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悬解》太阳坏病——中气大虚之象

太阳七十五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1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是为逆治。汗出阳泄,土败胃逆也。若更发汗,一逆在逆,阳败土崩,又见太阴之陷利,脾陷胃逆,必吐下不止。

太阳七十六

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1 消渴三,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饮,大便必坚,小便即数。即是本条,开头,病人脉数,当消谷引饮之义。

病人脉数,数为热,胃中有热,当消谷引饮,胃热则消谷善饥,大便坚小便数。“当”是一定之理。(注意,趺阳脉数,寸口也数)而反呕吐者,何也?此因外感,发汗解表,而汗多亡阳,浊阴上逆,故见呕吐。阴阳互根于中气,汗出阳泄,胃气不降,阳不归根,升浮于上,是以脉数。数为客热升浮,不能消化水谷,故作呕吐,缘其发汗亡阳,而胃中虚冷故也。

2 汗出亡阳,中虚胃逆,少阳之相火不降,客居膈上,故见脉数。少阳相火,随胃气下行,入于少阴癸水,癸水温暖,是为下焦主气,逆而不降,客居膈上,故脉数而为客热。胃为阳腑,而主下降,汗多亡阳,胃腑虚冷 寒则不降,故见呕吐。

3 此呕吐者,从太阳坏病,误汗而来。此数为虚,胃寒虚冷,相火上逆之数也,阳不根阴之数。不可以此数为热也。本条是讲,呕吐病理,是胃寒也,气逆不降也。

4   本条讲呕吐病理,另一核心要点,就是讲以脉辩证,脉证相参,数脉为热,当消谷引饮,此是胃热之中消,而反呕吐者,脉不对症,则知是胃寒之中虚。同是脉数,而胃热与胃寒却不同,脉也必有细微之别,胃热之脉大,胃寒之脉微。也就是胃热之数,大而有力(阳明阳盛),胃寒之数,脉微无力(阳明阳虚)(或有微浮之象,虚阳不能敛降也),同是脉数,力度不同,症也不同,以辩寒热。此是二者对比,证也不同。(本页也是修改后的“小字”)

论:胃逆则膈虚,膈实则成痞。痞证复杂,内伤外感,俱可有之。当细学《伤寒》系统论,在研究《金匮》杂病论,二者结合,则痞能开。古代病重时,皆以病入膏盲来形容,所谓膏盲,就是痞证。痞非轻证,不可不慎,

细学太阳坏病,则知医理,不讲法理,汗则为害,太阳篇发汗,有桂二麻一汤,还有桂二越一汤,皆是针对虚人发汗的方子,也就是黄师之言,汗当另有善法,不可用麻桂之方。故现代中医会用敢用汗法的很少了。皆害怕误治,中医也基本不敢治感冒了。本条提纲与太阳七十六相同。382页

附;张纵军理解,正常人的胃脉,是缓而有力,而见数脉,定是病脉,正常人的消谷引食,一定是缓脉,而这个数脉消欲引饮,是胃中有热,尤其是右关数脉。而此提纲病人脉数者,当分虚数与实数,也就是重按有力与无力之别,如是实数,当消谷引饮,此消谷引饮不是正常的能食能喝,而是比平常吃的多喝的多,此是中消的意思,此是实数,数而有力。本条提纲脉数,用实数来对比虚数,数而无力之脉,汗后中虚,阳浮于上而见虚数,就是阳气敛不下去,浮于上而虚数。

太阳七十七

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

1 太阳病,吐之,也为逆治。但太阳病,当见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吐伤胃气,里阳上逆,外达皮毛,故反不恶寒,而欲去衣被。此为吐之令阳火离根而内烦也。

2“但”“当”“反”明理辩证的关系,专业的中医思维逻辑。

太阳七十八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身自汗出,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1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是一定之理。今身自汗出,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关为土位,误吐伤中,甲木不降,则见脉细,相火上逆,则见脉数,故师言虚浮无根也。

  一二日胃病尚浅,吐则伤轻,胃中虚馁,故饥,而胃气上逆,故不能食。三四日胃病颇深,吐则伤重,阳火虚浮,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而胃中虚冷,不能化谷,故朝食暮吐。此也过吐伤胃,是为小逆,迟则微阳续复,逆气乃下也。

  汗、吐、下、温针诸逆之中,惟吐为轻。凡胸腹之内,腐败壅塞,隔碍真阳,郁闷懊憹,头痛心烦,吐之清气通畅,即刻轻安,最妙之法。即吐之过当,中虚内烦,亦无汗下亡阳诸祸,一温中气,虚烦立止,最易治疗,故曰小逆也。

2 治病当选其善法,若误则为逆。汗为善法,汗也有禁忌,汗出阳泄,也为坏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