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建十《山水画基础概论》——山水画的创作(一)丨三品课堂
每周三晚八点,三品课堂准时与您相见。上节课,喻建十老师为我们讲解了山水画的写生。本节课,老师将为我们讲解山水画创作的技巧。
1985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留校任教。1993年赴日留学,1996年毕业于日本大阪教育大学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2003年底回国。
天津美术学院美术创作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教育部高等院校美术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天津市文联委员,天津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天津市中国画学会副会长。
三品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喻建十。
创作带有很强的主观性,且前期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其中主要包括构思、构图和笔墨设计。
创作首先要有构思,即在心有所感、灵光闪现的前提下,萌生出一发而不可收拾的想要挥洒创作的欲望。构思大概经过这样四个步骤:主题和主体的确定、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在心中勾勒形象)、形象和景物的确定、表现手法的确定。
主体和主题的确定。主体即画面所要表现的主要物象,是表现太行山、雁荡山还是华山、庐山等;主题即表现某个地方的什么景象,是“空山新雨后”,还是“大漠孤烟直”等。
北宋 李成《寒鸦图卷》
大家在创作的初级阶段通常会想要把所有的想法和掌握的技巧都在一件作品中表现出来,这是不可取的,应该有所取舍。无论是在表现技法上还是构思立意上都要有重点和取舍,画面主要表现的是什么,是博大还是幽深、是静谧还是深邃,一定要确定,不能狐疑、左右摇摆。准备过程中,大家可以做创作笔记以帮助自己更好地构思,记录通过这张画想要达到的目的、主题和主体是什么,只有写下来才能记下来、确定下来。
主体和主题确定之后要有一个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的过程。因为我们看到的都是自然界的物象,物象本身并没有文学意义和艺术学上的审美意义,而是绘画者在创作中主观赋予它文学、美学、社会学、政治学的特征。如杜甫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和鸟只是客观存在,因为观者处于伤感的状态,所以会感觉花都可以掉泪、鸟也会有离恨,事实上,是作者主观赋予了花和鸟那种悲怆的情绪。
清 郑板桥《墨竹图》
我们在创作时也要有自己的主观情感,有一个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的过程,然后再变成“手中之竹”,即通过手中之笔将物象塑造出来。简而言之,就是从生活中观察、提炼之后再进一步表现的过程。然而在很多情况下,人们会忽视“胸中之竹”的环节,直接把眼中之竹变成手中之竹。这种自然主义的创作往往会因太过写实而显得俗浅。这正是西方风景画和我国传统山水画的区别所在。西方风景画更多地侧重于将眼中之竹直接过渡到手中之竹,而针对主观消化、重新赋予的“胸中之竹”这一过程则很少涉及。反之,中国传统山水画更加强调“胸中之竹”的过程,有了这样一个心路发展历程,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进入实际创作的状态。
下一阶段是形象和景物的确定,即确定画面中所要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树,这些都关系到最后的构图。如画面中某个位置需要画树,要考虑是画松柏好还是杨柳好。因为树的形状不一样,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同时人们所赋予它的美学含义也不一样。松柏苍苍、杨柳依依,一个苍茫、一个悠然,因此在什么场景下画什么样的树都不是随意的。
清 王时敏《仿黄子久山水》
何况杨树是向上的势、柳树是向下的势,形体不一样,美学意义也不一样。如果确定了要画柳树,那就把之前搜集的有关柳树的素材都找出来,选择适合画面的,活学活用。此外还有画面意境的确定,是宏大还是静谧,是深邃还是苍茫。再如时间的设定,是表现秋天的景色还是冬天的景色,这些细致的问题都要考虑到。
构思阶段最后要确定的是表现手法。如是用写意还是用工笔,用重彩还是用淡彩或是纯水墨,绘画材料是用熟宣纸还是用生宣纸,这些细节都是在创作之前要确定的。
以上都是在构思阶段要解决的问题,如果大家还觉得不够充分,进入构图阶段之后发现这也不够、那也不够,那就需要再去自然中捕捉构图中所需要的最鲜活、最生动、最有特色的物象。一张真正的大幅创作要经过深入生活、立意浓缩、构图等前期准备工作,以及再进入生活补充搜集素材的过程,来回几次,一张稿子才能确定。创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准备工作也是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才能逐渐丰富和完善的。
本节课到这里就结束了,感谢大家的收看,我们下节课再见。
☞主体和主题的确定
☞山水画创作的思考和过滤
☞形象和景物的确定
☞表现手法的确定
☞表现主体的确定
☞构图的形式要素
☞山水画创作的笔墨设计
喻建十《山水画基础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