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东株桥:持廉守正黄宗载
荼靡花开夏未央,来到老家桥东,从集镇右边的岔口拐入村道。沿途但见左右田中竟然荒草茂盛,萋萋成片,黄牛悠然摆尾其间,触目惊心处,分不清陶然诗意还是农耕文明失落?一村逶迤绵亘卧在天底下,村后拔地兴建起一幢幢新屋,这就是株桥村。
株桥位于丰乐公路东侧,距桥东镇二里左右。北为杉林,西接席家,东乃栗花桥,南邻徐家、罗家等,四围沃野,典型平原人家。村庄长若舟形,村前一弯株溪由桐木桥而来,曲曲延绵辗转过席家到草洲陂去,最后融入清丰河。早先可以水运撑船摆渡,后来改道逐日退化。当中一桥横在株溪上沟通人家田野,谓之出入渡口,株桥因而得名。东南不远处小村子叫合水罗家,村民诙谐形象地称之为株桥这艘“大船”停泊系桩而存,所以总也固定几十个人上下。再远点有叫邹朗山的,据说过去为株桥守墓衍变而来,由此想见其昔日繁盛规模。到现在发展有一千七百多人,可谓一方望族。
南宋末年,黄氏避兵由秀市沅江迁入株溪,葬于曾坊的黄五八便被定为株桥始祖,村人向来以田园为抵业,以诗书立门户,无大富贵也无至贫至贱者,倒也淡泊安然。到四世有黄以仁,虽说乱离去世,儿子却克己复礼,出殡日明媚晴朗,八仙一路抬到穴地,正待封土下葬,岂知乌云翻转雷电交加,于是众人疾归避雨,雨霁天青赶过去,却见墓葬宛如天成,于是口耳相传:“天葬以仁出尚书”,此话应验其孙明代吏部尚书黄宗载(1366-1444)身上,是先兆还是后人杜撰都不得而知了。
却说黄宗载曾祖敏则,祖父以仁,皆隐晦不仕忠厚相承。父亲处士黄子贞,更是修身慎行,教授乡里,训迪子弟。其人典型的读书达人,读到眼昏心痛则闭目默坐,少许醒而接上,真的痴迷。即使颠沛流离也手不释卷,急事来临,书卷也必摆放整齐,颇有儒者风骨,朝廷搜罗士子人才皆不就。当时有硕儒刘安所是龙沙兀里人,宦游南方流寓乐安,在丰城攸洛范彦文家,与蔡明初相遇。刘安所叹息,到丰城没有遇见好学者,蔡当即推言黄子贞,于是刘安所写信并前往叩拜,两人一见如故格外投缘。刘用性理之学开导启沃,黄子贞触类会通,两人研读往来乐此不疲。黄的诗文平易古淡以理胜,著有《遁世遗音》。但文字向来是当不得饭吃的,妻子偶有抱怨,他依然固我。
其时天下动荡不安,黄子贞夫妇成婚后一直避难于岳父河西清溪李景云家(当时李家只有两个女儿),并生下三个儿子:长子宗直,次子宗理(入赘东源里聂离志家,27岁早故),小儿子宗载。宗载小时思维敏捷才气横溢,之前《风雨飘摇的“将军第”与“尚书第”》曾叙过。后天下稍稍安宁,外公想买田置业让他们留下来,宗载母亲却执意归宗理田园,只是丈夫儿子皆不事生产,惟书是务,宗载手下还有两个妹妹,一应打理照料全赖她,堪称了不起的一位女性。宗载成才即得益于父亲对他的儒学教育,也得益于母亲的任劳任怨鼎力持家。当时有富家出钱准备带小宗载出去经商,父亲说:“读书人应当自力,因人致富丈夫所耻,吾当不为!”后来又有人征宗载为公府椽,父亲亦奋然而辞:“吾家世代业儒,当以儒术显,后生小子未卒业何以叨禄仕?”母亲听到征辟消息,干脆不放儿子出门,守在家里勤习儒业。
少年宗载天性颖悟,十五岁便教授私塾名动乡里,母亲担心其年幼不谙世故,恐误事获罪。宗载则以王陵、孟母之言类比:愿汝孔颜同比肩,三迁断机心独苦,德崇义广成大贤!后来遣入郡庠为弟子员,师从崇仁教谕进贤怡云熊伯机。期间父母常常勉励,洪武丁丑年(1397),黄宗载果然中进士,开始了传奇的仕宦之途。
黄宗载初授行人,历左右司副,奉命出使四方,从不接受馈赠;永乐元年(1403)年任湖广按擦司佥事永乐元年(1403)岁尾,黄宗载升任湖广按察司佥事。铜鼓、五开之间多奸豪宿滑,黄宗载打击黑恶,放榜数其罪行,又发其善端,言不改者定依法处治。众人见他以德化人,相戒勿犯。武陵多军籍,地方女子不愿军婚,男子亦担心女家有从军者,徭役赋税将转到自身上,所以到了三四十岁还不婚嫁。黄宗载召集乡老里正,以人道大端晓之告谕,一时结婚有三百余家,他县闻风也乐于从俗,一改风情。永乐四年(1406),皇帝朱棣征他到文渊阁修《永乐大典》;永乐六年(1408)总管制造海运巨舰数十艘,事情办成而不扰民众。永乐十四年(1416),奉命按察交趾,针对官员任命弊端,黄宗载善提建议朱棣深赞。回来后,两袖清风不带交趾一物。尚书黄福对人说:“我住了那么久,所接御史多了,只有黄宗载识大体。”观其一生则行事持重老成,执廉守正,深得众望。正统三年(1438)起,年逾七十的黄宗载四次向明英宗请求,才获准告老返乡。正统九年(1444)七月病逝家中,朝廷派官礼葬,正统十年(1445)十二月葬于黄宗载老家梨树冈之原。关于黄宗载政绩,《邑志》、《江西通志》、《明史》、《明英宗实录》等都有记载,且经常作为高中文言文阅读题型考察。
黄宗载少时曾在黄塘桥书屋读书,并订下娃娃亲,发妻便是蔡诚德之女蔡静,十八岁入门,妻子温柔贤惠尤善女工,他的嫂子杨氏病故遗孤五人,一并视如己出抚育,可惜三十六岁时病殁。三十年后宗载深情追叙,自己年轻读书时,妻子一旁飞针走线做女红,每读《小学》及烈女故事与听闻,会意处则莞尔一笑,那种甜蜜相对场景实在令人唏嘘。
株桥姓黄,元末兵燹中毁谱,宗载完成父亲遗愿,重修家谱,并作训子十诫十嘱及训子格言,殷切教诲,谆谆切切,至今读来发人深省。譬如十诫之六:“六诫吾儿莫负儒,非儒哪得到享衢。坚心笃志寻高策,努力抽身出下愚。金玉连迍难保存,诗书身在有赢余。买臣寗戚如何达,扣角擔薪尚读书。”训子十嘱之一:“一嘱吾儿好立身,为人奋志趁青春。要知今古隆师友,迴避嫌疑远小人。有学胸中添志气,无才脸上失精神。休将侥幸为生计,莫近愚顽寻户门。”
徜徉株桥,旧屋门额时显:“尚书第”古朴凝重。东边的黄世仁“将军第”反是青砖铺地,白灰覆墙,昔日威仪在烟雨中迷蒙,繁华落去,村庄在新旧交替中生生不息。
(感谢黄龙根、黄云元、黄菊珍等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