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丽:揭秘董氏奇穴之神秘面纱
目的
揭开董氏奇穴一一部位,在临床上不须记忆穴位,且能自然理解善加运用其特殊疗效的秘密。方法:从阴阳探源天人解理论,运用古法颠倒之术揭开董氏奇穴(一一部位)穴位秘密。效果:可以瞬间理解董氏奇穴先祖们创穴过程,穴位解剖及主治解秘。结论:揭开董氏奇穴一一部位秘密,在临床运用上能得心应手,自由发挥,具有临床和推广应用的价值。
前言
近二十年来董氏奇穴已在韩国、美国、大陆兴起了学习及研究热潮,董氏奇穴在临床上的奇迹,已被针灸界广为运用,但一般皆认为董氏奇穴只讲临床实用性,而忽略了最基本的理论来源,杨维杰博士在董氏奇穴及学术思想应用里谈到:「董师曾说董氏奇穴系祖传而来,自己亦有发现发挥,原理与易经及内经有关,此外即未再多言,至1975年董师去世,亦未再提及渊源学理。」另在杨维杰着董氏奇穴讲座治疗学韩文版译者朱贤煜在序理有这样的一段话:「很幸运的,我们韩医界对董氏奇穴早有接触,因董氏奇穴效果卓著,迅速,而且取穴方便,故被许多临床家所爱好。但因 董景昌 先生和其继承及发扬完善董氏奇穴的 杨维杰 博士之深奥学术思想的大部份漏传和误传,所以只讲临床的实用性,而忽略了最基本的理论概念部份,故译者所见的 韩 医师误认为「只有实际效能但无理论」,所以只需记住效能就可以,或曰「只对痛症效果好」或曰「经穴太繁多手法也较难」等等。」此段序言相信这是许多学习及研究董氏奇穴者的共同心声,愿就笔者个人领悟的原理述介于后,抛砖引玉互相切磋。
方法
1、天人解理论
黄帝,咨于岐伯,作《内经》,以究天人之奥。其言曰:善言夭者,必有验于人。然则善言人者,必有验于夭矣。天人一也,未识天道,焉知人理!
阴阳未判,一气混茫。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自然之性也。升则为阳,降则为阴,阴阳异味,两仪分焉。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
枢轴运动,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化火则热,化水则寒。方其半升,末成人也,名之曰木。木之气温,升而不巳,称温成热,而化火矣。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金之气凉,降而不已,称凉成寒,而化水矣。 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四象即阴阳之升降,阴阳即中气之浮沉。分而名之,则四象,合而言之,不过阴阳,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合而言之,不过中气所变化耳。依上所述试绘简图如下
天体气之运转图
仰观天俯查地身居中字观查四维(降沉升浮)的变化。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中化,五行正常运转。
天体气之运转顺序
水生木生火生土生金生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循环无端
人体气之运转图。
人体气之运转顺序
肾气传肝传心传脾传肺传肾
与天体气之运转顺序相同
五行运转合成一气,木生、金降,木不病风、金不病燥。水升、火降,火不病热、不病暑,水不病寒,土运于中土不病湿。
2、顚倒之术
