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先秦诸侯国的名称由来

        任何国家和个人,都需要回答的问题: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那么在两千多年前的诸夏世界,这些诸侯国们,是如何解释自己出身的呢?这些诸侯的国名往往大有讲究,蕴含了邦国所在地的地理文化信息,而且诸侯的国名,往往与他们后来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周国,虢国与郑国:耕战部族,搏虎勇士与灵活外交者

说到奠定了中国文化基调的周王朝,国人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著名的郑国为中国文化史贡献了很多成语典故;但是它们的同宗虢国,却鲜为人知。
在东周历史中,虢国很早就在列国争霸中败下阵来,仅仅在成语“唇亡齿寒”,“假道伐虢”中,以目光短浅者的形象贻笑千年。但是 ,在几千年前的周朝人眼中,几个以虢为国号的同宗诸侯地位很高,他们把守着交通要道,不断提供猛将和优秀的战士,是周人的重要军事支柱。因为“虢”字具有浓厚的军事色彩,与周人军事力量的象征--老虎有关。
根据先秦文献的记载,周人的祖先最早是住在半地窖式的居所;后来,周太王为了躲避戎狄侵袭,带着部落来到了岐山下的周塬,过上了定居农耕生活,开始为崛起打下坚实的基础。诗经的周人史诗《绵》,就记载了周人在周原划分田亩耕种,建设房屋与宫殿,从事耕种与祭祀的热闹场面。他们的国号“周”,本意是被田埂所包围与划分的农田,后来这个字引申出了“周边,环绕”等义项。

虢国的虎纹青铜镜

为了壮大实力,就需要提升军事素养。因此,周人经常在农闲时节,在贵族的组织下进行军事训练,在农作的同时,不忘通过狩猎来习武。根据《山海经》的记载,当时岐山之中多猛虎,因此贵族的军事训练----狩猎的重要对象之一,就是老虎。久而久之,猛虎成为了贵族武士勇武的象征。 比如周人的一支虢氏家族, “虢”字的甲骨文本义,正是“用双手搏击猛虎”。

“虢”字的本义,就是虎搏斗

在耕织与军事训练中,周人逐渐养成了质朴稳健,厚重实际的作风;和殷商善于经商,崇拜鬼神的特点相比,周人重视民意和人谋,更关注现实一些;而周人领土以西,就是各种与内亚世界有联系的半游牧-半农耕族群,周人从那里获得了不错的战士,马匹和驾车技术。凭借更进步的战车技术,西周开始了颠覆商朝的战争。在著名的牧野之战中,周军的核心,就是300名被称为“虎贲”的精锐卫队,意思是他们如猛虎般凶悍,直奔敌营。虎成为了周人战士的图腾。后来,“虎贲”扩编为八百人,是一支由勇士组成,拥有固定员额和正规编制,由天子长期蓄养的禁卫军,其统领世代世袭,被称为“虎贲氏”。
周文王的两个兄弟,虢仲和虢叔在成为各自家族的族长后,就将成长过程中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岐山猛虎作为族号与族徽,最后发展成了西虢与东虢。西周建国之后,两个虢国的君主都在王庭中担任卿士,师公等要职,倍享荣耀。
周朝虽然会分封功臣,古代帝王后裔,乃至殷商遗民作为诸侯,但是分封诸侯的底线之一,就是以三到四个姬姓贵族为一组,把守各地的交通要道:天下的命脉,必须把握在自己家族的人手中。毫不例外,两国虢国的位置也十分险要:虢叔的封地是后来的东虢国,虢仲的土地被称为西虢,地理位置都十分险要,后来的西虢在西周末年,迁移到了三门峡附近,为天子把守要冲。
三门峡地区出土的虢国车马坑,虢国铁剑以及各种虎纹青铜器,应证了虢氏家族的尚武之风:青铜铭文和历史文献记载,虢国君主经常为周天子领兵,反击淮夷,猃狁,犬戎或者太原之戎,立下过赫赫战功,见证了西周征战四方的辉煌时代。

虢国车马坑

到了春秋时代,几个历史悠久的虢国,陆续被新崛起的秦,晋,郑所消灭,周天子无力保护昔日的功臣,所以他们成为了其他诸侯的臣民。日后,“搏虎”与“虎将”,“虎臣”,都成了中国勇士的代称。

