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头条』陈云岗专栏丨中国民俗艺术和古代雕刻艺术风格

中国的文化河流里有两大支流:一是官方文化;一是民间文化。二者合流构成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整体面貌,但此中呈现出了一种有趣文化现象:官方文化是随朝代的更迭而发生着显著变化的,如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的大朝代的产生与转换,江山易主,艺术的旨趣便截然相异;但在民间艺术中,却会顽强地、缓慢地坚守着某种“原生”状态而绵延千百年。

于是我们会问:“文化”的传承载体除了诉诸文字与图像之外,还靠什么?靠的就是民俗。

民俗社火

方言、习俗、礼节、宗教、祭祀、婚丧嫁娶以及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个区域、一个村庄、一条山沟、一条江、一条河乃至一片山坡间的芸芸众生们在所守持着的日常生活中的生老病死的生存中,所共同遵守着的习惯,这就叫民俗。为了遵守习惯而创造出来的寄托着审美愿望的图像们(只占民俗中之极小部分),就可谓之为“民俗艺术”了。

民俗社火

在这个民俗“极小部分”所构成的海洋中,造型的、雕刻的艺术样式渗透着中国普通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是根深缔固的。恰是它们构成了历代官方文化的背景与底色。

东汉徐州画像石

以雕刻说,原始时期随陶器广泛使用而派生出的俑像物什,不仅是审美与象征的产物,也是原始先民们逐渐形成习俗的产物。于是到了“以代人殉”的时代为起始,俑像便纳入了华夏民族绵延数千年的官方文化体系。石刻艺术同样如此,塑造与雕刻动物是丧葬民俗的产物,而为霍去病墓列置石像,并且延续至跨越隋唐以至明清时代则是官方“大民俗”的规则。所以,民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与底色,是持续而恒定地发挥着作用的。这是民俗与中国文化总体风貌的血脉关系之一。

东汉徐州画像石

其二,民俗艺术(含民间美术)是以特定人群、语言、种族、地域为纽带,呈纵向传播的恒定形态的原生艺术。它不具有普及性、普遍性和鲜明的时代性。

其三,民俗艺术具有着独特的审美旨趣、造型特点与形象系统,它们基本上不受时尚风习的左右而往往以一种造型、风格、色彩而延续千百年;它可以跨越时代、跨越政治、跨越时空,持久地保持其恒定的特色。

东汉徐州画像石

综上所述的民俗(民间)艺术流布的原因与特征,建立起了中国传统雕刻艺术深厚的生存土壤与广阔的文化背景。从而使二者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发展历程中始终保持生命活力的互为源泉的关系。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规定”了中国古代艺术发展的必然风格。

东汉徐州画像石

首先,民俗(民间)美术中的造型特点,在东方神秘文化的综合作用下,自始即笼罩在天人合一、崇拜自然的氛围之中,故无论是“官方”的或是原生的造型艺术中,都不以追求真实摹拟自然物形为其美学特征,而是坚持求其意象性的、既尊崇自然物象又贯注主观情态的造型法则,从而使其成为中国传统(官方)雕刻艺术与民间雕刻艺术都共同具备的美学特征。

祭祀  青铜器   广西南宁

其二,中国的官方雕刻多集中体现于帝王陵墓、宫殿建筑,以及其具有“国家工程”性质的庙堂与石窟中。但所有宗教的、生活的;人物的、动物的一切造型,都深深地融铸了民间美术中的些许因素与特征。

广西民间墓葬陶俑

其三,不仅造型风格方面,官方与民间之间具有着共同的审美范式,即便是造型的题材内容,如“羊”与“吉祥”、“鹿”与“禄”、“蝙蝠”与“福”、“狮兽”与“寿”等题材的借取、谐音的运用等方面,也有着千丝万缕或干脆是极为一致的共同性,几乎成为互相渗透、互相结合、彼此不分的互用题材。

由此,我们在研究、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及传统雕刻方面,的确不容忽视了民俗(民间)艺术的巨大存在!

民俗社火

时代在发展,“官方”文化的形态在随时代的更迭而变化,但民俗(民间)艺术的形态仍然会按照它从起始阶段便形成的定式在延续。在这些艺术中,存留着悠久的人文信息和丰富的社会内涵。所以当今在继承传统优秀雕刻艺术的同时,也要时刻记着这些“花朵”所赖以生存的土壤——民俗(民间)美术中的优秀营养。


作者简介

陈云岗

1956年生于西安;1982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留校任教,曾任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系主任;现任:中国国家画院雕塑院执行院长;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协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住建部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博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