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野:不愿意减负的逻辑——泯灭人性的教育投机
虹野:不愿意减负的逻辑——泯灭人性的教育投机
文/虹野
近日随着斩向校外培训机构的“减负令”的下发,不仅仅校外培训机构人心惶惶,家长们也是一片哀嚎,“没有校外培训,孩子们如何突破阶层壁垒”的声音越来越多,认为“校长的孩子在补、局长的孩子再补课,有钱有权的孩子都在补课,凭什么不让我们的孩子补课?” 甚至更多的家长和老师否认学生负担重的“事实”,认为要想考上好的学校一定得付出更多努力,“付出越多,回报越多”嘛……
总之,似乎除了“有识之士”之外,全社会似乎都在抵触学生“减负”,甚至认为“减负”就是让孩子们不努力,鼓励孩子们“不劳而获”,更有阴谋论者认为是“有钱有权人的阴谋”,更为耸人听闻的是“减负”随之而来的“宽松教育”将毁掉中国的未来……有支持学生“减负”的无一例外被骂的“狗血淋头”。
其实,仔细分析起来,不论是哪种反对“减负”的观点,都秉持“努力学习,就会回报”的观点,从而得到“减负”就等于让他们的孩子得不到“回报”。
诚然,对于穷人家的孩子来说,除了“努力”可以付出之外,家长能够给孩子们的确实很少,甚至是社会中层精英给孩子们的也就是“校外辅导”了,社会权贵们根本不在乎国内的高考,他们的孩子要么出国要么继承家业。中低层的家长们在自己人际关系、社会资本和专业技术受到局限的时候,就希望孩子们“努力”通过“高考”接触更高的“圈子”,去获得更多的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的“高考改变的不是命运”而是生活的“圈子”。
这就是“高考指挥棒”下教育的悲哀,没有家长会关注什么样的学习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是最有益的,他们在乎的是孩子们的“努力”会带来“圈子”改变的“回报”,他们认为只有让孩子努力的学习才是“真正为孩子好”,很多老师也是如此惹你。家长和老师们更加关注的是“高考会带来捷径”,他们认为高考是打破底层人士甚至中层人士阶层壁垒的捷径,教育投机由此盛行。
不得不说的是,“投机行为”注定只能有少数人得益,我们没有见到有哪个“博彩公司”使得所有的或者大部分参与的人获益的。当整个教育界只关注“努力学习”而不停的压榨孩子们的休息时间、锻炼时间甚至思维时间的时候,却没有发现孩子们的“努力”只是低效的重复的做着无用功,甚至是负作用。家长和老师们抱着一个信念“努力一定会有回报”的,“努力”的压迫这孩子去日以继夜的“学习”。
在这个教育生态中,家长和老师们浑然忘掉了“努力”是有限度的,“努力”是有方向的,“努力”是有技巧和规律的,在不断出现学生抑郁、暴力、自杀现象时,不少人残忍的、泯灭人性的说这些孩子们“抗压能力”不够,还需要“挫折教育”。
社会中很多人都努力工作,比如工地上的工人,操劳的老师,白加黑五加二的公务员,甚至马云、王健林……,但是回报却是不一样的,奶牛吃草挤出来的奶,公牛吃草拉出来的是屎,努力一定会有回报,但是却不一定有同样的回报。教育需要根据孩子不同的特性,充分提供能够让孩子充分发展的机会,而不是“努力”考试,改变“命运”。
可见不愿减负的逻辑中,除了那些利益全体之外,更多的则是“努力就有回报”的执念以及“高考改变命运”的投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