东吴的“江表十二虎臣”

郑国是一个相对年轻的诸侯,出现于西周晚期。郑国也是姬姓国,其初封地位于陕西南郑,属于典型的祭祀之地:在甲骨文里,“郑”字的本意,是地面上的酒器,表明了古代人撒酒祭奠长眠于地下祖先的风俗。虽然有浓厚的宗教意味,但是国家的地缘环境会影响到族群的文化选择。
为了躲避戎狄的侵袭,郑国在西周末年搬迁到了中原地区后,可谓四面迎敌。虽然郑国曾为周平王东迁护驾,而且在春秋初期一度崛起,后来一直保持着不俗的军事力量,但是在深陷包围的情况下,周人务实的一面再次得到体现。君主选择了一套灵活务实的发展模式:与商人合作,保证工商业者的利益,在外交上也时时体现出商人的精明,灵活周旋于秦国,晋国,齐国,楚国之间,与顽强的邻国宋国形成了鲜明对比。日后的郑国著名执政子产,也以认真务实,维护国家利益,不求虚名的执政方式闻名于列国之中。

郑国的国名,与酒器有关

齐国与鲁国:大胆变革者与周礼维护者

在周朝建立之后,纣王的儿子武庚依旧被封在殷地,继续祭祀祖先。借助新政权建立不稳固的时机,商人展开了反攻倒算。周武王去世后,为了挑拨姬周王室的内部矛盾,武庚对周人进行文化渗透:他用商朝王位“兄终弟及”的传统,教唆周武王的弟弟,负责监视商人的管叔发动叛乱,推翻执政的周公和周成王,而且还联合了东方的奄国,薄姑等东夷大国,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叛乱。而周公采用稳扎稳打的战术,先遏制叛军的气焰,再寻找破绽,各个击破。
在两年的远征之后,终于斩杀了管叔与武庚。但是远方的东夷各国依旧没有臣服投降的迹象。这些人在武王伐纣时,就持观望态度,现在周人必须彻底解决掉这些祸患。于是周公继续挥师东征。由于东夷人活动的区域有很多山林水泽,遍布猛兽,这些人还有驯兽的传统,于是周军在东征途中,特别注意破坏林地,驱逐猛兽,压缩过着游猎生活的东夷人的生存圈。

周公东征彻底瓦解了商人的残余势力

在一番孤立之后,只剩下东夷大国,占据商朝旧都的奄国(今天山东曲阜)没有被击败。经过了一番血腥镇压之后,奄国被攻破,商人最后的抵抗据点才被瓦解。

 

