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出好的审计底稿!
我觉得要把一件事情讲清楚,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就好像网络流传的销售段子,在电梯间里推销产品,时间上必须在电梯上下楼开门之间讲清楚推销的产品,来说服别人买你的产品。可如果底稿也是按这样的思路和逻辑来做,那才是会把人逼疯的事情。
按照审计准则的说法,审计底稿是注册会计师对制定的审计计划、实施的审计程序、获取的相关审计证据,以及得出的审计结论 作出的记录。按照咱中文的语法进行分析,前面的审计计划、审计程序、审计证据、审计结论——统统都是修饰用的定语,最后的关键字眼还是落在记录二字上。底稿本质就是记录。
既然是记录,那就势必会传递着相关的信息。底稿如果像个阳光帅哥,可靠,亲切,让人不由自主的想要亲近和相信,能做到这一步,那底稿显然是得分高出很多。底稿传达的信息务必需要可靠。这不仅关乎到审计质量,放在外部监管人员的眼中,这也体现出执业水平之高低,进一步影响了外部检查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往往不知不觉间就已经决定了很多事情。
审计和底稿记录的逻辑
这事得先从审计说起。按照准则的说法,审计的目标就是对鉴证对象发表鉴证意见。再采用文学的分析方法,这句话里至少包括了两个主体,鉴证对象&鉴证意见。具体言之,鉴证对象就比如专业术语里常说的认定,鉴证意见就是审计建议、审计意见。那么,审计程序就是需要串联起着两者,而底稿,就是记录起这个串联的过程。
既然是鉴证,还有一个因素很重要——标准,必须有了标准,才有意见。这也是意见的权威性的来源,古语云:师出有名,意喻着出师发表意见必须要有充分的理由。而评估标准就是鉴证意见说服力之来源,这也是鉴证意见的出师之名。
所以审计的逻辑关系应该是这样的:业务事实——鉴证对象(管理层认定)——评估标准——鉴证意见。窃以为,底稿记录也应当遵循于这个逻辑。
底稿记录
既然提到逻辑,不得不提古希腊哲学的三段论推理,它包含大前提,小前提,以及结论。然而这毕竟太大太远,我们只需要聚焦于底稿怎么写——但是,这个思路我觉得可以借鉴。可以把他当做这个是一个从世界观到方法论的过程。
先记录和讲述一个客观事实的存在,最常见的角度无非是实物流、单据流、现金流三个角度来描述一个交易行为或者账户余额,基本上这三个维度,再加上方向上(买入或卖出)的区别已经能够标记出大多数的经济业务(除了一些复杂的金融工具或者衍生工具)。比如货到发票未到、发货已经开票但未签收、款项已支付但是货未到等等。这个是大前提。
管理层会对业务自己的一些了解,这些了解通常反映在账簿或者企业自身的会计记录当中。必要的时候我们应该在底稿中摘抄下来或者标注说明,这才是我们的鉴证对象——针对某一笔具体的业务在认定层次的信息。
第三部分是评估的标准,对于标准的适用无异议的,通常可以省略,如果有特别的情况或者比较复杂的情况,最好还是在底稿中引用出来。便于其他人——底稿复核者、底稿监管者、底稿继任者等——更好的明白。
最后一部分是鉴证人的鉴证意见。大的方向就是两类,同意或者不同意。同意通常意味着经过了对事实的了解,对于管理层认定的了解,最终认可了管理层的认定(会计分录或者账簿);不同意的话,通常会记录不同意的考虑,以及我们认为这个业务应当是如何的被正确考虑和记录。
例如
我感觉,业务事实——鉴证对象(管理层认定)——评估标准——鉴证意见这个套路应该可以适用于大部分的底稿记录。
比如这段描述:
1(事实):客户期末收到了一批采购的材料(实物流),但是并未收到发票(单证流)、也未支付现金(现金流)
2(管理层认定):上述业务事项并未入账 ;
3(评估标准):(略)
4(鉴证意见):我们认为上述处理未能完整(对应到认定当中)反映公司资产与负债,建议调整:借记原材料、贷记应付账款;
或者:
1(事实):客户期末销售发货一批(实物流),但是并未开出发票,对方也未签收(单证流);
2(管理层认定):管理层将上述发货确认了收入和应收款
3(评估标准):结合会计准则有关规定与公司收入确认政策(具体略)
4(鉴证意见):我们认为上述销售并未实现(存在与发生),建议冲回有关分录;
- 事实部分的三个维度实物、单证、现金并非一定要同时存在,有的业务可能只有其中一个或者两个。
- 越是复杂的经济业务,第三部分评估标准的描述就会越多和越详细,必要时候还需要加入分析判断的过程;
- 第四部分的鉴证意见其实是针对第二部分的管理层认定的一个补充或者纠正,不可独立存在,脱离了其中一个去看,可能都会有失偏颇,最终谬之千里。
而我们底稿记录时候比较常见的错误在于,具体做的人往往掌握了比较全的管理层认定的信息,便直接跳过了第二步的记录直接写下了鉴证意见。殊不知,如果管理层的认定如果有过一些特别的考虑,中间的逻辑链条一旦断开,所传递出来的信息便可能千差万别。所以单独的看审计调整,有时候并不能完全的推导出事项的全貌,必须要把事实是怎么样,客户如何做的,标准是怎么样的,我们是如何处理的,几个部分都一致起来,这样的工作才是ok的。
说白了,底稿记录也都是套路,全是套路。但套路的好处就是标准化,模式化,并最终转化为效率、效果的保证。而这,也就是我们所追求的。
最后,或许,这篇文章应该改叫《做好底稿审计说明的套路》?
作者简介
周垚
供职于天职国际上海分所
会计、审计行业从业10年
倾力原创
愿以此文助正在做底稿的小伙伴儿一臂之力
信息来源:天职国际 由注会君编辑整理,转载时请在文首注明转载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