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岭:虞世南《孔子庙堂碑》字法详解—第九讲丨三品课堂

本季三品课堂由三品美术馆携手“正书六家”:王友谊、王学岭、刘颜涛、张建会、张继、管峻六位老师,共同推出。

大家还可订阅书法媒体《书法》杂志、《书法报》获取更多精彩教学内容。

▍王学岭 1963年生于河南

供职于中直机关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行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文联文艺志愿者协会理事

中国美术馆展览学术专家组成员

中国文字博物馆艺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等多所高等院校特聘教授

书作曾连获国家文化部举办的全国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群星奖”金奖

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全国第六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

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一等奖等数十次书法艺术奖并荣获“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

长期担任中国书协举办的全国书法展览评委

出版文学、书法学专著及书法作品集多种

在上节课中,我们以“神”和“栖”字为例,分析讲解了虞书中左右结构字的特征。今天我们从《孔子庙堂碑》中“堂、党、当”这些字,来讲讲虞永兴上下结构字的结字方法。

审美是个古今热议的话题。我们传统理论中,“和”、“善”、“中”的概念在阴阳、动静等两端兼容的基础之上,通过“融会贯通”的类似手法,得以根植并且发扬不息。不仅古代,西方哲学界也一样在讨论美的形式和本质的问题。在美的表达中,也有类似的“和谐”原则,不管是黑格尔的主观、客观的,理性、感性的和谐统一,还是奥古斯丁秩序整一的和谐美感,我们能够从中理解到,中西方实际上对于美的意境、美的原理、美的标准,都有同样的“和”的追求。并且,这个“和”,不是平分,不是盲目地立足于中间。这个和、中、协、度……,是取在稍有失衡的中点之处的。比如黄金分割的1:0.618。其实,我们所要追求的美,是“恰好”,而不是“正正好”。“恰好”这个词,充满了“山重水复”、“蓦然回首”的那种动态的美感。它是内里蕴藏了众多积累和众多爆发的关节点。

在我们了解了动静、收放、对比的协调之后,所要思考的,是这些关系中“度”的寻找和表达。首先的一个原则,就是不一定选正中间。“青梅煮酒”是一种美,“倚门回首嗅”也是一种美。我想说的是,无论怎样,作者都不会直接地、像瞄靶子那样的正中来取景,而是善于选择角度来渲染。

上几节课我们讲了包围结构的字和左右结构的字。这节课我们仍然讲结构。讲了结构再讲用笔。

结构就好比人的骨骼,或者建筑的框架,不能承重可是不行的。我们从《孔子庙堂碑》中选取“堂、党、当”三个字来讲解。请看图版:

三个字的共同点是都有一个“尚字头”。“尚字头”是俗称,在字典的部首归类中,“堂”、“党”、“当”分别属于土部、黑部和田部。也有人把上面这个部分叫做“小字头”或者“学字头”的,这里我们不去做规范。但为了方便,暂时把它叫做“尚字头”。“尚字头”的特点是,在整个字的上部出现一条横贯左右的长横画。请看图1到图3所标出的红色线条。我们可以看到虞永兴对于(“点-横折冖”,读音“密”,意思是覆盖)这个横画,有圆转、平直和先抑后扬三种处理方式。根据这三个横画的俯仰,或者说弧线的不同,其下这个“口”字结构的方正程度以及开张角度也都随之呈现了不同的形态。再看下图:

大家看“口”的部分,我用红色线表示方正程度,绿色小横线表示开张的角度。这个开张度指的是笔画和水平线之间的角度的大小。(这里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看图,在三张图里,“口部分”的底边我都采用了水平直线,并没有划成和字的笔画完全吻合,望大家注意区分。)

很明显,当“尚字头”的长横画呈现为上弧线的时候,它下面的“口”就相应呈现出正梯形,以敦实的底边来对应上面的饱满之感,这是成正比的,是呼应,不是对抗。同时,“口”部的内里线条基本保持平和稳定的样子。如图1-1所示的这个“堂”字。

接着看图2-1的“党”字,长横画是平直的。与之相呼应,它的“口”部的位置也相应地居于中间。相比图1-1“堂”字的“口”部,“党”字的“口”部开张的角度要小而且灵动。

再观图3-1“当”字的“口”部,长横画是先抑后扬的。“口”部结构的角度又显得大而且沉稳。同时,“口”部的笔画争相欹侧,比如“口”的上方这个小横画(绿色线标出的部分),它做出了先抑后扬的下弧线状态。而“口”的下方这笔小横画也呈现了下弧状态。只是弧度的最高点偏向左侧,以此来呼应它的上一笔小横画并且又有区别。左右两边的小竖画一动一静、一放一收,又互为了区别。

回过头来,再看“党”字。如果我们也用一条线,把“党”字的“里”部结构的上面一笔小的横画也标识出来的话,它同样是先抑后扬的下弧状态。这样,整个字在由上而下依次为“尚字头”、“口”、“里”的结构里,就表现出了踏步、律动、节拍的感觉。直到“里”部的最后两横又回归平直,以严整来包含、承载起来上面的不同动态。好比是地平线承载着其上的各种绚烂。

