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的辨伪5——真器作伪铭
真器作伪铭,顾名思义,就是在真正的青铜器上刻铭文,希望以此提升青铜器的价值,毕竟有铭文和无铭文,那区别可就大了。
看到有这样的行为,我的内心是很伤痛的,这样的行为无异于破坏文物。对于这样的作伪者,甚至还不如完全的伪造人,人家伪造了至少不破坏东西。刻假铭文的也不如对真青铜器改造的,前期文章所说的改造,很多是基于破损件、残件的改造,那种类型的改造有时候可以定义为文物修复的。
伪刻,在内行看来,有些还是很容易识破的。例如伪刻者对青铜器不了解,容易张冠李戴:有一件“叔宾父铺”,这个是西周晚期的物件儿,上面有伪刻铭文“叔宾父作宝盨,子子孙孙永用”,很明显作假者分不清楚铺和盨,于是就暴露了。
上图是青铜铺(本人拍摄)
上图是青铜盨(本人拍摄)
有的对器型是了解的,但是对文字不了解,容易把字形刻错;有的是照搬照抄已有的铭文,但是刻字水平比较差,一对比就能看出是伪刻。
清朝、民国时候这种不正之风大为盛行,其实是大倒胃口,世风日下如此,着实煞风景。
辨别铭文伪刻,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一、按照容庚《商周彝器通考》的说法,商代铭文,多箸圆形文字及以日为名,铭文多左行。春秋以后的字都比较瘦。
二、后刻的伪铭,很可能会留下刀凿痕。
三、把握各个时代铭文的特点,结合器型的时代相匹配来判断。例如,商朝和西周早期的青铜器铭文,字口小、底部大。根据马承源《中国青铜器》的说法,总体而言,西周早期铭文比较清秀,“宀”mian两边斜行方折,“于”字一般作繁体,文王、武王的专字多从王旁。西周中期最流行玉箸体,两端平齐、整体质朴端庄,显得比较圆润。西周晚期字体趋于规范,“王”字三平划粗细均匀,“其”头上两笔斜杀,“宀”mian行笔圆滑,“贝”字下部封口。
四、需要掌握大量的标准字形,便于判断。
五、曹淑琴《青铜器史话》认为:商朝铭文比较粗犷。西周铭文字体工整,但是笔道较粗,特别是出现了波磔zhé(指书法右下捺笔),字体显得雄劲有力。春秋时期吴国、越国、楚国等鸟虫篆书体较多。战国时期物勒工名,字体较小,尤其很多兵器字很小难以辨认。不过,王器还是字大清楚的。
欢迎爱好青铜器的朋友扫码进群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