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尔哲学:本质还原

///

01/28 2021

现象学,如何还原本质?

与书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胡塞尔说,通过搁置而使一般本质纯粹地、绝然证明地显现出来的现象学还原,就是本质还原。具体的做法就是把有关认识对象存在的信念悬置起来,从而还原到纯粹的现象中,还原到事物绝对的自身,在直观中去把握事物的本质。

而先验还原就是进行更加彻底的搁置,不仅把有关对象存在的信念搁置起来,还要把认识主体在世界中存在的信念悬置起来,也就是对意识存在的信念进行悬置,最后达到纯粹意识,也就是先验意识的领域。

这两个概念不是很理解,我们一个个来说,今天先聊聊本质还原。

简单来说,本质还原就是,在把事物的现象和本质融合在一起,不要区分现象和本质,而是从意识中直观地把握事物的现象和本质。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本质”,这里的本质相对于现象来说的,比如我们看到一个水杯,水杯的大小、形状、颜色等等直观要素是现象,而本质就是水杯是可以装水的,这是这个水杯的本质。

传统的认识论中,从现象到本质,需要的是理性的推理和经验的总结,比如小孩第一次看到一个水杯,他不知道水杯是可以装水的,但是当小孩每次都看到父母用水杯装水给他喝之后,他通过对现象的总结归纳,发现了这个水杯的本质,是可以用来装水的,这是一个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但是在现象学里面就不一样了,用胡塞尔的本质还原方法,就是对现象的直观中,去把握本质。比如我们看到一个水杯的时候,就直接知道了水杯的本质,不需要经过任何经验总结和理性推理过程。

其实这个过程有点违背我们的直觉,如何从直观中把握本质呢,怎么看到水杯的同时就能把握水杯的本质呢,如果按照常规的思维方式是很难理解的,因为我们长期接受的思维训练方式,都是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方式。通过观察日语星辰的变化,总结出了农历时节,通过总结物体的运动变化规律,总结出运动定律,人类的认知过程大部分都是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或者说,我们大部分知识都来自于经验现象的理性总结。但胡塞尔的现象学颠覆之处就在于,他超越了我们的传统认知,或者是对传统思维模式的超越,我们为什么不能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质呢?胡塞尔提出了:自由想象的变更理念。

什么是自由想象呢?

其实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心流”状态,按照常理来说,我们无法做到从现象直接把握本质的,而在“自由想象”的状态下是可以的。自由想象是在人的意识领域发生的一种意识行为,是意识本身的特点,盲目性和随机性是意识的一种根本特性,这一点前面我们也讲过。胡塞尔认为,对于一个对象,对其进行任意维度的“想象”,不断“变更”想象的维度和内容,就会“发现”对象的本质。佛学中讲“顿悟时刻”,心理学里面讲“心流时刻”,大概就是类似的意思,我们每个人应该都经历过这种时刻,在半睡半醒,在散步等等放松状态下,突然获得灵感。

按照常规思维,我们都是通过理性的思维逻辑去发现事物的本质的。但是胡塞尔“自由想象”跳脱出了这种思维惯性,而是以一种随机的、自由的联想的方式去认识事物。这个过程就好比意识具有了主动性,就像一个会自动变更方位的灯塔一样,去照亮意识的对象,去发现意识对象的本质。当然这个过程需要我们放下对当前这个对象的固有的认知,然后才能自由想象。我来举个例子,当婴儿还不知道水杯是用来装水的时候,当他第一次看到水杯会有什么反应?

他很可能就把水杯当成一个玩具,在他的意识里,任何东西都可以是玩具,而这种并没有经过理性思考,对事物现象和本质的把握,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本质还原。为什么水杯就一定要来装水呢?水杯的本质就是用来装水的吗?显然并不一定,水杯可以用来做笔筒,也可以作为装饰品或者艺术品,它并不一定就是用来装水的,这其实是我们的惯性认识导致的,而婴儿就没有这样的思维偏见,或者婴儿不会受到固有思维方式的影响。

其实在老子的《道德经》中,经常用婴儿来隐喻“道”,虽然道家思想和胡塞尔的现象学隔的有点远,但是我觉得他们内在是有某种一致性的。从纯粹意识里面去把握事物的本质,通过自由想象的方式进行本质还原,在道家思想中,有两段话,大家可以领悟一下,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婴儿的绝大部分行为都是出于本能,而本能来自于潜意识或者无意识。胡塞尔说要回到纯粹意识领域去认识事物的本质,而成年人其实是很难做到的,但婴儿其实具备这种能力,关于更多中国哲学思想,可以关注我的中国哲学系列视频,这里就不展开了。

好了,内容就介绍到这里,后面将继续分享这本书其他内容,我们下一篇文章见!

小播读书

微信号 :xiaobodushu

今日头条:小播读书

抖音快手:小播读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