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学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经内属于胃,外行于承泣到厉兑的缝隙中,通过足阳明经别加强了对脾胃的联系。《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说明足阳明胃经和脾及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共同承担着消化食物、分类分解、储存营养精微的功能。
影响足阳明经气化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胃的受纳降浊功能发生障碍,出现胃脘胀痛、呕吐、消瘦、贫血、精神异常等症候。二是足阳明经在经络循行路径上的经气运行出现问题,如膝髌肿痛、足部肿痛等,都会出现足阳明经络异常,集中在梁丘、足三里、丰隆、上巨虚、下巨虚、陷谷等处出现结络或者结块。
足阳明经气化的主要功能如下:
(一)主受纳腐熟水谷
阳明为三阳之里,对摄入的食物进行加热和初步分解。饮食入口,经过食道,容纳并暂时存于胃腑的过程称之为受纳,所以把胃称为“太仓”“水谷之海”。胃主受纳功能是胃主腐熟功能的基础,也是整个消化功能的基础。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其精微物质由脾的运化而营养全身,没有被消化的食糜则下行于小肠,完成消化过程。阳明经是人体养分吸收和消化的重要经脉。
(二)主通降
通降是降浊,胃主通降是受纳腐熟的前提条件。胃失通降,可以出现纳呆脘闷、胃脘胀满或疼痛、大便秘结等降浊不利的症状,或恶心、呕吐、呃逆、嗳气等胃气上逆的症状。脾胃居中,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胃气不降,不仅直接导致中焦不和,影响六腑的通降,甚至影响全身的气机升降,从而出现各种病理变化。
1.《灵枢·经脉》原文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
2.经脉循行结构定位
(1)头面部体表循行缝隙: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旁,向上在鼻根部交于足太阳经,向下沿着鼻唇沟外侧,进入上牙龈和牙床的缝隙。沿着口唇内绕口一圈,在唇下交会于承浆穴之后向两侧沿着下颌骨下缘至咬肌前缘的缝隙处,或咬肌高点沿着咬肌后缘向上,从下颌关节间隙向上穿过颧弓于颞肌后缘的缝隙,至颞肌上缘和帽状腱膜缝隙处。
(2)头面部分支体表循行缝隙:从咬肌前缘大迎穴向下沿着咽喉两侧胸锁乳突肌前缘的缝隙,横入锁骨上窝进入体腔内循行。
(3)体内循行路线:进入缺盆后,沿着食管两侧的胸膜间隙,向下穿过膈肌裂孔进入腹腔联属胃的腹膜间隙,联络脾(包括胰腺)部位的腹膜间隙。腹腔内支脉,从胃下口分出,向下沿着腹膜间隙至腹股沟处的肌肉间隙。
(4)躯干部位体表循行缝隙:从锁骨上窝在胸大肌和锁骨下肌之间向下沿着胸大肌与肋间肌之间的缝隙循行(乳头直下,正中线旁开4寸),继续向下行于腹直肌鞘和腹横肌筋膜之间的间隙(脐旁2寸),在腹股沟处肌肉间隙和体腔内行经脉相合,行于下肢体表。
(5)下肢体表循行缝隙:(大腿部)行于股直肌和股四头肌之间的间隙至髌韧带外侧与膝外侧韧带的间隙处;(小腿部)行于胫骨前肌和趾长伸肌之间至踝部;(足部)沿着第二、三跖骨之间,在骨间肌的缝隙中行至第二脚趾外侧指甲角。
(6)下肢支脉体表循行缝隙:从膝下3寸分出,沿着趾长伸肌外侧下行至第三脚趾外侧;从脚背分出沿着第一、二跖骨之间,到大趾外侧指甲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