祖先横刀立马的本事,却比蓝玉们更加贪婪。比如执掌京营的李国桢,平日里喜欢吹牛,整日就知“纵兵劫掠”,北京老百姓天天被祸害,李自成真打来时?京营却先拉了胯。之前在崇祯面前夸口的李国桢呢?李自成来了却主动迎接投降,然后被李自成打得皮开肉绽。

  等到崇祯帝上了吊后,那些崇祯生前深受国恩的“勋贵”们,也是大多卖身投靠。关键是“卖身”农民军都不要,反而一个个被农民军严刑拷打,万贯家财都给李自成补了血。以《后鉴录》估算,李自成在京城抢掠的七千万两白银里,至少有近一千四百万两白银是勋贵家“贡献”。而在不久前李自成兵临城下时,崇祯流着眼泪求他们捐钱,他们却一个个流泪装穷,演技无比精湛。

  甚至当南明弘光政权立国后,留守南京的勋贵们,也是“作”劲不改。清军没来时,他们勾结阉党继续“党争”,清军打来时,朱国弼、李祖达、张供日、孙维城等“名门之后”们,也是组团出城投降。享受了一辈子大明国恩的他们,卖起大明来,也是毫无压力。

   一部明朝的兴衰史,也是明朝勋贵们从“踩线”到“堕落”的历史,其中的成败教训,对比当年朱元璋“兴大案”的苦心,又有多少唏嘘感慨在其中。

  参考资料:《明史十讲》《洪武皇帝大传》《明代政争探源》《明代勋臣政治权利的演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