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来的蛮力和胆量, '躬耕于南阳'是诸葛亮的'笔误'?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我国历史上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在上奏后主刘禅的《出师表》中,对先帝刘备枉屈到南阳卧龙岗躬耕地三顾茅庐请其"出山"的表述。三顾相见之际,就有了主臣间著名的"图霸汉业、三国鼎立"《草庐对》。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对自己隐居求志而躬耕于南阳作出明确充分的肯定。

"躬耕于南阳"的事实,历史在南阳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存,其中有代表的是三顾桥、武侯祠,也有以李白为代表的历代名人墨客多有诗文称赞留世,而百姓间对于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和发生在这里的故事,也更是脍炙人口,久久传颂。

那么,"襄阳说"为什么要出来极力否定诸葛亮的自表、否定其"躬耕于南阳"呢?

三国归晋后,晋代时期的习凿齿在其著书《襄阳传》中载着"襄阳有孔明故宅",其《汉晋春秋》,自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此述也使他成为了"襄阳说"的鼻祖。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故宅,即故居,是一个汉语词汇。故居是指某人居住过的地方,或者说曾经的居所,房子,主要指出生、童年时期或更长时间与父母等长辈一起生活的地方,顾名思义即故乡所在地的住所。第二,‬家,现代汉语的‬常‬用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意是屋内、住所。

出于习凿齿一人之手的两部著作中,在未有证据的情况下,其著作真正反映出来的是诸葛亮躬耕于南阳这一历史事实,既是使用了两种不同的概念,所能强调的也仅仅"南郡的襄阳"区域内也只是有过诸葛生活之居罢了。

同时,习凿齿缺乏历史和地历知识,不尊重事实,显然其著书立说实为文学作品的创作,因为,此时襄阳的古"邓城"始置已近百年,他却可以视古"邓城"如空虚,自述"亮家,号曰隆中"或者"孔明故宅",却在隆中方向、位置、距离的表述上相互错误,也就有了让时者和后世来人根本无法的皆知、明了,通俗的说就是用一本糊涂账混淆视听。

"襄阳说"赖以生存并独自吹嘘的"躬耕地"之梦境,自始至终无论是城池及所谓的"隆中",在时间、方位、时间、区域、距离诸方面都飘乎不定,更是难以自圆其说,不管"襄阳说"心里是怎么样的百般滋味,万样卖弄,也都无法改变与"躬耕地"无缘的囧相。

真实的历史是,诸葛亮本人自表"躬耕于南阳"。作为明朝皇家编撰的《大明一统志》中,也作了比较详细的说明。该书卷三十南阳府《山川》条中载:“卧龙岗在府西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绵亘数十里,至此截然而往,回旋如巢然,草庐在其中。时人喻孔明为卧龙,因号其岗云。其下平如掌,即孔明躬耕处。”除此之外,最直接、最无悬疑与诸葛亮自表的记载,当属至今保存在山东诸葛亮故里的祖谱中同样的记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