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教你读懂领导者的“无为而治”
初次看到“无为而治”一词,给人表面以为是不作为,无所作为。后来在史书中发现,“无为而治”竟藏有职场领导大智慧。
历史中首次出现了“无为”一词,在《资治通鉴》汉武帝时期的名臣汲黯中提到:名臣汲黯崇仰道家学说,治理官府和处理民事,喜好清静少事,把事情都交托自己挑选出的得力的郡丞和书史去办。他治理郡务,不过是督查下属按大原则行事罢了,并不苛求小节。他体弱多病,经常躺在卧室内休息不出门。一年多的时间,东海郡便十分清明太平,人们都很称赞他。皇上得知后,召汲黯回京任主爵都尉,比照九卿的待遇。他为政力求无为而治,弘其大要而不拘守法令条文。
原文:《资治通鉴》第十七汉纪九记载:“黯学黄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黯多病,卧闺閤内不出。岁余,东海大治。称之。上闻,召以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治务在无为而已,弘大体,不拘文法。”
为什么体弱多病的汲黯经常在家休息也能把东海郡治理太平?其“无为而治”的要点体现在两点,一、挑选有才能的干部担任主职,“劳于求贤,逸于得士”,只要人才选的好,才能得于“逸”。
二、捉大放小,大原则不变,不拘小节,充分信任下属,权力下放。让下属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
若我们把领导分为三个“段位”,低段位领导自己干,下面员工不会干;中等段位领导用鞭子抽着下属干;高段位领导自己不用干,下属快乐且积极的干。
历史上还有一名著名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深刻的教训,三国时期诸葛孔明在与司马懿对战中,司马懿竟能猜中诸葛亮的生死!
故事在三国后期,蜀军来使每次送战书,司马懿都绝口不提战事,只是以关切的口吻向使者询问诸葛亮的饮食起居以及日常处理军政事务的简繁。使者答:“诸葛公躬夙兴夜寐,日理万机,处罚二十军棍以上的文件,都要亲自审阅;每天吃饭不过几盅(酒杯,茶杯,形容量少)”。狡黠的司马懿立即从来使称赞诸葛亮废寝忘食工作的话中嗅到了重要信息。使者走后,司马懿对左右说:“诸葛亮食少事繁,身体已经疲惫不堪、濒于崩溃了,他必将不久于人世了”。
“事无巨细,皆系亲躬”也是导致诸葛亮死亡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所在,现代有句话说的很有意思叫“不会带人,你只能自己干到死”,说的很直白,意思也很浅,最为核心表述的就是学会分派任务,总领全局,而不是事必亲躬,毕竟所有事你自己都干了,底下人干嘛?
所以,“无为而治”不是不作为,确是领导者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