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证:针灸选穴基本思路(精品)
一、治法思路
二、选穴思路
渊;
6、八纲辨证选穴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为辨证的总纲,抓住关键,确定相应的治则并选取有关的穴位,方可获取良效。
1.1表证多取具有散风解表之功的腧穴。
诸如风池、风府、风门、风市等,因其皆有“风”字,故均有祛风解表的作用。
大椎为诸阳经之会穴而隶属督脉,疏表祛邪而清热。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多气多血,可泄热解表祛邪。曲池属手阳明经合穴,退热之功卓著。外关属手少阳经穴,与阳维脉交会,有驱表邪之功。
1.2里证证候表现多端,多以心胸病、肠胃病为主。临证常取任脉之中脘,因其既是腑之会穴,又是胃的寡穴,故以其为主穴。手厥阴经之内关穴,是与阴维相通的八脉交会穴之一,专治心胸腹疾患,有“心胸内关谋”之说,也是里证之常用穴。
1.3虚证的证候可概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以及脏腑虚损等,其治则以补虛为主。气虛者常取气海、膻中;血虚者常取血海、膈俞;阴虚者常取太溪;阳虚者常取关元;而脏腑之虚则多取其背俞与腹募相配,亦可取其脏腑经脉之原穴治疗,施以补法。此外,阴虚者多取阴经穴,多用针法。而阳虚着多取阳经穴,多用灸法。
1.4实证的证候表现,亦多种多样,总以泻法为其治则。如表实无汗可取大椎、风门、曲池、列缺、鱼际、风池诸穴,以疏其表邪。又可取合谷以补法,复溜以泻法,以发汗解表。
又如里实便秘可取支沟、丰隆二间诸穴,泻其里实而通便。若属于气实(气滞)者可取膻中、太冲、合谷等穴。若属于血实(血瘀)者可取血海、膈俞及浅表络脉出血治之。表实证之取穴如大椎、风门、曲池、风池等在表证取穴中已述其理,而列缺、鱼际二穴之取穴,是因其皆属手太阴肺经,分别为络穴、荥穴,均有宣肺疏风解表之功。
支沟属手少阳经络穴,可疏利三焦气机以通便,与足阳明胃经之络穴丰隆、手阳明大肠之荥穴二间相配,可疏调肠胃而泻热,从而便闭可通。
手阳明经之合谷,足厥阴经之太冲,又称“四关”,此二穴均为原穴,一阴一阳,一上一下相互配合,具有协调阴阳,开窍启闭之功。
血海膈俞者,是因其穴为理血之要穴,血虚者可用,血实者亦可用,惟施术手法有别,用于血瘀之实证当以泻法为是,而配合其刺络出血,以祛除其瘀,与《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言之“宛陈则除之”经皆相符。
1.5寒证治则以祛散寒邪为法,多取阳经穴,或依其不同脏腑取其相应俞、寡穴或有关经脉腧穴治之。
1.6热证治则以清热祛邪为法,多取阴经穴,或依其不同脏腑取其相应五输穴配合治之。
7、脏腑辨证选穴
脏腑辨证取穴,是以脏腑的生理、病理作为辨证的依据,对千变万化的病证进行归纳,以明确疾病所在的脏或腑,再結合具体的病机特点,确定相应的治则而后选取穴位的一种方法。
2.1 脏腑常见的有肺气不宣,宜通宜理肺法,取风门、肺俞;痰浊壅肺,宜化频止咳法,取丰隆、孔最;风痰束肺,宜宣肺止咳法,取列缺、尺泽;肺失肃降,宜宣肺平喘法,取列鴃、孔最;咳逆喘息,宜降气平喘法,取尺泽、孔最、天突以手太阴经穴为主,配合手阳明经穴及背俞穴等。
2.2 心脏常见的有心神不宁,宜宁心安神法,取神门、郄门;心火上扰,宜清心降火法,取大、阴郄;痰迷心窍,宜开窍苏厥法,取水沟、中冲、劳宫;心血不足,宜补益心阴法,取心俞、三阴交、脾俞、神门;心阳不振,宜补益心阳法,取心俞、厥阴俞、通里、内关,水饮凌心,宜温阳化饮法,取心俞、、脾俞、丰隆、阴陵泉;心血瘀阻,宜活血化瘀法,取血海、膈俞、气海、内关,以取手少阴、厥阴经穴为主,辅以任脉、督脉、足太阴经穴及背俞穴等。
2·3 肝脏常见的肝气郁结,宜舒肝解郁法,取太冲、内关,肝气横逆,宜舒肝行气法,取太冲、外关;肝火犯肺,宜泻肝清肺法,取行间、鱼际;阴虚肝旺,宜滋阴平肝法,取曲泉、行间;惊颤风动,宜熄鳳定惊法,取太冲、印堂、水沟,以取手足服阴经穴为主,配合有关经脉的腧穴。
2.4 脾胃常见的中气下陷,宜补中益气法,取脾俞、膻中,脾虚水泛,宣健脾利湿法,取公孙、阴陵泉脾虚食滞,宜健脾消食法,取公孙、建里;脾积食滞,宜化积导滞法,取建里、四缝;脾虚泄泻,宜健脾利湿法,取太白、天枢、足三里;脾胃不和,宜调和脾胃法,取脾俞、胃俞、足三里、太白;胃火炽盛,宜调胃除火法,取足三里内庭;寒邪客胃,宜温胃散寒法,取中脘、足三里、梁丘、内关;饮食停胃,宜消食导滞法,取中脘、足三里、梁门、三阴交;胃阴亏虚,宜养阴益胃法,取胃俞、中脘、三阴交、足三里;以取足太阴、阳明经穴为主,配合任脉及背俞、腹募穴等。
2.5 肾病常见的有肾气不固,宜补肾固精法,取肾俞、志室;肾阳衰微,宜温肾助阳法,取肾俞、三焦俞、关元、命门;肾阴亏虚,宜滋阴益肾法,取肾俞、太溪、肝俞、曲泉;阴虚火旺,宜滋阴降火法,取心俞、肾俞、中封、神门;阳虚气脱,宜回阳救逆法,取神阙、关元:以足少阴、太阳经穴为主,配合任、督脉及手少阴、足厥阴经穴。
从上述脏腑不同病机的治则和取穴看,凡脏腑病证,应首先选取惠病脏腑所属经脉的杨甲三“三边三间”针灸取穴法腧穴,其次则选择相关脏腑,尤其是相表里脏腑经脉及同名经的腧穴,再配合不同脏腑的背俞、腹募穴,同时应注意腧穴的功能及特异性的治疗作用。但须提及的是取穴宜精,配穴要当,既不能是“以多胜少”,也不可“以少为佳”,而以取用较少的穴位收到较好的疗效为最理想,方称为“取穴精当”。
三、选穴宜少而精
《黄帝内经》里针刺治病时多采用1~3个穴位,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亦是,古之《玉龙歌》、《杂病穴法歌》、《长桑君天星秘诀歌》、《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肘后歌》等,莫不如是。
我国针灸大家郑毓琳曾说:“治病时,穴位不是取的越多越好,宜精、准、少。”只有如此,才能凸显穴位的效能,也更能体现医者的水准和高度自信。对患者而言,可减轻其痛苦和恐惧,更可增加对医生的信任。
明代医家李梴在《医学入门》里说:“百病以一针为率,多则四针,满身针者可恶”。
似此类扎法,纯属搞噱头赚眼球,几乎是在给患者上刑,且很难有实质性疗效。总之,施针的多少要根据具体病症而定,少而精为原则,但又不可拘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