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体温不断凉凉,37℃的体温或不再正常,170年已降0.4℃
作为恒温动物,人类的正常体温维持在37 ℃左右,不同部位所测得的体温略微有所偏差。如果体温低于35 ℃,被认为体温过低;如果体温高于37.5 ℃,则被认为是发热。
然而,近年来的多项研究表明,人类的体温正在不断“凉凉”。在过去的100年里,人的体温已经下降了0.3 ℃。照此趋势下去,37 ℃将不再是正常的体温,人类或要重新制定体温标准。
那么,人类体温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37 ℃一直被认为是正常的体温?既然是恒温动物,人类的体温为什么会不断下降?体温下降会对人体造成什么影响?未来的人类体温又会下降到什么程度?
人类细胞内不断在进行生物化学反应,这会释放出能量,给身体带来热量。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温度过低会降低酶的活性,温度过高会分解掉酶,从而影响生物化学反应的速率。为了让酶处于较高的活性,就需要让体温保持在一个合适的水平。
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它可以让体温维持在最佳状态。当体温过高时,体温调节中枢会降低细胞的活跃程度,从而减少产生能量。此外,汗腺排汗、皮肤表面血管扩张,都能加快散热。同样地,当体温过低时,人体也会采取相应的方法来增加能量的产生和减少热量的耗散。
1851年,德国内科医生卡尔·莱因霍尔德·文德利希(Carl Reinhold Wunderlich)多次测量了两万五千名健康人类的腋下温度,最终统计出了平均体温为37 ℃。此后一百多年来,人类都是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体温是否出现异常。
但新研究发现,人类的平均体温已经没有过去那么高。通过大规模测量现代成年人正常的口腔温度,科学家发现,平均体温只有36.6 ℃,比170年前下降了0.4 ℃。
研究显示,男性的平均体温下降幅度更大,达到了0.59 ℃,女性的平均体温下降了0.32 ℃。人类的平均体温在每个十年中单调下降0.03℃,过去100年里下降了0.3 ℃。
体温下降的原因
目前,科学家还不能完全确定是什么原因导致人类的身体变得越来越冷。但研究人员指出,体温的降低可能是由多种原因综合的结果,包括全球变暖、人类的生活和医疗水平的提升。
与19世纪相比,人类活动显著提升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从而增强温室效应,让全球气温升高了大约1 ℃。由于环境气温的上升,人类的身体会作出相应的调节,降低身体的温度。
研究人员认为,导致体温下降的最为关键因素也许是传染病的减少。当人类感染病菌时,免疫系统会处于活跃的状态,人体的代谢水平将会明显提高,导致体温上升,以此更好地杀死病菌,这就是为什么感染病菌时,通常会出现发热的情况。
过去一百多年来,人类的卫生条件和医疗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感染病菌的情况随之减少。人体的新陈代谢速率将会降低,产生的热量也会更少,所以体温也会变得更低。
体温降低既会带来好处,也会带来风险。研究表明,体温的有限降低,可以降低代谢水平,让细胞保持年轻,减少细胞的损伤,这将有可能延长人类的寿命。
另一方面,如果低温过低,也会导致代谢综合征,人体内的糖、蛋白质和脂肪无法被有效代谢掉,它们堆积起来将会影响人体健康。如果陷入低体温症,更是会危害人体,比发热更加危险。
科学家预计,人类的体温可能还有下降的空间,但已经很有限。体温降低对于人类究竟是好是坏,目前还不明确,有待未来的进一步跟踪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