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仓颉庙仓颉墓
又要到一年中的谷雨节气了,“清明祭黄帝,谷雨拜仓圣”。在中华文明积淀深厚的陕西省,这一民俗相传了何止千年。而每年的谷雨时节当地都会举行盛大的庙会来纪念我们大中华的文字创始人“仓颉”,“谷雨节”则来源于仓颉造字天雨粟的故事,传说仓颉造字成功感动了玉帝,于是在这一带降了一场谷子雨。年复一年,每逢“谷雨”,地处三县之交的仓颉庙便聚集了四邻八乡的群众,人们自发地、隆重地拜祭文化之祖。
“清明节”传说是仓颉生于3月28日,为了报答父母之恩,他在生日之时把父母的坟墓打扫得干干净净,再插上几朵野花,以表怀念和孝心。此后人们就传下来在每年的这个时候给祖先扫墓。为了纪念仓颉,人们又把“清明”列入了二十四节气中,这就是清明节扫墓的来历。可见,文字的创造对中华人民有着多么的重要,以至人们用这种方式表达对文字创造者的称颂、感激与崇敬。
仓颉庙是国内唯一仅存的纪念文字发明创造的庙宇,2001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白水县城东北35公里处的史官乡,地处黄龙山脉的南麓,地形南低北高,属较为平缓的塬坡地。
庙东一里多为武庄村,相传仓颉生前曾在此村生活居住过;庙南一里余为史官村,是后人为纪念仓颉,以其官职为村名,庙西北方向约五里为地彭衙村,是古白水县衙所在地;庙西南方向约二十公里有扬武村,是仓颉的出生地。
仓颉庙历史悠久,根据史料记载,早在东汉延熹年间已有“建庙之举”并形成一定规模。所以,有文字可考的庙史已有一千八百余年,无文字记载的历史,据民间传说,则可上溯至黄帝时代。
仓颉庙内建筑,沿中轴线由南至北依次为照壁、山门、东西戏楼、前殿、钟鼓楼、报厅、正殿、后殿及东西厢房,共计70间。庙内现存建筑年代多为元、明、清三朝代,其装饰华丽,地方色彩浓厚。
仓颉庙内历代碑石众多,虽经战乱多有散失,现保存的仍有十八通,阵列于前殿之内。其中仓圣鸟迹书碑,至今字、碑均保存完好。石碑年代从东汉起,历魏、五胡十六国、唐、宋、元、明、清至民国。
解放战争时期,西北人民野战军司令部在此整训干部。地址就是现在西首二进房子的东偏房,现在已经改成红色纪念馆了,里面挂满了当时一些红军领导人的生活照片,彭德怀、贺龙曾亲瞻庙容并严令保护,题写“保护文物古迹,任何人不得随意破坏”的命令。
当然现在的仓颉庙最大的看头还是古树名木了,这里的庙院内古柏参天、郁郁葱葱,生长茂盛,东汉延熹五年之“仓颉庙碑”即载当时“庙内古柏郁郁葱葱”。共计有古柏46株,古槐10余株,枝叶覆盖交通,虬枝盘旋,各具姿态,与陕西黄陵、曲阜孔庙并称为中国三大古庙柏树群。优以仓颉墓东北角那棵古柏为胜,该树高达17米,根围9.3米,荫泽大地270余平方米,已历5000余年尘世,传说为仓颉亲手植之。
仓颉庙的山门是庙内唯一的叠式建筑,下层内涵四窑洞,外开明三门;上层是门楼、南北两面为雕花木制檐屏通风采光。明三门中间大门为神门,只有谷雨庙会或贵客来临时才打开,东边小门是人门,平时敞开,供人进出,西边小门为鬼门,一直紧锁。紧贴山门建有两座戏楼,传说中的仓颉长着四眉四目,为让仓圣两只眼睛看东戏楼,另两只眼睛看西戏楼,因而戏楼采用东西并列式。
游览至仓颉庙大殿最后面就是他的坟墓,四周花砖砌就,高两米许,有两扇门可以进入。原来墓前所立石碑都已经转移到前殿进行了保护,当然,清朝陕西巡抚毕沅所立碑石也在其间。陵墓门首为青砖窟顶,上面留有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旗和党旗,和民国的铜圆正面相同,应该是当时比较典型的设计图案了。具当地人讲。仓颉墓是民国时期有一位国民党将军出资修建的。具体姓名现在很难知道,现在国家对原民国的事情并不爱多谈,所以很多事情就不得而知了。
到了文革期间,仓颉墓门首胆敢还悬挂国民党旗帜,那肯定是要被砸的了,可是当地人民群众用黄泥抹在上面,是很多红卫兵跑来一看,什么也没有,所以才躲过了被红卫兵砸毁的厄运,是我们今天的游客才有幸可以目睹当时的风采了。
最近几年白水县为了搞活旅游经济,在原仓颉庙的东边又规划了一个新的景区,里面也是楼台高阁,画廊悠长,可是怎么也没有办法和西首的老庙可比,我自己认为到真的是画蛇添足了。现在东首的院子里立满了碑石,都是当地名人的题跋,到也不乏陕西名人手笔。可是怎么看就怎么烧的慌,还是回老园子,找个石鼓坐下,喝茶,聊天来的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