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常德公寓、北川公寓……近代上海的公寓文化你了解吗?

上海数量众多的公寓建筑及其背后承载的历史掌故,是近代上海“公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公寓建筑也是我们理解近代上海文化风尚的重要窗口。今天,让我们走近沪上著名公寓,一起探寻公寓建造的发展过程和历史掌故。

诺曼底公寓(今武康大楼)旧影

在建筑学的定义中,公寓是指这样的一种建筑形式,“在一幢建筑内有多个居住单元,供多户居住的住宅……多户住宅内住户一般使用公共走廊和楼梯、电梯”。简单来说,公寓就是与单门独户的庭院式居所相对应的公共居所。公寓的出现是与城市人口的迅猛增加相伴的,大量建造公寓就是为了缓解城市的住房压力,近代上海仅高层公寓就有127幢之多,更不用说那些石库门里弄公寓。数量众多的公寓建筑及其背后承载的历史掌故是近代上海“公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过来说,公寓建筑也是我们理解近代上海文化风尚的重要窗口。

培恩公寓(今培文公寓)旧貌

1865年上海人口迅速增加,后来成为中国人口最多的城市。大量人口涌入上海带来的住房压力,直接催生了上海近代的房地产业,大量的房屋迅速建造。在1853年9月至1854年7月间,在广东路和福建路一带,就建造了800多栋的木板简屋。这些房屋大多联排布局,通常被命名为某某“里”。它们应该就是上海近代公寓的前身。此后,建造更为考究的石库门式(里弄式)公寓建筑取代了先前的木板建筑,成为早期房地产公寓经营的最主要对象,并延续了较长一段时间。1920年至1949年,新建大量高层公寓,里弄公寓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并出现了新的样式。总的来说,近代上海的公寓建设是上海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过程亦与之相伴。在20世纪30年代达到鼎盛,形成了里弄公寓与楼房公寓两种主要建筑形式(表1)。

表1 近代上海公寓建筑简况举例

资料来源:薛顺生、娄承浩编著:《老上海经典公寓》,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