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娜侄子考上清华,却遭网友嘲讽丨“一厢情愿”式认知问题最大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谢娜侄子高考692分考上清华,原本是一件值得庆祝和祝福的事情。但评论区里却恶意满满。有人说考上清华以后出来也要打工,有人批评谢娜“这是在变相宣传高考成绩吗?”
还有人赤裸裸地表示厌恶:“这么多高考上六百分的学生,你谢娜的侄子凭什么就要上热搜?”
群众的眼光“雪亮”,什么话都说得出口。一件事情从单一角度来看是一种衡量标准,但是幻化到百千万种心态下的群众氛围里,评论标准可就不那么单一纯粹了。
从国家选拔人才的角度看,一个高考学子考出高分好成绩,一方面是教育的成功,一方面也是含辛茹苦十几年的家庭教育的成功,更是孩子自身优秀的体现。
单一从人才培养维度来看,这原本是一件值得被祝福和祝愿的事情,更是为此付出心血的利益相关方得偿所愿的表现。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赢而不是输,都是阶段性的成功而非失败。
但是,这则消息由娱乐明星谢娜公布出来,公众体会到的意味和立场、评判角度就变了。
谢娜吸引的人群,与其娱乐性质和层级有关。娱乐是什么?释放感官,放大人性,感性思维强过理性判断。就是这样最为广泛的、普通的、常见的人群,才会去关注谢娜这等娱乐明星今天微博发了什么,明天又做了些什么事情,后天又跟哪个明星合作了何种栏目……
显然,情绪化公众,将自己平淡无奇的生活和寄托,悉数放置在明星身上,并以他们的悲喜哀乐为感性生活准星,以此来延伸、放大、体悟自身的情绪。
这种情绪状态下的人,其评价透露出什么现象呢?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做“投射”。 而投射效应,则是指个体将自己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
通常情况下,人在认知和对他人形成印象时,会天然以为他人具备与自己类似的特性或想法,同时自愿将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自动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即形成一种推己及人的认知障碍。
例如,心地善良的人通常会自然而然地认为其他人也是善良的;而一个经常算计别人的人,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别人也是擅长算计的人。

这种投射效应,往往会使人倾向于根据自身直觉和认知,来感觉和认识其他人。原本这种动物性直觉是非常良好的自我认知方式,但是它的缺点也显而易见。
当投射效应发生时,人们往往倾向于主观认定,而不按照被观察者的真实情况进行直觉。显然,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偏离客观实际,做出错误判断和认识。
通常情况下,当观察者与观察对象本身较为类似或相像时,观察者得出的结论往往会比较准确,但实际上,这并非因为观察者自身知觉灵敏准确,而只是因为此时的被观察者与观察者自己较为相似。因此,导致了观察者的发现和判断正确。
但是,当被观察者与本人并不相似,或在某种情况下表现出与被观察期望和熟悉情形完全相反时,观察者就会有一种判断失误的感受,并因感知“失控”而对被观察者产生反感。
因此,从投射效应的正负效应来讲,有时它会起正面效应;有时候它也会起负面效应。但综合来看,这种仅从自我出发而做出判断的心理状态,其实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认知心理偏差。
而当我们清晰得知投射效应的负面效果时,我们就应该即刻纠偏,以辩证地、一分为二的客观态度,去观察他人或对待自己,从而从根本上克服投射效应的负面效果。
在此,我们回到谢娜微博关于侄子高考信息,评论区翻车事件。
作为明星而言,谢娜的言行举动本就是被大众观察、观看、打分、评价的。我们都知道,公众人物没有任何隐私,即便有,也会是刻意迎合公众喜好营造出来的“人设”。
无论其人本身是否是这样的人,处于公众关注度之下的公众人物,很难做纯粹的自己。这是人之常情,更有心理学与社会学原理在起作用。
大众对外物人物的喜欢,归根结底都不过都是自身的“投射效应”在起作用。
当下许多人,尤其喜欢娱乐明星,关注娱乐,情绪化的群体,通常都受自身情绪支配,将自身毫无投射到外界事物或人物身上,以此寻求对自我的确证与认同。但如前所说,这种自我确认与认同,往往是不切实际的“一厢情愿”,极其容易情绪翻车,认知混乱,也恰恰问题最大,最不值钱。
谢娜侄子高考评论翻车这件事情上,出现诸多负面效应和评论,其实质上就是群体在自我投射中意识到了自身与其差距,进而发泄出的不满。谢娜侄子本人完全是娱乐圈外围人士,没有人设的普通人,公众喜欢的谢娜却是一直经营人设的娱乐圈人士。
当娱乐圈人士突然与外围普通人之间有所关联,与之相关的社会学评价和标准,也随之突破娱乐圈“投射效应”,而进入到了社会学客观广博的范畴,声音与意见,自然会比单纯对娱乐圈人士进行自我投射等情绪化来得复杂而深刻的多。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评论区找茬者,其实不是找茬者,也不是简单或被大众熟知的酸葡萄效应,而是这一“热搜”话题的有力延伸者。
尽管从言辞表达来看,他们表现得如此尖酸、刻薄、心胸狭隘。
但说到底,对于努力在底层打拼的这些普通人来说,你谢娜已经如此富有知名了,你的侄子竟然也如此优秀于常人,叫普通人如何自处自持,如何想得通?
- The End -
作者 | 汤靡达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Pappas, S. (2010, October 10). Even Grown-Ups Need Security Blankets. LiveScience.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