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社恐漫画”引起“精芬”:毁掉一个孩子最好的办法,就是逼他外向

2021春季语文|数学|英语|道德法制1-6年级下册课件教案反思朗读资源包2021-02-21
(本文为小学语文微课堂原创)
转载请加微信:xxywwkt
最近在网上看到了一组非常有趣的漫画。
漫画家用生动幽默的语言描绘了芬兰人的“社恐日常”:在电梯里碰到陌生人会忐忑不安;排队必须间隔一米以上;公交车座位只有一列坐满了才会去坐第二列……
这些令人哭笑不得的趣事,却是引得网友们纷纷点赞:
“莫非我上辈子是芬兰人。”
“终于知道我适合在哪儿待着了。”
“我是精神芬兰人,简称精芬。”
这种“社恐”型的内向本质上来说是保证个人的空间,不麻烦、不打扰别人。
纵然外向者的人情积极时常得到称赞,但内向者的沉稳踏实也应得到关注。一个过分要求“建立关系”、“人人外向”的社会是值得反思的。
对孩子来说也是如此,逼孩子外向通常会适得其反。
内向不等于懦弱
相信很多朋友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过年回家走亲访友,面对很多根本不熟悉的亲戚,他们会要求你来一个“才艺大放送”。
“你不是学声乐的吗?来唱个歌!”
“你海洋专业的吧?来帮我挑条鱼!”
……
这种时候,我们只能微笑以对,实则尴尬地恨不得在脚底下抠出一个洞。
就连明星们也难逃长辈们的魔爪:王俊凯被逼当众唱歌;李佳琦苦笑拍视频;杨迪排队合照……
一个个仿佛没有感情的工具人。
如果不愿意,就会被批“内向”、“懦弱”等。
但事实上,内向并不等于懦弱。很多名人甚至喜剧演员、演讲大师都是内向性格。
 
内向并不是一种性格缺陷。
卡尔·荣格在1921年的《心理类型学》中提出了内向和外向的概念:
两种性格无优劣之分,区别在于获取能量的方式不同。
外向的人喜欢社交活动,内向的人倾向于独自思考。
海伦·麦格拉斯在《隐形人格》中提到:
外向人通过不停地说话来理顺自己的思绪与感受,他们处理事情是说出来商量着解决,而内向的人则是沉默思考,遇到问题给人一种逃避的感觉,但内向人思考后做出的决定往往很难被人动摇。
逼孩子外向,是最残忍的教育
作家银谷曾说过:
内向的人,每一次换新环境交新朋友,内心都要经历一次严峻的,强迫自己出征的外交战争。
在别人眼里一次短暂的交流,对于那些内向的孩子来说,却是一次次需要战胜内心恐惧的战争。日常生活中,人们一句句自以为是鼓励劝谏的话语,仿佛一把把锐利的刀,狠狠割在了内向者的心上。
在外国有一个20岁的小女孩,成绩优异,有次被要求在300多人面前进行演讲。女孩很害怕,询问老师可不可以放弃这次演讲。老师每一次的回答都是:老师相信你,你一定可以的,你是最棒的。
在演讲的当天,女孩被发现在出租屋中自杀死去。她有严重的社交恐惧症,没有办法面对300多个陌生人。
老师有错吗?他只是想要鼓励女孩。
 
女孩有错吗?她仅仅想要不被逼迫。
可就是这种“为你好”结束了女孩的生命。
吴镇宇的儿子,费曼,曾在网络上自曝得病。
他的好友贝儿在微博上发布了自己弹钢琴的视频,网友们便让费曼也来一段才艺表演,费曼拒绝了。他有舞台恐惧症和社交焦虑。
在微博上,他直接坦言:
考虑一下我的感受吧!
心理学上有一种疾病叫做“心理抑郁症”,“微笑型抑郁症”患者尽管内心深处感到极度痛苦、压抑、忧愁和悲哀,外在表现却若无其事,面带“微笑”这种“微笑”不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而是出于“工作的需要”、“面子的需要”、“礼节的需要”、“尊严和责任的需要”、“个人前途的需要”。
这种表面的外向是最为脆弱的,因为他们的痛苦与绝望无法向外输出,只能刺向自己。
逼迫孩子外向,是最残忍的教育方式,而尊重孩子的性格才是帮助孩子成长的最好办法。
请允许孩子不一样,允许他们的“内向”。
就像村上春树说的:
不是所有鱼,都会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内向者的潜力
中国有句古话:
“高山不语,静水流深。”
通常我们会认为内向者是出于弱势的一方,因为他们不善社交,总是在角落里独自思考,他们不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只会在夜深人静时躲进被窝……
其实不然,内向者并不代表“社交低能”,他们只是排斥那些“毫无价值”的社交,他们往往心思细腻、坚毅专注。
化学家诺贝尔,从小体弱多病,性格内向,但就是这样的他,对着炸药有着惊人的专注和耐心。
最终,他凭借自身的努力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并收获了巨额财富。
还有牛顿、爱因斯坦、达芬奇、比尔·盖茨等,都是内向性格的人。
内向的人也许不善于社交,可他们同时也拥有强大的创新能力,能够在科研、艺术等方面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就。
独立思考、专注内心,何尝不是另一种强大?
世界本身就是多种多样的,孩子的性格也不能强求,他有着自己的成长轨道,用外向去要求他,才是扼杀了他本身的潜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