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赋·后赋典故】登车履乘 摄政周公祀明堂(十二)
周公,即姬且,又称叔旦,是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因采邑在周(今陕西省歧山北)故称周公。他贤能多才,帮助其兄武王(姬发)灭商建国,立下大功,受封于鲁。他让长子伯禽赴封地,自己仍留镐京,辅佐年仅十三岁而登基的成王姬诵,先后摄政七年。
“武王崩,成王少,周公且践东宫,履乘石,祀明堂, 假为天子者七年。”(《尸子》)
这段记述描绘了周公在摄政其间,肝胆相照,如同履乘登车的石头一样,全力辅佐治国的光明磊落的形象。
周公在摄政期间,因代行天子之职,引起其兄管叔鲜(文王第三子)和其弟蔡叔度(文王第五子)的妒忌,他们散布流言蜚语,说周公企图篡位。而深明大意的周公将自己登车履乘时脚踩的一块平整光洁的大石摆在祭祀的明堂之上,以表自己磊落的心胸与坦荡的襟怀。但当时姜子牙与召公奭都对他产生怀疑,而纣王之子,封于殷的殷武庚竟与管、蔡联合举兵反叛。面对如此险恶的局面,周公一面向姜、召表明自己摄政完全是因为成王年幼,难以担当料理国家的重任,自己决无篡位的野心,一面出兵东征,经三年苦战,剿灭了武庚与管叔鲜,放逐了蔡叔度,平定了叛乱,在成王二十岁时,还政于他。还政后周公仍尽力辅佐国家,从政治、思想、经济、文化上巩固和加强西周的统治。
由于他的伟大功绩和高尚的品德,历史将他与尧、舜、禹、汤、文、武、孔、孟并列,称为“圣人”。
襟怀坦白的周公,以光明磊落的形象与登车履乘的大石一同永载史册,昭示千秋。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