岐伯曰:「顚倒之术,即探阴阳之原乎!窈冥之中有神也。昏默之中有神也。视听之中有神也。探其原而守其神,精不摇矣。探其原而保其精,神不驰矣。精固神全,形安敝乎?」鬼臾区复奏帝前。帝曰:「俞哉!载之《外经》,传示臣工,使共闻至道,同游于无极之野也。岐伯说要懂得运用巅倒之术的方法,必须先了解阴阳规律的变化,即大自然变化之道也,就是说处在窈冥昏默之中也暗藏着很深的大道理,那意境又如禅宗的「春有百花、夏有风、秋有明月、冬有雪。」看到什么或听到什么里面都有其自然之道,只要了解及遵循规律的自然之道,自然就懂得运用巅倒转化之术,探明其阴阳自然之规律,并确实依自然之法则去实践,也自然可以作到像养生的最高境界,精不摇、神不驰,达到精固、神全,而形体是否生病,已经根本不用在考虑范围内。
古代医家是在研究大自然的变化,才能成就出如此伟大的中国医学,人是存活在这大自然里,自然与大自然设计的架构相同,简单的说人体五脏能量规律的传动方式,与大自然的规律变化情形是相同的。故衍生中医理论阳病阴治、阴病阳治,木病金治、水病偏见其治在火…。
揭开董氏奇穴(一一部位)穴位秘密
举一穴可通百穴。例:【五虎穴】
穴 位:掌面拇指第一节中央外侧五分,从掌指横纹起,每上二分一穴,计有五穴。
图1
董派解剖:1、董氏正经奇学穴著者董景昌论述解剖以下简称(董景昌)
(董景昌)桡神经浅枝,正中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脾神经。
2、董氏正经奇学穴著者胡文智论述解剖以下简称(胡文智)
(胡文智)掌侧指固有神经下浅枝,脾肾神经。
笔者解秘:1、穴名解:本穴位居大拇指手太阴位,气旺于寅时,十二生肖定位属虎,故称虎穴。
2、生理解剖学上分析,并未能看出与脾肾神经有任何相关性,但依颠倒之术理论,水气偏见≒水生病(水不升≒肾不升、脾不升),其治在火,故解剖称本穴通脾肾神经。
3、从右手掌面手指五行运转图分析,五虎穴位居火位,可治水位之病。
4、依上述方法董氏穴位解剖及主治何病,可不须背诵,自然理解了然于心运用自如。
取 穴:掌心向上,当大拇指第一节中线外侧五分,从掌指横纹起,每上二分一穴至第二节横纹止,计有五穴,故名五虎穴。
董派主治:1、(董景昌)全身骨肿。
2、(胡文智)全身骨肿、肺炎、支气管炎、颈淋巴结核、扁桃腺炎、脚掌内侧部份肿痛、肝肿大、肝硬化。
主治解秘:1、肾属水肾又主骨,今水气偏见病在骨时,其治在火,故可治全身骨肿等属水(足太阳、足少阴)之病等关节之病变。
2、心脏与六腑分枝神经属火之列。肾脏与六脏(五脏加三焦)属水之列。
图1-1
肾水属阴不闲多、只怕不足,不足骨不得养,产生骨肿之病变,其实症状不只单一骨肿,而是还可能产生其它骨相关病,例如神经痛(神经细统属肾),因此本穴可治手足关节疼痛,可由此类推肾主骨骨之余入牙,说明肾虚自然牙齿易生病变(例如牙周病) ,也说明本穴也可治因肾虚引起之牙痛,依穴性分析:五虎穴≒太溪穴。
l 不过值得研究的是为什么董氏先祖用五虎穴而不用太溪穴,基本 上分析原因如下:
a、首先要了解依正经穴位强调得气后方行补泻,但五虎穴只须下完针即有效,不须候气至之特点较易被患者(尤其小儿)所接受,每一个人与生俱来感觉神经差异甚大,就如心跳血压有约值没有绝对值,为医者要知病苦才更能生慈悲心,希望减少病者的不舒适感,相信五虎穴是在此前提下建构出来的,尤其董氏在手法不强调穴位的得气重要性由一一部位可见一斑,证明了某些穴位是可以不须补泻手法也可达到疗效,作者虽为古法门派(强调手法的重要性)传承人,不过也在找寻舒适感且有效的针灸方法。
b、一一部位手指穴与耳穴可不须行补泻手法,但皆有一共通处及必须找到反应点(痛点)效果更明显。
c、手指穴位何其多,但如何达到100%的有效才是主要重点,且一一部位手指穴较易被怕针者及小儿接受,是值得推广的一门技术。
3、穴位居手太阴肺经故可治肺炎、支气管炎、颈淋巴结核、扁桃腺炎、有关之肺经病变。
4、水位太阳病,其治在火位,故可治太阳伤寒引起之头痛。
