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6岁,困惑的青少年,那些重要却被忽略的事
斯坦福大学教育学教授威廉戴蒙认为,青少年成长的关键问题,不是压力太大,而是无意义,他们的人生没有方向。
“为了某件并非他们选择的,也非他们相信的事情而努力奋斗是不可持续的。只有一个有意义的人生,才能释放巨大的能量、创造力和深度的满足感。”
成人世界正在逐渐向他们敞开,至少是掀开了一角的帷幕,但他们所看到的,并不是父母曾经许诺过的玫瑰花园,而是一个幽暗未明的森林。
对于这个世界,他们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而且恐怕多少会感到失望——为了那些处处受限的可能性。
我们也越来越意识到,在目前的教育环境里,一些真正重要的事情被忽略了。
比如思考。
怎么学会真正把一件事情想明白,学会推理和审视,学会辨析事实和观点之间的区别,学会判断一个论点背后的证据是否可靠,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比如阅读。
有人说,科技发展到这种地步,阅读已经过时了。有了游戏,孩子怎么可能还被书本吸引?但是,我们相信,对一个人的成长而言,阅读仍然是智识之光,情感之源,是我们探索自身,理解世界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我们从书中获得愉悦,悲伤、震惊,我们在书中寻求知己、抚慰,以及人生的出口,书如明镜,置身镜前,我们才看到原来镜中人就是自己,或者不是自己。
如尼尔·盖曼所说:
“那些你在恰好年纪读的故事,永远不会离开你。你可能会忘记谁写了它们,或者故事叫什么名字。有时候你甚至忘了到底发生了什么。但如果一个故事触动你,它会永远与你同在,萦绕在你的脑海中那些极少探访的角落。”
再比如情感。
到了这个年纪,他们开始脱离父母,更多的与同伴交往,但我们的教育里几乎从来不包含情感的教育。
没有一门课会教他们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如何与同龄人建立平等、友爱而持久的关系,如何表达爱,如何接受爱,如何化解悲伤与怨恨……
比如意义。
人生意义一向是青少年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但如今,他们并没有太多机会去表达这种好奇。
对于青少年,思维能力远比知识更重要,更能影响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只有独立的思维能力,才能帮助青少年找到人生的意义。
2020年6月,《少年》应运而生。
这是国内第一本针对9-16岁青少年进行人文思维启蒙的杂志,“三联”凭借其浓厚的人文底蕴,由《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陈赛主创推出这本【绝无仅有】的原创型人文杂志。
9-16岁是人生中的里程碑阶段,各种困惑会扑面而来。
孩子的心智发展已能支撑他们进行大量的独立阅读和思考,却不足以解答越来越多的困惑,他们很难完全通过独立思考,获得解决困惑的有效路径和方法。
除了学习知识,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更需要的是建立自己独立的思维判断体系,在不断的思索中,探寻人生的方向和意义。
《少年》将引导他们独立面对真实的世界,学习批判性思考,学习探索自我,学习如何与朋友相处、与世界相处,学习追问人生的意义,直至心智成长以及人生观的养成。
谈到创刊的初衷,《少年》杂志主编,《三联生活周刊》的资深主笔陈赛是这样表达的:
“它的存在价值有三点,思维启蒙、情感教育、意义追寻。她切身体会到这三件事情是我们教育中缺失的部分,所以也是在《少年》杂志中特别希望强调的事情。”
《少年》创刊上线以来,口碑炸裂,仅第四期印量就突破了15万册,这对于一本新刊而言几乎是不可思议的成绩。2020年下半年创刊的这4期杂志也成为了业内传奇。
2021年1月正式更名为《少年新知》,因为被订户称为“写给青少年的良心期刊”,订阅率持续上涨。
童书妈妈三川玲这样评价:三联少年刊展现了一种“精英化”的思维启蒙路径。它跟那些高大上的生活方式无关,它有着刚出生的澄澈和勇气,不拿架子不炫技,只想为9-16岁孩子提供适合他们的精神食粮。
资深媒体人杨樾的读后感言: 这本杂志不仅只适合青少年阅读。也适合每一个还愿意用逻辑和常识活下去的成年人阅读。“
读者小柳:这本为少年定制的杂志让我这个40岁的老少女读起来都津津有味,仿佛回到了大学时代,用笔书写青春的日子,那么向上,那么执着于梦想,半夜在走廊里拿着充电灯写作,真是拼命而努力。感恩这时代还有一群人,愿意为中国的未来们打造思想,原意坚守一些东西,比如阅读、思考、意义和爱。
娟子:内容新颖,制作精良,贴合青少年心理发展成长规律!自收到杂志后,孩子每每读起来都感受颇深,非常喜欢,我也是感同身受。
9-16岁,也适合对世界保有热情和好奇的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