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代,朝廷发给出家人的身份证,何以成为一种“特殊的货币”?
度牒,是古代朝廷发给佛教僧尼的身份证明文件。
出家人只有持有度牒,官府才承认其为合法的僧尼,才能够获得相关优待,如免除赋税徭役、减免罪罚等。
然而,宋代的度牒,除了作为僧尼的身份证明外,自宋英宗以后,更重要的是充当了一种特殊的货币。
此后一直到南宋灭亡的二百多年中,朝廷发行出卖了大量的度牒。
用今天的话来说,这些度牒作为一种“有价证券”在社会上流通,无论在政府财政收支,还是社会商品交换,以及日常经济活动方面,均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有时甚至比“交子”、“会子”这些纸币的作用还要大。
比方说,度牒可以用来赈灾,如据《宋史》载,“(宋神宗熙宁七年)八月丁丑,赐环庆安抚司度僧牒,以募粟赈汉蕃饥民”。
度牒几乎跟交子一样,具备了货币支付手段的功能,如据《宋会要辑稿》载,宋徽宗崇宁五年,“川峡路和买绢布”,即以“交子、度牒充折买价”。
度牒还可以充当政府经费或军费,如据《续文献通考》载,宋宁宗嘉定十一年正月,“以度僧牒千,给四川军费”。
宋理宗景定四年,根据贾似道制定的“公田法”,政府曾大规模向民间征购土地。由于纸币“会子”的最大面额只有一贯,因此,田价少时,“付以会子”,“价钱稍多,则给银绢各半”,“又多,则给以度牒”。
可见,度牒有时甚至发挥了大额纸币的作用。
此外,由于会子等纸币因发行过多而贬值,宋代朝廷还曾多次用度牒收兑过纸币。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僧尼身份证明的度牒,在宋代为什么会成为一种特殊的货币呢?
实际上,在宋初,为了保证国家的税赋收入,防止过多人出家,对度僧是有严格限制的,须按比例来度僧。
宋太祖时规定,有一百僧尼的地方每年可以度一人出家;宋太宗时规定更严,要有三百僧尼的地方每年才可以度一人出家。
当时发放度牒收钱很少,甚至是免费发放。
宋代朝廷发行出卖度牒,是从北宋第五任皇帝宋英宗时开始的,此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拾,从而使度牒成为了一种特殊的货币。
这背后的原因很多,我们择要简述几点:
其一,宋代中期及以后,总体而言,内忧外患,积贫积弱,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再加上每年对辽国、西夏和金国的纳贡,使得宋廷的财政收支状况更加窘迫。
于是,宋代朝廷便想方设法,甚至不择手段向民间搜刮财物,以缓解财政紧张的局面。这是宋朝发行出卖度牒的一个大背景。
其二,由于国家财政紧张,宋朝对百姓的赋税、徭役等剥削异常沉重, 加之外患不断,战乱频仍,贫苦农民大量涌向寺院,使得对度牒的需求大增。
其三,只要持有度牒者,不论其是否真的出家,都可凭度牒免除赋税和徭役;且宋代的法律规定:“僧尼道士女冠、文武七品以上者,有罪许减赎。”
所以,那些没有官衔的地主豪强,为了规避赋税、徭役和获得减罪、免罪的特权,往往也设法弄一道度牒,以“寄名僧籍”。由此更是令度牒奇货可居,人们要弄到一道度牒十分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发放度牒的地方官吏就趁机向求取度牒者索取钱物,引发了许多问题。
最终,朝廷便变官吏们非法私卖度牒,为由官府公开发行和出卖,以弥补国库的亏空。从而出现了将出家人的身份证明作为一种特殊货币的奇葩现象!
大量度牒的发行,不仅扰乱了宋朝的经济秩序;而且对宋廷而言,也是挖肉补疮、饮鸩止渴之举——
表面上,朝廷是获得了还算可观的财政收入,但由于人们可以凭借度牒免除赋税和徭役,最后算总账,朝廷其实是亏的。
正如宋高宗时搞经济的能臣李椿年说:“今岁鬻(卖)度牒万,是失万农也,积而累之,农几尽矣,非生财之道。”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