鲁字与美味的鱼有关

战胜之后,周公把儿子伯禽封到了奄国故都,建立殖民政权。这个殖民政权,就是后来著名的鲁国。最早在甲骨文中,“鲁”的字形是张开口吃美味的鱼,口里尝到了鲜味,因而引申出了“美好”的意思,象征了周天子对于这个新建立的大国的期许,希望鲁国能镇守东土,团结诸侯国,镇压东方的蛮夷和殷商后裔。
伯禽到达鲁国之后,按照周人的制度、习俗来进行治理,革除当地夷人的旧习俗,同时也有限度地尊重殷商遗民的文化传统,保全他们祭祀的庙宇。因此伯禽前后用了三年时间才完成了初步的稳定。为了表示对这个国家的重视,也为了表示鲁国君主拥有权威,周天子赐予鲁国君主“郊祭文王”,“奏天子礼乐”的权力。
正因为在西周早期地位特殊,所以鲁国人严守周礼,春秋时代末期,吴国的延陵季子到了鲁国,还能看到完整的周朝礼乐表演;但是到了激烈变革的春秋战国时代,这种坚守在外人看来是固守传统,对时代变革比较麻木的象征,于是“鲁”字到了东周和汉代有了“愚鲁,迟钝”的负面意义。
同样是位于山东大地,越过了泰山,在鲁国北面的齐国,则采取了与鲁国完全不同的发展策略。这一点在国名中也有体现。“齐”字的甲骨文含义,是三颗一起生长的作物种子,形象描绘了农作物生长的情况,后来衍生出了“一起行动,消除差别”的意思。这个含义,与姜太公治理齐国的理念不谋而合。
姜太公刚刚来到齐地,发现海滨土地盐碱化严重,不能大量出产粮食作物,而且刚刚到达封地,东夷的莱国就对周人的殖民队伍开战。面对比较危急的局势,姜太公的对策是:以靠近河流,适合农耕,盛产谷物的临淄地区,作为未来的统治中心,这个盛产农作物的核心地区“齐”,成了这个诸侯国的名号。
对于其他地区,则大力发展工商业,种植适合在盐碱地生长的桑树,鼓励纺织业,渔业和盐业的发展;在内政和民风上,姜太公尊重人才,推崇功利,而且要求殖民者顺从东夷部族的习俗,放低征服者的姿态,以便在最大限度上争取民心,整合力量。这种顺应本地习俗和地理环境的做法,就是齐人的“整齐划一”。
在对外政策上,由于姜太公是周武王的师长,所以周天子赐予了齐国非凡的地位:可以纠正监察那些不尊重天子,不履行诸侯义务的邦国,这是齐国在外交上的齐准各国行为的义务。
于是到了春秋时代,两个原本起点很高的大国渐渐有了明显区别:齐国人舒缓阔达,追名逐利,崇尚末业,勇于进取,而鲁人质朴厚重,厌恶用兵,就来源于两种不同的统治策略。
所以对于鲁国而言,曹刿在长勺之战里的精彩指挥,只是历史上的昙花一现,因为鲁人认为,操纵士气的手段属于诈术,不合乎贵族风度,而且曹刿本人也是低级贵族,很难在礼法森严的鲁国有更大作为。
相比之下,长勺之战失败后,齐桓公更加坚信变革的重要性,包括鲍叔牙和管仲在内的一系列人才得到了提拔任用,这才有了齐国的霸业。

宋国与卫国:祭祀祖先的遗民与宋国监视者

武庚叛乱之后,如何防止殷商人再度造反的问题提上了周王室的议程。商人治商和分而治之,就是宋国和卫国的由来。作为周人的手下败将,殷商遗民以及发动大叛乱的东夷部族要么被俘虏,要么被集中到新建立的洛阳王城,还有相当一部分商人被分到了宋国和卫国集中看管。
为了以柔克刚,逐渐瓦解商人的自豪感和抵抗意志,殖民天下的周人采用了刚柔兼济的方式:保留商人的贵族,其中包括纣王的兄弟微子启,他被封为地位极高的公爵,统领宋地的殷商人。
“宋”字很早就出现在商代甲骨文里,是臣属于商王的一个方国,属于古代地名。周人将殷商人称为“宋人”,意思非常明显:虽然你宋国是公爵国,但你们已经不是中原共主了,而是周天子的封臣。这是彬彬有礼的羞辱。

宋国的国号,其实是祭祀场所

从字的本义来看, “宋”的国号,与殷商重视鬼神的宗教传统有密切关系。根据甲骨文和小篆的字形,“宋”的意思,就是墙壁内种植者树木的宫社。这些宫社,是周人的文化怀柔政策:尊重战败者的文化传统,允许殷商人继续祭祀他们的祖先和土地神。所以宋国在周边诸侯眼里,依旧保留着浓厚的前朝色彩。
因为保留了祖先的文化,所以殷商人觉得天命永远都属于商人,他们从本质上不接受周人的统治。比如宋国人经常以殷商后裔自居,在国内就是自称商人,在外交场合,宋国贵族公然宣称宋国是“周朝的客人”。

商人的祖先传说,与神鸟有关

殷商部族崇拜神鸟,这一传统也被宋国继承。所以,当宋襄公看到有六只鸟倒着飞过都城,在不崇拜鸟的周人史官看来,这一现象本无特别;但是玄鸟是商人的祖先图腾,所以宋襄公看了十分兴奋,觉得这是复兴商朝的天启;到了战国中期,宋都里有一只小雀孵化出了大鸟,宋国太史给宋康王解释:“以小生大,必霸天下”,结果宋康王听了不可一世,于是四面出击结果四面树敌。