5、穴居手太阴,故可治足太阴之脚趾内侧部份肿痛(同气疗法)。
案例参考:一女因年轻喜穿高跟鞋,左右脚大趾内恻核骨位置变形凸出,日益严重渐渐并有疼痛感,经朋友介绍到西医外科整型,经开刀手术后疼痛依旧并未改善,后寻求针灸方法治标,经针此穴疼痛立解,为巩固疗效再针三次,一个月后此女告知,针后左右脚大趾内恻不再疼痛。
6、火为木之子,故本穴可治肝肿大、肝硬化之肝木之病变。
7、依颠倒之术理论足太阳病找手太阴治故在手拇指太阴找火位治。
8、依虚者补其母原理水不足补其母金(手太阴)。
8、医者治病善知病源,方能知对治方法,故应以脉为师,方能灵活运用颠倒之术。
9、五虎穴使用时机脉象如下:
图1-2略
左手尺脉候足少阴肾经脉
及足太阳膀胱经
图1-3
左尺脉沉无力或无脉为
肾阳虚
左尺脉浮有力肾阴虚
左尺脉过本位为足太阳经病
脉象判读方法:
1、左尺候肾膀胱水生左关肝胆木,左关肝胆木生左寸心小肠火,水生木生火,正常脉为三部皆沉须有力,代表三部脏腑功能运作正常,水气往上传木气后频率提高,再传火气再提高频率方能把气由水传到火,故火在脉膊触觉应高于关,关应高于尺,方为正常之脉象。
2、今左尺脉沉无力或无脉代表肾膀胱水功能不足,水病气单独显现,为水无力上升,没有多于能量供应给骨头,因此临床表现骨痛、骨肿、牙痛、牙肿神经疼痛等病变,治在火(不降) ,五虎穴居火位故治水之一切病变。
3、左尺脉浮有力为肾阳太过之脉象,为火不降回堵产生肾阴不足、肾阳太过,故水气偏见,症状表现腿酸、腿胀、四肢关节疼痛,治在火位。
4、左尺脉过本位,为足太阳经太过之脉象也,是火不降回堵产生足太阳经太过,临床表现太阳头痛、颈紧、肩背腰疼痛,故水气偏见治在火位。
5、依颠倒之术理论足太阳病找手太阴治,故在手拇指太阴找火位治。
刺 法:五分针,直刺二~三分。或以三棱针刺出黄水效佳。
针 感:局部酸胀疼痛感。
结论:
1、中医理论是在大胆假设前提下,从生活经验小心求证,在自然之道中生发;因此中医理论数千年来屹立不摇。相信董派先祖们也是历经此过程,现在的我们当然也可以从自然之道理论上,还原董氏奇穴创穴过程,及其中医式的解剖叙述,尤其穴位的特殊疗效,更是必须大胆假设,而后经过临床多方印证,方能确认为有效的治疗穴位。
2、董景昌先生对其门人叙述:「董氏奇穴系祖传而来,自己亦有发现发挥,…」,这句话是正确的,因在其著作中一一部位只有27个穴位,到传至其门人 胡文智 医师所著―最新实用董氏针灸奇穴全集时,一一部位已达85个穴位,虽有人论其真假之说,但本人认为应是由 董景昌先生所亲授的,因为可以运用天人解自然之道,及本篇论文的推演方法证明。
3、董派先祖是大智能者,由因找果的方式发现董氏奇穴,而本人才疏学浅只能从果(治病效果)找因(原始理论)的方法,去揭开董氏奇穴的秘密,希望以上的报告能对董氏奇穴喜爱者,在临床运用上有所帮助、值得推广。
先师董公景昌今年五月廿三日就是他老人家百岁诞辰。自从董公为响应「复兴中华文化,发扬我国传统而优良之医术」,将董氏针灸「祖传之秘,公诸社会,贡献人群」,发扬董氏先祖「救世济人」传统。于1963年7月1日收林菊先师兄为第一位徒弟以来,也业已53年。而董公亲自编著的《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讲义(1968)、试刊本(1972)及教科书(1973版),也都问世40多年。
我们如果仔细研究这一系列董氏针灸书的自序,可以发现其中最为遗憾的事,就是「先祖遗著燬于兵燹(灾)」。而最幸运的事就是「先祖面授之针术尚能牢记要诀」,从要诀到1973《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的出版,是董公重建了董氏针灸的内涵,这个重建不是几天几月凭空重建起来的,而是董公到台湾卅五年间,从临床中验证出来的,即「因三十万人次之临床验证,董氏针术之疗效乃无可置疑者也。」故这本1973年的教科书,是毁于兵燹的董氏针灸遗著的再现人间,董氏针灸的疗效,「临床验证,横空出世。」震憾了中国及世界针灸界。