我们再看看“当”字。“尚”字头的长横画为略微向下的弧形。它的“口”部的开张角度也相应是最小的,最为平和。形状呈倒梯形,两边的小竖画都向内收缩。

讲过了横画之间的那种律动的渐变关系,我们再用黄色线条把这三个字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所占的比例框出来,对比着看一看。请看图版:

总体看来,都可以类比为“黄金分割”的1:0.618。在上下两部分所占高度的对比中尤其明显,其比例的分配,依据的是下半部分字形(土、黑、田)的笔画多少,有着相应的区分。具体来讲,“冖”(密)部横画的弧度越大的,其上半部分的体积所占整字体积的比重也就越大,“冖”部的横画越发平直的所占体积的比重就越小。

再看这三个字的基底部分,是营造稳固感还是舞动感?虞永兴在此仍是采用了我们刚刚讲解的构造方法。我在刚才画过了黄色方块图的基础上,用蓝色线把基底结构标了出来。请看图版:

大家看,小的蓝色梯形是下半部分的笔画结构的外框,大的蓝色梯形是下半部分和中间“口”部联合为一体的外框。也即是,小的蓝色梯形代表上下结构字的下半部分,大的蓝色梯形代表上下结构字的中宫加底座,这就是两者的形态。

对比图1-3-1、2-3-1、3-3-1来看,在整个字的上半部中,“冖”(密)的横画弧度大且向上弯弧时,底部的梯形夹角也就越大,越追求稳定感,比如“堂”字。 “冖”部呈平直时,底部的梯形夹角就居中,比如“党”字。 “冖”部向下弯弧的,底部的梯形夹角就最小,以跳跃的动势来冲淡上面的抑制的力量,比如“当”字。

这就使得整字的气息仍是恬然、不躁动的,但内里又是充满了对话,像是有万千思绪一般。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看这个梯形的夹角时,要从延长线的夹角来分辨它的大小。

第二组图片,也就是图1-3-2、2-3-2、3-3-2。它的大的蓝色梯形当中,“冖”的横画呈上弧形状的,所要加强和突出的是厚重感;“冖”的横画现平直的所要展现的是一种和悦感;“冖”的横画为下弧形状的就是以对抗来淡化冲突感。三个字中都展现得非常清晰。

这简直如同是结字方法中的“兴、比、赋”。这样的结字法,会使笔墨具有天然的音响,自然地就有了表达情感的力量。他好像不是在写字,更像是将每个字都赋予了一段乐曲、一部篇章一样。虞永兴就是这样认真而又执着地书写,不懈怠一点点。他让笔下的每一个字都对接于取象的自然痕迹,句里珠玑、字间金玉,看似茫然浑朴,却是极具智慧。有了这样的“精奇”骨骼,再在笔墨上多下功夫,让外表富丽起来,书作又怎能不美。

当然,我们在前面一直强调“尚字头”中的长横画,是因为这类结构的字中,它是最长的笔画,占据着最多的面积、起着主导作用,而不是说所有的横画都必然有此功用。还是要具体字形具体分析的。

我们再延伸来看,这类字的三种不同弧度的长横画,也引导着三种不同的纵向轴线。请看图版:

我用蓝色色块来表示纵轴线。

”字中的上弧线,所对应的纵轴线是平行斜线,远离垂直角度。

”字的横画平直,纵轴线是某个点(延长线相交的点)所发出的两条射线,与垂直角度微有夹角。

”字的这个下弧线形的长横画,所对应的纵轴线是字内交叉(相逢)的,暗含了冲突和动感,且与垂直角度基本重合。

这一渐变的变化,和我们最初所讲的横画之间的渐变呼应,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横、纵两个方向的变化关系,是协调一致的,大约如同律调。对比或者说冲突的关系,存在于体积的安排与分割之中,大约如同音符。将律调和音符合而为一就成为了优美的篇章。

这让我联想起,西方“哥特式教堂”的建筑中,大量存在着纵向的耸入天空的锐角和弯弧的穹顶等,以及东方的寺庙中塔的耸立形状,两者都是为了制造出神圣尊严的感觉,而做出的尖耸的锐角。这种美的构成和虞永兴运用夹角大小来营造出或轻松或庄严的气质,极其相似。

如果再进一步比喻的话,“堂”字好比有着台阶围栏的宫殿,一层一层构建出稳重感。“党”字是类似法殿塔顶的高耸锐角,制造威严不可侵犯。“当”字则是曲水流觞般的那种飞扬美。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原字:

很难明确地捕捉到其中的匠心运使,一切都是那样的云淡风轻、雍容从容,甚至毫无思索的痕迹。真是大朴大雅,真是一唱三叹。

“故知书道玄妙,必资神遇,不可以力求也!”

本节课内容较多,不能完整地讲解整部碑帖的结字和用笔。虽然做了压缩,仍然沒能留出时间作临摹示范,找机会再讲再临。

本阶段虞世南《孔子庙堂碑》字法详解到此结束了,再次感谢大家观看,也请继续关注三品名家公众号,共品经典!

王学岭:虞世南《孔子庙堂碑》字法详解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上)
第四讲(下)
第五讲(上)
第五讲(下)
第六讲
第七讲(上)
第七讲(下)
第八讲

张建会简析《礼器碑》与《张迁碑》

张继简析隶书摩崖经典《石门颂》

王友谊浅析《大盂鼎》铭文

刘颜涛:《墙盘》与《毛公鼎》简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