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年轻一代的技术工人越来越少了?
2020年,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接下来的目标,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这就需要我国重视技术创新,培养全能型的人才,提倡“大国工匠”精神。
然而,在新时代,技术型人才变得十分短缺,很多年轻人都偏向新科技产业,专心学技术的很少。
青年人才流失
技术工人的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很多技术工人都是70年代之前的人。在老一辈人的年代里,鼓励年轻人下乡进工厂,争做技术工人。工人才是国家主要劳动力,做工人是一件特别值得骄傲的事情。
他们在自己的技术岗位上发光发热,肯吃苦肯学习,专心练习自己的手艺。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当初干技术的年轻工人,也都变成了如今的技术骨干。
老一辈的工人们吃够了在工厂的苦,所以他们经常以身作则教育自己的子女,一定要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不要像他们这样没有学历只能进厂做工人。于是,年轻人都去考大学了,很多优秀的年轻人才不会选择去做技术工人,不想去工厂吃苦。
如果优秀的年轻人都不去做技术工人了,那么技术工人的未来由谁接班呢。技术岗位上的青年人才流失实在是太严重了,在青年人的身上,很难培养工匠精神。
对技术人员的偏见
在别人看来,“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只有知识分子才十分的有脸面,他们常常光鲜亮丽地出现在公众面前,受到社会的尊敬和爱戴。
很多大学生毕业之后,都喜欢做一些在办公室的普通岗位,即使工资很低不如技术岗位,但是他们可以不用去工厂,每天注重穿衣打扮,过得也十分光鲜。
大多数人都觉得技术人员都是学历十分低的人,甚至还十分瞧不起技术工人。
如果你是做技术的,就需要做好强大的心理准备。
如果你还是女生的话,做技术人员会特别苦特别累,在工作时候也可能会遭到性别歧视。许多工厂里面,在招聘面试的时候,甚至还直接说了只要男生。
这种种周边人给的压力叠加在一起,让技术工人体会到各种的不平等待遇,使得更多人选择辞去技术工作,去大城市里面做一个普普通通的白领。
发展前景不理想
许多人虽然放弃进工厂做技术人员,但是还是有一部分在坚持着做技术人员的。他们之所以还在坚持,是源自他们心底对技术的无限热爱。
但是空有一腔搞技术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现实的工作保障。技术岗位的发展前景十分不容乐观,很多制度限制了这些有热血的年轻人发挥才能。
在我国现行的工厂体制下,技术工人的未来似乎永远都只是在车间一线,他们有的工作很多年了,都没有晋升空间,渐渐地容易磨灭年轻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对自己工作的未来失去信心。
相信我们都看过《大国工匠》的纪录片,里面有很多干了很多年的工匠,例如钳工顾秋亮,他的钳工技术十分高超,在中国载人潜水器的组装中只有顾秋亮一人能保证每个零件组装的精密度。
在中国载人潜水器的零件组装中,精密度的要求达到了“丝”级的程度,而顾秋亮却能做到这个级别,仅仅靠手触摸,就能安装缝隙控制在一根头发的五十分之一。
顾秋亮的技术如此高超,都源自顾秋亮数十年如一日在车间不停地工作练习。可是一直在如此恶劣的工作环境下工作,顾秋亮也难免因为身体积劳落下职业病。
我们在敬佩这位老工匠的同时,也注意到了顾秋亮的生活过得也十分艰难。顾秋亮的妻子患上了恶性肿瘤没钱治病,他唯一的女儿连上学的学费都难以凑齐。
难以想象,就是这样一个大国工匠的背后,生活过得竟然如此艰难。这就不禁让人反问,如何去提倡“工匠精神”。如果是你,你愿意成为像顾秋亮这样的大国工匠吗?
答案显然易见,如果所有的技术工人都只能一辈子工作在环境恶劣的车间一线,看不到自己的工作发展前景,拿着十分微薄的工资,怎么能坚持下去呢。
相信现在还在坚持的技术工人们,他们有着对工作的使命感,愿意为了自己的职业理想去为做技术作出自己的贡献,但是这些对于国家来说,值得引起重视。
要想培养大国工匠,培养出优秀的技术人才,就需要方方面面为技术人员保驾护航,引进先进的人才激励制度,切实保证技术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才能更好地拉拢人心,吸引优秀人才加入技术大军。
其次,还要积极做好社会宣传工作,打破社会对技术工人的偏见,引进高学历人才研究技术,做到尊重技术人员,尊重知识人才。
总结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要想长久发展经济实力,就需要大量优秀的技术人才。可是如今技术人员越来越少,培养“大国工匠”更是天方夜谭。
这就需要我们国家更加意识到技术人员的重要性,提高技术人员的社会地位,做到尊重才人,尊重劳动,才能让大国工匠有年轻的接班人来接过接力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