然不幸的是,董公却在六十岁时,溘然仙逝,未能及时将董氏针灸之秘传出,这个董针之秘包应包括在董公经其先祖口授记下的「要诀」里。但幸运的是,董针之秘却被董公藏在其编著的三本书的【解剖】项下,即肝神经、心神经、脾神经、肺神经及肾神经的术语,这些术语都不是西方解剖学所理解的「神经」术语。
这个对董公藏在【解剖】里的「五脏」神经,就是中国传统医学里所称的肝经、心经、脾经、肺经、脾经等。笔者是在1994年就读脊骨神经医学博士(Doctor of Chiropractic)学位时,从脊骨神经医学理论时,经比对董氏针灸背图后,才逐渐悟解出来。直至2009年5月,袁国本师兄,即董公1973教科书的助编,赠其珍藏的陈渡人师兄《景昌奇穴及医案》讲义(1964~1965)给笔者,从陈师兄书中董公在论董穴及解释医案时,都直接以「肝经」、「心经」、「脾经」、「肺经」及「肾经」论述其用针之道,而非用「肝神经」、「心神经」、「脾神经」、「肺神经」、「肾神经」等西方解剖学的术语,才得以确立董针之秘—「五脏针灸理论」藏在【解剖】项下。
其实早在赖金雄师兄(1941~1985)的遗著《董氏针灸奇穴经验录》(1987年5月15日初版)里,已对【解剖】项下的「五脏神经」做了初步的解读。可惜笔者1989年移居美国时,尚未及目睹此书,以致绕了一大圈后,1999年才购得赖师兄的书,读过后更加肯定「五脏神经」就是董氏针灸的「五脏正经」。赖师兄书中的「导言」里结合掌诊与五脏理论,说明如下:
「董氏掌诊的具体方法是察看手掌青筋或红筋分布的部位,从而审知病因之所在而据以用穴治病。因为各脏腑皆有经络到达手掌,若脏腑有病,便会反应到手掌上;又因为董氏奇穴所言某脏某腑神经或身体某部位神经,具有与该脏腑或该部位的相应关系,(并非即一般所指的解剖神经);透过这种脏腑与手掌及脏腑与穴道的连系关系,便成为一种诊断与治疗的体系。
例如某人患坐骨神经痛,其掌上肺区出现青筋,即可断知为肺虚;而灵骨、大白又有肺神经通过,可调整肺功能而治肺虚,则穴此二穴便一定有显效,且往往针到病除,效果稳定。又如诊其手掌二、三尖瓣部位或心区有青筋,则相关疾病便可用有心神经通过的穴道来取效。
本书经验病例中所述董师用通关、通山、通天治下利清榖的例子,便是该患者掌上心区青筋明显,断定其为心弱,乃爰用上述穴组补火生土而治愈。总之,董氏奇穴言某脏腑神经通过的穴道,即指可治愈该脏腑的疾病;而欲知病在何脏腑,透过掌诊便可以辨知。」
赖师兄猝逝于1985年,遗著是其夫人召集其弟子整理出来的,据其弟子在「出版缘起」所言,此书是赖师兄于1984年6月讲课的内容,也就是说赖师兄早在1984年,就已认知到「董氏奇穴言某脏腑神经通过的穴道,即指可治愈该脏腑的疾病」因此,笔者尝言,若上天多假赖师兄数年寿命,赖师兄应是第一位以「五脏理论」来建构董氏针灸理系统的董门第一代弟子。也不致于让其他非董门的外来理论,硬拼硬凑的来讲董氏奇穴,又妄称【解剖】项是糟粕了。
除了赖师兄外,笔者于2001年时,又托人在台湾购得胡文智师兄的《最新实用董氏针灸奇穴全集》(1987年9月1日编定)。胡师兄在其「绪论」中,直接提到【解剖】项的内容:「谈及【解剖】部份,恐为一般人最疑惑的问题,董氏针灸之【解剖】,有别于一般针灸之解剖,除其中一部份属于人体解剖学之解剖外,部份与人体解剖结构不同。盖董氏针灸将人体分为【五经】,即『心经』、『肝经』、『脾经』、『肺经』、『肾经』等五经,将六腑并入五经之中,如『心合小肠』、『肺合大肠』、『肝合胆』、『脾合胃』、『肾合膀胱、子宫、脊髓、脑』,以五经列入解剖之中,其中有一穴属一经者,有一穴属数经者,均分别予以详细列出,因此董氏针灸之解剖部份,包括该穴与某一脏腑有直接或间接关连,或该穴之功用与那些脏腑有直接或间 接之关系,譬如通关穴、心之神经,则其主治大多偏向心脏本脏或与血液循环有关系之病症,故其【解剖】着重于作用之分类,与反应区之显示,而非一般人体之解 剖学。」