知道了这些背景,宋襄公的故事也就不那么难理解了

由于坚信天命永远庇护商人,所以在春秋时代,一方面宋人以重信义,有底线闻名于诸侯。
另一方面,他们经常愤愤不平。宋襄公因为喜欢做出以小博大,拼死作战的顽强之举,在失败后惨遭各种地图炮的狂轰滥炸;到了战国时代,宋国在宋康王的领导下再次崛起,他效仿祖先帝乙和商纣王,用弓箭射装满血的皮囊,号称“射天”,这其实是商人在向周人的“天命”观念进行挑战的仪式。
在宋国附近,还有一个以商朝遗民为主的国家--卫国。而国名“卫”字,最早指的是士卒巡逻城池,防御城镇,用作国名,是保卫王室,巩固统治的意思,具有明显的军事色彩。

“卫”字的早期写法,有防御的意思

平息了武庚之乱后,周公和后来的周天子进行了新的分封,不仅将叛乱的商人分给齐国,鲁国等诸侯,而且还在宋国旁边设置了一个以商人为主体臣民,但由周王室成员统治的诸侯----卫国;对同一族群“分而治之”的意味不言而喻。
除了卫国,其他几个大小诸侯从四周合围了宋国,以限制商人的再度崛起。后来的宋国左冲右突,但很难破除这一地缘劣势。

卫国以男女性关系开放而闻名

虽然周天子对卫国镇压商人寄予了厚望,但是春秋时代,这个国却以民风散漫自由,青年男女喜欢群交野合,组织“海天盛筵”而闻名列国;卫国的音乐,是公认的靡靡之音。最后,喜欢养鹤的卫懿公惨败于原始丰饶的戎狄,卫国都险些亡国灭种。

卫懿公成了玩物丧志的反面典型

所以不妨假设一下:如果当初商人被集体流放到了齐国,晋国,秦国等大国的边缘地理位置,以这个族群的顽强很可能会降服周边的蛮夷,成为楚国那样,与周天子分庭抗礼的大国。
晋国:以河为国名的北方强藩
晋国的首封君主是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他被周天子封在古代圣王唐尧的故地,虽然封地叫唐,但是由于这个诸侯国境内有晋水,而且他的儿子燮将国都迁移到了晋水边,于是诸侯国就以河流命名,这一称号流传至今,还成为了山西省的简称。
而且晋这个名号有着美好的寓意。在《周易》的《晋》里,“晋”字指的是不断向上,蒸蒸日上的兴旺景象。以晋为国号,是期待、祝愿它发展壮大。这一命名原则,同样与晋国建立时的历史,以及日后的文化发展,政治结构大有关系。
在周武王去世,周成王即位后的大叛乱中,唐尧氏的后裔唐国也参与了这次大叛乱,结果被周公击败后,改封到了其他地方。而当时的山西境内,还有一些商朝时代遗留的小政权,唐国的后裔,夏人的遗民,以及各种各样的戎狄部落。其中春秋时代晋国的外卿家族:先氏与丕氏就是商代方国丕国与先国的后裔。对于多种多样的臣民结构,晋国君主的策略是尊重各个族群的文化传统,以灵活宽松的策略统治。而且晋国所在的晋南盆地,有着不错的农耕资源,耕作环境,以及解城盐池,保证了财富的充足。周天子分封这个诸侯,是晋国和黄土高原南部的其他姬姓国一样,抵抗戎狄和商朝残余势力的反扑。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晋国在一圈诸侯中,优势地位并不明显。
在不错的客观条件下,凭借戎狄和夏族杂居的局面,推动了晋兰在血统与文化上的多元化,也使得晋国人具有更加开放的胸襟接纳各国人才,在推行变革时包袱更小。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春秋初年,晋国逐步在黄土高原上的戎狄部落,和一些姬姓的同宗小国中崛起,逐步兼并了周围的魏国,虞国,虢国等实力,优势越来越明显。因此,春秋时代,晋国就以山河险要,北部地区盛产良马,而且欢迎外国人才而闻名列国。
(0)

相关推荐

  • 孔子是商纣王兄弟的后裔,老家在宋国却为何跑到了鲁国?

