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楼之梦
小时候,我常翻山去黄石姑姑家,她家就住在钟楼附近的一个山坡上,每次姑姑总会抽空带我去钟楼逛街。当时的钟楼在黄石地区称得上一段最繁华街市。和姑姑一起在钟楼脚下散步,附近有许多店铺和摆地摊的商家,耳畔不时传来讨价还价声和叫卖声,十分热闹。这时,姑姑总会帮我买些衣服,头饰和各种香甜的零食。这对于我这个住在乡下的小丫头无疑是一种奢侈。所以,从小我对钟楼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恩之情。每当我仰望钟楼像见了亲人一般。因为一看到它,我就能收到姑姑帮我买的各种礼物。穿着姑姑帮我买的粉蓝色碎花裙,站在镜中的我有一种特别满足的感觉,心中产生了一种想法,长大后我也要来这里生活。我家兄妹四人,父亲是教师,爷爷和母亲是生产队的劳力,家境十分清贫。但父亲一直坚持让我们四人读书,把家中所有的积蓄都用在我们的学业上。从小,我就穿哥哥们的旧衣裳。母亲常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三位哥哥穿过后的旧衣放在衣柜,它们好些都打了补丁。从小爱臭美的我,也只能看着它们,不厌其烦地穿在身上试了又试。所以每次放暑假和寒假我都特别盼望和父亲去黄石姑姑家做客。印象中,每次姑姑总会做一桌好菜招待我们。有红烧冬瓜,四季豆炒肉,烧豆腐等,这些都是我在家吃不到的。其实,姑姑他们当年也并不富裕,但却在我年幼时为我挥霍着他们仅有的一点积蓄。这不仅让我体会到亲情的可贵,而且感受到姑姑从没把我当乡下人而瞧不起呢。记得当时我住在兰英表姐的房间,看到了一本琼瑶的小说《心有千千结》,我一口气就读完了,内心被剧情深深打动了。每次从姑姑家回来的路上,父亲就对我讲些钟楼的历史。他告诉我,市中心交通路的黄石钟楼一带以前是一个水塘。1978政府专门拔款委托邮电局建楼,是当时黄石最高的建筑,有九层楼。站在上面,可以看见西塞山,江北农场,黄石港,胡家湾等地。而且,当时手表很贵,好长一段时间许多市民都依赖钟声而工作和生活。钟楼的钟声成了黄石城市符号。父亲还说,听老人讲。钟楼是一块风水宝地,钟楼是二龙奔江的一个风水神符。若在国泰民安年间钟声会响,若国家不太平会保持哑寂。这也许是一种迷信说法吧!但这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当我憧憬着城市那些美丽的衣裙和香甜的糖果时,我天真的梦想却一次次和钟楼擦身而过。当我毕业后把户口迁到黄石,准备在黄石大干一场时,不料在市场经济冲击下,企业打破了铁饭碗,许多单位纷纷寻找出路,导致许多企业员工下岗。我也成了其中一员,无奈只好南下深圳打工。正当我在外漂泊思念家乡之时,1992年8月的一天,电视上传来一个振𡘊人心的消息——由大冶钢厂和汪仁镇政府修建的黄石湾隧道建成正式通车。这是由农民集资修建的一条简易隧道,号称中国第一条农民隧道。我们乡下人再也不用翻着崎岖的山路去黄石了。以前的钟楼和我隔着一座大山,要走几个小时,现在坐车30分钟就能到达。我听后欣喜若狂。每次在外打工休假期间,我不忘回家,看望黄石的姑姑,看望钟楼。此时的姑姑已近暮年,白发苍苍。我就牵着她老人家一起去钟楼脚下散步。只见旁边高楼林立,街上车水马龙,人群川流不息。各种店铺、商铺像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此时的钟楼显得那么矮小。我已是一个大姑娘了。姑姑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咏梅,还记得这儿吗?这儿摆地摊的不见了。现在都建上了一些高楼大厦。金花大酒店,黄石新华书店,金虹大厦等高楼。钟楼虽然不再是黄石最高建筑了,却是每一位黄石市民心中梦想乐园。它承载了老一辈黄石人的喜怒哀乐,见证了黄石由贫穷走向富裕的点滴变化。”谈话中得知姑姑家也已脱贫。姑姑有三个儿子和四个女儿都已参加工作并成家,姑姑和姑父如今已退休在家带孙子。的确,我们的生活都在日新月异变化中,钟楼的钟声一直在护佑着我们的生活,2011年我打工正式返乡回家乡生活。家乡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黄阳公路带来了轻捷便道,园博园,金山城,汪仁还建楼拔地而起。我的家庭也发生了变化。三位哥哥早已读书就业而在上海,深圳等地工作。家中只有年迈的父亲和母亲。我正好回家陪伴父母度过人生最后的时光。我是幸运的能重新回到家乡。我更幸运的是能用自己手中的笔描绘我美丽的家乡。如今的我不再为没有黄石城市户口而忧伤。家乡汪仁镇在黄石经济带动下早就是一片繁华的渔米之乡。节假日黄石人都来我家乡磊山湖大本营垂钓。2020年我生活的汪仁镇刘铺村被评为第六届全国文明村。我这样说,是不是代表我已经实行了我的钟楼之梦?2021年1月1日零时钟楼的钟声再次敲响。那熟悉的钟声穿越田野,草地,草地上的露珠,飘向工厂,学校和商店,勾起老黄石人对乡情的回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山南人不再惦记着去钟楼购物。但是,祈福的钟声一直飘散在心中。那些刻在贫穷岁月的记忆温馨而真实。
胡咏梅,湖北大冶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黄石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诗潮》《诗林》《唐山文学》《西南当代作家》《黄石日报》《铜草花》《五彩石》《新东西》等纸刊及微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