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老最常用的调经方-温经汤
温经汤(《金匮要略》)
吴茱萸15g 桂枝10g 当归10g 川芎10g
牡丹皮10g 半夏10g 生姜10g 阿胶10g
麦门冬15g 芍药10g 甘草10g 人参10g
主治:
1.月经淋滴不断,漏下不止,唇口干燥,手心烦热。
2.月经不调,逾期不至,或时前时后参伍不调。
3.经行腹痛,得温稍减,舌淡脉涩。
4.久不受孕。
陈潮祖:
温经汤为调经之祖方。
所治漏下不止、月经不调、经行腹痛、久不受孕四证,均属冲任虚寒,瘀血阻滞所致。
冲任为奇经八脉之二,起于女子胞中,妇女发育、月经、生育都有关系。八脉系于肝肾,所谓冲任虚寒,归属脏腑就是肝肾虚寒。因为上述诸证纯属生殖系统病变,中医归属肾系;而月经能够正常来潮,则赖肝系疏泄调节。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说:“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属带下病。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下利数十日不止是指下血而言。推求下血不止原因,是因曾经半产,留下瘀血阻于少腹,血不循经。
何以知为瘀血阻滞?因有少腹急满(胀痛),入暮发热,唇口干燥知之。若血无阻碍,何来腹满,今见少腹胀痛,显系瘀阻胞系;入暮发热,病在阴分,是瘀血内阻,阳气不能入阴而浮于外之象;手掌烦热是血阻其气,化热之征;唇口干燥者,血内瘀而不能外荣也。
[方义]
瘀血引起出血,法当活血行瘀,令瘀去络通,血液才能循行常道;
下血日久,阴血必虚,兼见舌淡,确系寒象,病性属于虚寒,又宜温经补虚,治法始趋完善。此证本寒而标热,本虚而标实,寒热虚实夹杂,用药理应寒热攻补共投,才能兼顾以温经补虚,活血行瘀。
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寒凝腹痛之证,用之效果颇佳。
当归、川芎、牡丹皮配合桂枝活血,令瘀去络通,血行常道而下血之证自愈,体现通因通用之法。寒证反用牡丹皮凉血清热,是因此证兼见人暮发热,手掌烦热,配此可以清其内郁之阳,外浮之热。瘀血阻滞,津气亦受其累,吴茱萸擅长理气,专行气分之郁;
半夏、生姜擅长燥湿和脾,专开津液之壅,观其用治卵巢积液而效,自知少腹胀痛亦与津气凝滞有关。
配伍人参、甘草大补元气,元气一充则卫气有源,卫气旺盛则摄血有权。对瘀血阻滞与统摄无权两种机理同时存在的出血,此方可以兼顾,较从一种病机施治之方更为完善。
下血日久,阴血已亏,配阿胶合当归补益营血,麦冬合白芍补充营阴。这一组药立足于补。此方不仅虑及气血津液盈虚通滞,其中芍药、甘草长于柔肝缓急,又为经脉挛急而设。
方中有桂枝、川芎、当归活血行瘀,亦有吴茱萸、半夏、生姜调气行津;有吴茱萸、生姜、桂枝、当归温其本寒,亦有牡丹皮清其标热;有活血、调气、行律之品通其滞塞,亦有益气、补血、养阴之品补其虚损;有通调基础物质之品,亦有柔和组织结构药物。展示了以活血为主,兼行津气,以温燥为主,兼寓凉润;以通滞为主,兼补虚损;以调理基础物质为主,兼顾组织结构的配伍形式。且行气之中有补气之品,行血之中有补血之品,行津之中有滋阴之品,一方兼顾气、血、津、液、盈、虚、通、滞,粗看似乎杂乱无章,其实有理可循;粗看似乎相互牵制,其实并行不悖。
月经一月一行,全凭肝经应时疏泄。无论经行先期,经行后期,经行先后无定期,审其经色淡黑,微有瘀块,舌质偏淡,即属冲任虚寒,血瘀气滞,疏泄失调。
此方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当归、白芍、阿胶、麦冬补血滋阴,人参、甘草、半夏、生姜益气和胃,桂枝、当归、川芎、牡丹皮活血调营。