胡师兄知道董公【解剖】项的「五经」意义,但并未尝试用「五脏理论」解释董氏针灸理论,至为可惜。惟其亲弟弟胡丙权先生,随胡师兄学习董氏针灸,曾编著《董氏五行刺络针法》一书,已提及「五行针法运用」之理,也是初开董氏针灸「五脏理论」探索的先河。
那么,董公自己又如何论及用类似西方解剖术语来编著他的董氏针灸书呢?在1968《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笔记「自序」时提到:「爰用现代语文,撰述本书,旨在宣扬国粹,广起沉疴。」这个「爰用现代语文」,验之【解剖】项下的「五脏神经」,即为董公爰用「神经」之名,以述其「五脏正经」之名。
此外,董公在其《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三书里,都曾提到宋仁宗时,有两样举措,使「针术更为昌明」。一是针灸「天圣铜人」的制定,二是「五脏图」的颁布。1973年教科书「自序」言道:「针灸治病,历史悠久,至宋仁宗时,铸有『俞穴铜人』,确定十二大脉,设三百六十五针穴,颁行『五脏图』,供世人参证,针术更趋昌明」。「俞穴铜人」即中外皆知的「天圣铜人」,对针灸的贡献,不言可喻。但「五脏图」呢?「五脏图」又称「欧希范五脏图」,是当时在广西解剖宋朝认为的囚犯欧希范大体,画下的「五脏图」,关键是,这「五脏图」在宋仁宗之后的中国针灸史上,几人知道?据笔者查证,目前仅明朝的《循经考穴编》录有此图而已。那么为何董公如此着重「五脏图」呢?笔者认为,董公就是用「五脏图」来隐言董氏针灸的来源。即「天圣铜人」所确立的十二大脉,三百六十五针穴,是代表传统的「六经」针灸,而「五脏图」代表的是「五脏」的董氏针灸。故董公言道:
「景昌 先祖所传针术,异于『十四经』脉络,所设穴道部位亦与『三百六十五穴』者大不相同,且重针轻灸,治法简便而功效显著,甚多诊断为难治之症,均经景昌以祖传针术神速治愈。吾董氏针灸另有渊源,自成一派。」
董公在这里点出:
(一)「董氏正经」非传统的「十四经」络脉。
(二)董氏奇穴亦与『三百六十五穴』者大不相同。
(三)董氏针灸重针轻灸,治法简便而功效显著。因此「吾董氏针灸另有渊源,自成一派。」
那么,从实际临诊上,又如何证明董公是用「五脏理论」来诊疗病人呢?最直接的证据,不是陈渡人师兄的讲义内容,也不是赖师兄或胡师兄在书中所论。最直接的是看董公自己编的医案,第一个董公自编的医案有二,第一个是:《董景昌应约为高棉总理龙诺元帅治愈半身不遂用针纪录》(1971,11,3~ 1971, 11,26)。
在十一月五日第一日的首次诊疗里,董公的诊断就是依「五脏理论」的诊断:
(一)肺经神经麻痺;
(二)肾亏;
(三)脾稍衰;
(四)肝衰;
(五)心经无病。
而第一天的治疗用针,即针对肾亏及肺经病变+:
(一)下三皇及通肾穴留针廿分钟:针对肾阴阳双亏。
(二)灵骨大白快针:肺金快针点补肾水。
也就是证明了,直至一九七一年,董公仍然是以「五脏理论」做为诊疗的标准。也证明「五脏理论」是董氏针灸诊疗的理论。