    周武王灭商之后,开始分封天下诸侯,来拱卫西周天下.当时为了防止商朝遗民造反,武王将亲弟管叔.蔡叔.霍叔三人分封在了商朝故都朝歌附近,以此来监视商人.又为了体现周朝的仁政,还把纣王之子武庚封为商侯,依旧 ...

  • 大话西周|周武王十兄弟,中国最早的“打仗亲兄弟”

    大话西周|周武王十兄弟,中国最早的"打仗亲兄弟" 原创2020-06-12 23:27·任微言卿 文|任微言卿 公元前11世纪,殷商的西部诸侯周国在周武王的带领下,在牧野之战一战击 ...

  • 相互矛盾:先秦宋国人的自我认知

    宋国位于中原腹地,是周人为管理殷商遗民建立的国家.为了采用怀柔政策,周人让商朝王族成员宋微子当宋国国君,而且给了宋君以诸侯中地位最高的公爵爵位.周成王甚至亲自作诗<有客>,来接待宋国的首任 ...

  • 纣王死后,商朝一支神秘军队又抗争了800多年,还出了4位传奇人物

    在电视剧和很多人的印象中,商纣王因为整天和妲己吃喝玩乐,最后弄得众叛亲离才导致灭国,其实多少有些冤枉纣王了.其实纣王并没有那么不堪,很多的零碎由头都是后世一条一条给加上去的,商朝被灭只能说武王伐纣挑选 ...

  • 春秋时代,齐国为什么能第一个称霸?

    本 文 约 5660 字 阅 读 需 要 15 min   长久以来,民间对山东是简称为"齐"还是"鲁"都很有争议.这个争议不是现代才有,自古以来,齐.鲁均可作 ...

  • 我是谁?这些先秦诸侯国的名称由来

    任何国家和个人,都需要回答的问题: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那么在两千多年前的诸夏世界,这些诸侯国们,是如何解释自己出身的呢?这些诸侯的国名往往大有讲究,蕴含了邦国所在地的地理文化信息,而且诸侯的 ...

  • 张国荣:试谈京剧锣鼓点的名称由来及其形成

    近年来,读了不少关于京剧打击乐的工具书和发表在各种杂志的相关文章,而关于锣鼓点方面的几个很重要问题,却无人涉及,故笔者愿做"引玉之砖,"以期引起专家和打击乐工作者的关注.如果说有关 ...

  • “骨科”名称由来

    骨科亦称"矫形外科(orthopaedics)"由法国儿科医生Nicolas Andry(图1)首先提出.1741年Andry出版了一部著作(图2)名字就是<Orthopae ...

  • 五苓散的名称由来

    2020年执业药师复习已经开始,医学教育网整理了"五苓散的名称由来--中药学专业知识二"的内容,希望可以帮助考生顺利备考. 五苓散 [药物组成]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诸药组成 ...

  • 辽宁名称由来,一说与辽河有关,一说与辽国有关,哪个更靠谱?

    辽宁省这个名称是出现在1928年东北改旗易帜后,奉天省改为辽宁省,此后省名称虽有变动,但现代行政体制形成后,最终还是定名为辽宁. 关于辽宁名字的来源,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寓意为辽河流域永远安宁:另一 ...

  • 三教寺的名称由来

    为什么取名"三教寺"?按<宗教词典>说,"三教",也称"三时教",指的是有教.空教.中道教三教.但民间还有另外一种传说. 据说秦 ...

  • 你不知道的我国历史朝代名称由来!

    夏禹(图片来自网络) 夏:禹治水有功,舜让位给禹.因禹原为夏氏部落首领,故国名为"夏". 商汤(图片来自网络) 商:汤灭夏后,因为他们的始祖曾居住在商地(今河南商丘),故以&quo ...

  • ​山东省地市名称由来

    ​山东省地市名称由来

  • 中国34个省区名称由来,每个省区名字都有一个故事

    中国地域广大,历史悠久,人口众多,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共34个省级行政区域,每个区域的地理.文化.民俗各有特色.每个省的名字后面都隐藏着一个故事. 地域宽广的中国 一.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