[药物加减法]
吴茱萸用量最重,盖欲借此兼疏肝气,配合白芍、甘草柔肝缓急,调理肝经疏泄功能,合而用之,能呈温经补虚,祛瘀调经功效,尤以经行后期最为适宜。
若无入暮发热,唇口干燥,手掌烦热,牡丹皮可以不用;若白带较多,舌苔较腻,阿胶、麦冬嫌其滋腻,可以减去;气滞较甚,可加香附、乌药。
[临证运用]
使用本方,应当谨守冲任虚寒,瘀血阻滞病机。以经行后期和痛经最为常用,疗效亦佳。月经后期,凡见月经30~40天以上才来,经色淡黑,即可投此。
此方治疗痛经,尤具卓效。
经前或经行腹痛,得热稍减,多属寒凝、气滞、血瘀。常因经期不忌生冷,导致肝经受寒,经脉因寒而收引,气血因寒而凝涩,遂呈挛急不通而痛。
痛经以小腹觉冷,或得热痛减为其辨证要点。
方中吴茱萸、桂枝、生姜温经散寒,消除引起经脉挛急原因;配伍白芍、甘草柔肝缓急,专解痉挛,痛而喜得温按,用此若合符节。川芎、当归、牡丹皮可以活血行瘀,腹痛因于血瘀气滞,胀痛不适,块下痛减者,用此可谓对证。由于此方兼顾气血郁结和经脉挛急两个方面,所以疗效显著,应用机会也较其他几证为多。小腹冷痛,寒甚者,重用吴茱萸、桂枝、当归,另可加小茴香、艾叶、细辛,增强温经散寒之功;气滞甚者,更加乌药、香附、木香;瘀滞甚者,重用川芎、当归;挛急甚者,重用芍药、甘草,更加细辛散寒解痉。
妇人久不受孕,原因很多。有因禀赋不足,发育不良而致者;有因失血过多,劳伤亏损而致者;有因气滞血瘀,痰湿凝结,阻于胞系而致者。此方吴茱萸、桂枝可以温经散寒,疏通气血,当归、川芎、牡丹皮可以活血祛瘀,半夏、生姜可以祛除痰湿,凡因冲任有寒,气血壅滞不通而不受孕,投此可谓适宜。人参、甘草大补元气,阿胶、当归、白芍、麦冬滋补阴血,凡因虚损而不受孕,投此亦可增强体质,促进发育。一方兼顾虚、滞两个方面,用于治疗不孕。
此方体现温经祛瘀、补虚祛瘀、活血止血三种治法。温经祛瘀与补虚祛瘀二法易于理解,着重研究此方治疗漏下之理,也就成为学习此方重点、疑点。只有对于瘀不去则血不循经机理有了透彻认识,才能明白出血证候何以还要使用活血药物之理。其次应该注意气、血、津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应注意虚与实间的关系,只有深入理解相互间的联系,才对此方何以需要兼顾气、血、津、液、盈、虚、通、滞之理,有深刻认识。
漏下色淡不止者,去牡丹皮,加炮姜、艾叶、熟地黄温经补血止血;气虚甚者,加黄芪益气。余曾用此方治疗产后瘀血阻滞,色素沉着之蝴蝶斑及1例女子唇口生须获效
[陈老医案]
乔某,女,24岁,2007年12月14日初诊。
患者14岁初潮,月经前后不定期,近1年来月经推迟,甚至60天1行,此次月经行于12月12日,量少夹有瘀块,血色黯淡,且自觉少腹冷痛坠胀,得温得按而痛有所减,舌质黯,边有瘀点,苔薄黄,脉弦涩。细问病史得知,常感手足不温,平素喜食冷饮瓜果,喜着裙装。就诊时已是严寒冬月,却着装单薄。陈老谓外寒加内,经血因寒而凝,不通则痛,治宜温经散寒,取温经汤加减:
吴茱萸10g川芎15g当归10g白芍20g丹皮10g桂枝10g法半夏15g麦冬30g人参15g阿胶15g(烊化,兑服)上方5剂,水煎服,日1剂。
12月20日二诊:患者腹痛坠胀有时缓解,月经已净4天。舌脉同上,陈老嘱经后继服,每周5剂,连服3周。
2008年1月19日三诊:此次月经行于1月13日,月经量明显增加,血色偏红,无少腹冷痛坠胀等不适之感。陈老建议病者注意经期保暖,少吃生冷,上方连服2个月经周期,每周3~5剂。若服汤药不便,可服艾附暖宫丸。
4月22日四诊:经服上方,月经期、量、色、质均已如常,要求服中成药调理,陈老予艾附暖宫丸。
编辑|袁韬
校对|任珂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