此外,董公在他的《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笔记(1968)、试刊本(1972)、教科书(1973)三书编著过程中,也透露出了「五脏正经」的玄机。一一部位,在1968的讲义中只有6个穴(五间穴和还巢穴),1973的教科书里增加到27个穴。但在1972试刊本里又是如何呢?1972试刊本,一一部位一开始列了7个穴(五间穴及鳯巢和凰巢穴,即还巢穴扩大为这两个穴,但在1973年教科书里又改为只有还巢穴)。但在前胸部位的穴都介绍完后,又多加了指驷马、指五金和指千金、心膝穴、肺心穴、二角明穴、胆穴、指三重穴、指肾穴及火膝穴。这几个穴都没有列【解剖】项,而是平铺直叙,但有几个穴在说明穴性时,就没有用「神经」的名词,而是直接用「经」。如:
- 指驷马穴:肺经;
- 指五金和 指千金穴:肺经;
- 心膝穴:心经;
- 二角明穴:肾经。
而这几个穴在1973年教科书的解剖项里,则用的是肺神经、心神经及肾神经之名。这就是董公「爰用现代语文,撰述本书」之意,也就是爰用「神经」一词来说明董氏「五脏正经」之意。这都是因为当时台湾的医疗环境,昰以西医为主,中医及针灸在当时还是弱势,不得不「爰用」西方解剖之名,以期达到「宣扬国粹,广起沉疴」的目的。
因此巴顿师兄在英译《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为”Tung’s Acupuncture”(1973, 9),也在译者的前言里提到此点:”Effort has also been made to translate the book as close as possible to the Western medical knowledge of the human body in order that the medical profession in the Western can develop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knowledge of Acupuncture contained therein and apply it correct and properly. “ 也就是爰用西方医学名词的说明,让西医能了解及接受董氏针灸。
最后,当再回头去研读董公亲自编著的三书【解剖】项时,可以发现,在【解剖】项有既有西方的解剖名词,又有「五脏神经」名词,大多都在一一部位到五五部位。自六六部位开始,乃以「五脏神经」为主,西方的解剖名词己少见。至七七部位,西方解剖名词更鲜见,到八八部位以后,几乎在【解剖】项下找不到西方解剖名词,只有「五脏神经」的名词内容,由此更可证实:董公是藏董氏针灸之秘—「五脏理论」于【解剖】项下。
然时至今日,仍有人妄称董公书中的【解剖】内容为「糟粕」,实为可叹,令人扼腕。先师董公泉下有知,当深以为憾。
针灸古籍上常记载:足三里针刺一寸至三寸,其主治妇科疾病,也可治肠胃相关病证,又可治疗心脏诸疾最后还能治疗牙疼及前头痛,那请问何时扎一寸,又何时扎三寸呢?有如下回答:
一:重病刺深,轻病刺浅.
二:根据穴位肉的厚度,厚的刺深,薄的刺浅.
三:胖者扎深,反则扎浅.
四:病久扎深,新病扎浅.
五:与经络运行时所处的时间做调整.
六:调经络的扎浅,调内脏的扎深.
上述均不是答案.此奥秘不说透,大家很难了解其中的要旨,比如大陆上的河流,从上海流到成都,与上海流到南京,河流的深度是否一样?
足三里所在的足阳明胃经也好似一条河流,针刺足三里要流到腹部..胸部..头痛..深度能够一样吗?
故足三里针刺治疗妇科病扎一寸,针深二寸治哮喘,三寸治疗心脏病及头面疾病.随针尖所到位置不同,其所主治的病症必然会有所不同,应随病位的远近来调节.
换句话讲,所有穴位也必有针刺深度的全息,几千年来没有人讲破.(其实十五年前本人入门时老师早已传授).所以:针刺深度必须配合主治来扎针,例如董氏穴位,大小中三间,可以治心脏病,支气管炎,也可治小肠气及疝气.针深一分治心肺疾病,针深三分治疗疝气,根据所主治病位与穴位间的相对距离来调节针刺的深度.
