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金b小调奏鸣曲 手风琴独奏曲谱(全套四乐章)
尼古拉・亚科夫列维奇・柴金(Николай ЯковлевичЧайкин1915—2000)是苏俄著名的作曲家、教育家和杰出的艺术活动家,苏联红星勋章获得者,并于1980年被苏联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他作为天才作曲家在创作方面涉猎了很多领域,为交响乐队、管乐队、俄罗斯民族乐队、室内乐队甚至于合唱队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①。其中作曲家在1944年卫国战争期间为巴扬②而作的《b小调奏鸣曲》是世界上第一首手风琴奏鸣曲,作为传统贝司手风琴作品的典范之作,它成为世界手风琴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开始后,包括音乐家在内的苏联广大文学艺术工作者和全体人民一样,表现出巨大的爱国热情,积极投身于保卫祖国的伟大事业中去[1]。时任基辅音乐学院理论课程教师的柴金投笔从戎,以作曲、指挥和巴扬手风琴演奏员的身份满腔热忱地参加了苏联红军部队歌舞团,直到战争的最后胜利。
1944年,柴金在战火硝烟中终于完成了为巴扬而作的不朽之作《b小调奏鸣曲》,并将该曲题献给了自己的战友、巴扬演奏家尼古拉・伊万诺维奇・里 佐里(НиколайИвановичРизоль ),后者于1944年在基辅作曲家之家音乐厅为该作品进行了首演。
《b小调奏鸣曲》是一首饱含民族器乐风格的作 品,具有幻想交响曲的风格,写意地描绘出了俄罗斯传统文化层面上的固有特征,体现出了鲍罗丁创作思想对作者的深刻影响。该作品可以认为是作曲家内心戏剧性感情的叙述,是浪漫歌曲在器乐作品中的体现。自身热情洋溢的特性在该作品音乐的发展中充满了动力,但这些有密切联系并具有相似基本原理的乐思交织在一起并不等同于无序“混杂”,而是在作者精密设计的构架中为音乐主导核心的展现而不断融合、分裂。乐思的特性来自于苏联人民日常生活中民间歌曲,但在动人的音乐发展中仍能清晰地感受到战争岁月的印记涌动在作者脑海之中。主题的性格与方整分割的乐句、乐段在这首作品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这很明显是作曲家在战争的漫天烽火中获得的永恒烙印,是一名作为曾经和敌寇浴血奋战的战士和音乐家对“祖国”和“军魂”的真实感受。《b小调奏鸣曲》成功地在民族乐器的实体上完成了真正的交响乐作品,在此间抒情歌曲风格的主题经过种种发展和分割成为独立的动机,而它们通过对比、复调等作曲技术手段紧密结合在一起构成这一伟大的作品。
交响音乐的创作广义不只局限于为交响乐队进行的创作,还包括对一切器乐演奏形式、形形色色乐队类型和不同体裁音乐进行的创作。在20世纪30-40年代中,交响音乐的创作方法在俄罗斯民族器乐音乐之中非常有活力地发展起来。交响性质的俄罗斯民族乐队作品的出现应该看作是一种新的创作探索,这是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作曲家们不懈求索的结果。曲式的选用直接指导着所需乐器表演技法有机的叠加方式,其发展过程中的对立、融合与乐器革新、作曲和表演实践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柴金正是创造性地运用交响材料构建交响音乐这一创作思路,选择特殊时代特殊背景下为人民所熟悉的战争题材,精心创作出了《b小调奏鸣曲》这一手风琴历史上的经典传世之作。 对比该首作品之前的重要手风琴作品,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作品的传统旋律线条在右手键盘一侧演奏,而伴奏部分则在左手贝司一侧演奏,例如鲁勃佐夫的《协奏曲》等。柴金则在汲取先辈作曲家创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了右手键盘部分的演奏技巧,广泛地运用了手风琴的复调可能性,变幻出复杂的音乐织体。从此,演奏家们不得不放弃用四个手指的传统,将右手拇指也加入到新的指法安排中来③。同时在这首作品中还可以清晰看到,作曲家在努力摆脱手风琴左手传统贝司只能用来伴奏这一创作模式,极力进行贝司部分创作技法的拓展与创新。在该奏鸣曲第一乐章,乐谱中就已经显露出左手贝司低音部分音乐活动性的增加,经常有其演奏的主要声部从多层次的声部进行中突出出来:它们或者以特殊的音阶方式进行贝司独奏,或者以色彩音阶的方式鱼贯上升。在第三乐章,剧 烈的扩展手法更使传统贝司固定伴奏模式趋于瓦解,巨大的矛盾已经显露了出来,非同寻常的旋律也已经为伴奏部分的连接做好了准备。在第四乐章中,作曲家的这种拓展创新表现得最为突出,特别是中央插部的左手贝司部分已经完全脱离开了固有伴奏模式,它本身就已经成为了独立的交响音乐,作曲家在这里将传统贝司手风琴的左手部分发挥到了极致,至今无人超越。
以上音频为张国平老师演奏
关于手风琴之家
手风琴之家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手风琴爱好者交流平台,是国内最具专业性的手风琴论坛,论坛自2010年开办以来经历了七个年头,论坛会员已发展到将近一万,论坛帖子的沉淀已达到将近三万,论坛上有一帮爱好手风琴的会员,随时帮助手风琴初学者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手风琴之家论坛是初学者学习手风琴的最佳论坛,欢迎全世界的琴友访问手风琴之家!
官方网站:www.accordionhome.com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