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混世就如棋局,眼界决定了你能走多远;
鬼谷子决篇主要论述决断正错的利弊以及决断的各种方法。 “决”即决断、决策。做决断不仅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考验。正所谓: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可见,决断是成败的关键,关乎游说策士们的前途命运。
《鬼谷子》认为:凡为他人决断事情,都牵扯到一定的利害关系。趋利避害则是人之常情,也是游说策士们遵循的主要原则。针对这一现实情况,鬼谷子提出了“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的决断方法。
因此,用“决术”解决问题时,应鉴古观今,确定疑难,三思而后决。不仅要勇于决断,更要当机立断。
【原文】
凡决物,必托于疑者,善其用福,恶其有患。善至于诱也,终无惑偏。有利焉,去其利则不受也,奇之所托。若有利于善者,隐托于恶 ,则不受矣,致疏远。故其有使失利者,有使离害者,此事之失。
【译文】
凡是为他人决断事物,一定是因为受托于有了疑惑的人。一般来说, 人们喜欢做出的决断给他带来好处,不希望决断失误而招致祸患。因此,决疑的人要善于诱导对方,使他讲出自己的真实心愿和一切情况,以消除我们的迷惑和偏见,才能加以判断,做出令他满意的决策。决策必须给对方带来利益,否则,没有这种利益他就不会接受我们的决策,就会后悔当初委托我们来决策。另外,做出的决策确实能给他带来好处,但你若把这种利益隐藏在对他不利的表面形式中,他也不会接受你的决策,彼此的关系也会疏远。所以说,替人决策时,若这种决策不会给对方带来利益,甚至会使对方遭到损害,就是一种失误的决策。
深谋远虑一苏代的火局观
在人生这局棋中,与人对弈时,要有全局观,用广阔的视角来分析事情,这样无论是身在局内还是局外,都会游刃有余,且能避免受制于人,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
与人对弈要有全局观,用广阔的视角来分析事情,这样无论是身在局内还是局外,都会游刃有余,且能避免受制于人,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
苏代是战国时苏秦的族弟,他也是一位纵横家,靠嘴吃饭,虽然其不能与其兄相比,但也是小有一番成就。
当时,楚国攻打韩国,韩国向东周求兵求粮。周王为此深感忧虑,与大臣苏代共商对策。苏代说: “君王何必为这件事烦恼呢?臣不但可以使韩国不向我们求粮,而且可以为君王得到韩国的高都。”周王听后大为高兴,说: “您如果能做到,那么以后寡人的国家都将听从贤卿您的调遣和管理。”
苏代于是前往韩国拜见相国公仲侈,对他说道: “难道您不了解楚国的计策吗?楚将昭应当初曾对楚王说: '韩国长年疲于兵祸,因而粮库空虚,毫无力量守住城池。我要乘韩国饥荒,率兵打败韩国。不到一个月,我就可以攻下城池。如今楚国包围雍氏已经5个月了,还不能攻克,这暴露了楚军处境的困窘,楚王已经准备放弃昭应的计策停止进攻了。现在您竟然向周求兵求粮,这分明是告诉楚国韩国已经精疲力竭。如果昭应知道以后,一定劝说楚王增兵包围雍氏,届时雍氏必然被攻陷。
见公仲侈不说话,苏代接着说: “您为什么不把高都之地送给周呢?”
公仲侈听后颇为愤怒,很生气地说: “我停止向周征兵征粮,这已经很对得起它了,为什么还要送给周高都呢?”
苏代说: “假如您能把高都送给周,那么周就会再次跟韩国修好。这件事如果让秦国知道以后,必然大为震怒,不仅会焚毁周的符节,还会断绝使臣的来往。周断了与其他国家的联盟,而单单和好韩国,这样一来,阁下就是在用一个破烂的高都,换取一个完整的周,阁下为什么不愿意呢?”
公仲侈听了苏代的一番分析后,觉得有理,便答应下来。
后来公仲侈果断决定不向周征兵征粮,并把高都送给了周。楚军当然没能攻下雍氏,无奈之下快快离去。
回想一下苏代对韩国相国的游说,他的目的是阻止韩国向周借粮,却处处不明说,而是从大局出发,将楚国、韩国和周的关系分析透彻,最后陈述借粮之弊大于利,顺便还为周赚到了一座城池,确为了不起之人。
《鬼谷子》说: “圣人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有以阳德之者,有以阴贼之者,有以信诚之者,有以蔽匿之者,有以平素之者。阳励于一言,阴励于二言,平素、枢机以用。四者,微而施之。”在这里,鬼谷子列举的“阳德、阴贼、信诚、蔽匿、平素”,其实,就是五种战略。在制定决策的时候,要用战略的眼光看问题,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俗话说: “站得高,看得远。”要想获得成功,必须更上一层楼,深谋远虑,以战略的眼光来看待人生,才能掌握大局。
人生如下棋,需要有全局观。落子于局部,着眼于全局。别以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盲人摸象”只是寓言,处于人生棋局中的你我,想做到统观全局实乃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