1、晚辈曾尝试治疗足跟疼痛病人十余例,多为纺织女工,病程五个月至五年不等,部分患者些X片示根骨骨质增生,也有没有增生的。
选穴:患侧太溪,委阳,跟平(经外奇穴,在内外踝连线中点,跟腱之上),可兼用绝骨,阳陵泉强筋健骨。
操作:委阳,跟平直刺,有电麻感至足跟则效佳,
太溪穴向前上方斜刺,出现足底电麻为佳,
留针三十分,年老体弱者可用补法(手法宜轻),千万注意避免强刺激,得气或有电麻感即会有效,切记要避免损伤神经!
大多数病人首次即有效,2到3次症状消失,最严重一例,针刺针感不错,但针灸4、5次后方才见效,十余次后症状消失。
2、西医关于足根痛多是束手无策,我献上三个我常用的经验穴,大陵穴,后溪穴,风池,可根据情况单取三穴中的一穴我多用后溪(患者嫌后溪疼,可用腕骨)或是辅以太溪,关键是随咳嗽进针,然后跺脚。保证奏效!
3、 脚跟痛用芒针肩髃透极泉(患侧)再嘱咐病人用患足跟跺地,疼痛就由重到轻,由轻到无,一般30分钟左右搞定。有一例搞了3次。3例回访一年无复发(本医院的同事)治愈100%。
4、取穴:董氏奇穴五虎4,五虎5。五虎穴位于拇指掌面第1节指骨的挠侧面,赤白肉际处,六点分法,共5穴。自指尖向手掌,依序为五虎1,五虎2,五虎3,五虎4,五虎5。用28号毫针,针尖与皮肤垂直贴骨刺人2一4分,单足痛刺健侧,双足痛刺双侧。针刺后,嘱患者用足跟着地行走,跺脚,由轻到重。留针10min,泻法,隔日1次。
老中医:别把足跟疼不当回事!足跟“连着肾”呢!
中医学认为,“肾主腰脚”,足跟痛多与肝肾阴虚、局部血脉不通有关。肝肾亏虚,筋骨失养,又感风寒湿邪或慢性劳损便导致经络瘀滞。
足跟痛(painful heel)指足跟一侧或两侧疼痛,不红不肿,行走不便。又称脚跟痛。是由于足跟的骨质、关节、滑囊、筋膜等处病变引起的疾病。常见的为跖筋膜炎,往往发生在久立或行走者,长期、慢性轻伤引起。侧位X 射线片显示跟骨骨刺。但是有骨刺不一定有足跟痛,跖筋膜炎不一定有骨刺。
足跟痛的症状
脚尖朝上脚后跟向下用力时,里面有针刺感觉;
足跟外表皮红肿,用手碰触发热;
长途步行后疼痛加重,走路时踩在石块上或下楼梯时,足部用力过猛会引起剧烈疼痛;
足跟中央有一个压痛点,用手指触压疼痛剧烈。严重者每走一步都疼痛剧烈。如要确定是否骨刺,需拍片确诊。
足跟痛的原因
足跟痛多发生于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重体力劳动者、运动员、长期站立工作的人易患此病。
具体分析,造成足跟痛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三个:
跟骨骨刺:老年人足跟痛多和骨刺有关,跟骨结节处会有大小不一的骨刺,隆起的骨刺使局部组织受到摩擦、劳损,会产生无菌性炎症。但足跟痛的程度与局部炎症反应的轻重有关,与骨刺大小无直接关系。
足底脂肪垫萎缩:脂肪垫萎缩后,会使足跟缓冲震荡、防止摩擦的作用减弱,使足跟处更易受到损伤而有痛感。
足底跖腱膜劳损:一些行走时间过长、负重过度的人会引起跖腱膜的劳损,出现局部无菌性炎症而有疼痛症状,部位集中于跟骨结节跖腱膜起点处。
足跟日常保健
中医专家提醒大家在平时生活中要注意:
尽量避免穿底很薄的鞋。要选择橡皮底的柔软鞋子。避免走在坚硬的地面上。
经常做脚底蹬踏动作,增强跖腱膜的张力,加强抗劳损的功能,减轻局部炎症。
尽量避免长期站立,长期行走,不时抬高足跟减轻足跟负荷。
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