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女王】叶卡捷琳娜二世:欧洲历史上唯一一个被冠以“大帝”称号的女人

为什么要了解西方史?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这是【十大女王】第 08 篇文章

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原名叫索菲亚·奥古斯特,德意志历史学家苏根海姆说她是腓特烈大帝的女儿,但一封1729年的信推翻了这个结论,实际上,叶卡捷琳娜二世出生于普鲁士,父亲是一个没落的贵族。

索菲亚出生之后,她的父亲非常失望,因为她是一个女娃娃,很显然,父亲想要一个儿子。索菲亚的童年过得似乎并不是很幸福,她自己也在今后不愿提及过去。

当时,俄国沙皇是伊丽莎白,但由于她一直没有留下后代,因此将被称为“小魔鬼”的彼得定位了接班人。

▲ 魔鬼彼得三世

彼得出生于荷尔斯泰因公国,几乎不会说俄语,周围尽是一些谄媚之徒,他们张罗着要给彼得迎娶妻子,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心之所向的婚姻候选人以及志同道合的拥护者。有人说法国公主好,有人说波兰国王的女儿萨克森公主好,还有人说普鲁士国王的女儿更合适。萨克森公主有权势最大的政务大臣别斯图热夫的支持,一度成为最有希望的人选。后来腓特烈写道:“甘为俄国奴才的萨克森宫廷一心想把波兰国王的二女儿玛丽安娜公主嫁过去,好加强自己的势力…我认为,俄国的大臣们贪污腐败,拿未来皇后本人做交易,草率出卖婚约以牟取暴利,而波兰国王除了一纸空言什么也得不到……”

▲ 魔鬼彼得三世(长得好渗人)

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也有自己心中的人选,也就是索菲亚,她的父亲毕竟是普鲁士封的一个小公爵。

索菲亚的丈夫彼得只比自己大一岁,出生于1728年,很早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因此他的生活被彻底改变了。彼得有一位老师,非常严苛,几乎是以最高标准来要求彼得,过多关注他所得到的地位而不是能力的提升。这样的生长环境使得彼得成了一个满口谎言的人,他劣迹斑斑,性格也不好,爱吹牛,可能也是小时候经常为了达到老师的要求而撒谎成性了吧。

▲ 叶卡捷琳娜二世(索菲亚)

老师经常体罚彼得,比如不给他饭吃,或是让他长时间跪在干豆子上。

法国的一位教师米勒说彼得的老师:“驯马倒还可以,训公爵可就不行了”。

为了在俄国混下去,索菲亚放弃了自己天主教的信仰,皈依了东正教,并改名为叶卡捷琳娜·阿列克谢耶芙娜。

与自己那个不成器的丈夫不同,索菲亚操着一口流利的俄语,在受洗仪式上对答如流,让在座的俄国高官都刮目相看。(下文为了叙述方便,统称为索菲亚。)

▲ 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扮演者 玛丽娜·亚历山德罗娃(好美)

1746年5月11日,在二人婚后九个月不到,伊丽莎白女皇签署了两份文件,以规范大公和大公夫人的行为举止为由,给他们各自安排了一名管家和一名女侍长作为指导教师。表面上是增加了两名公职人员,其实是派去教导和监视夫妻二人的。

在后来索菲亚的日记中,我们发现,那个“小魔鬼”彼得始终改不掉自己的陋习,就像一个疯子,举止毫无教养,比如吃饭的时候把汤汁洒在仆人身上。相比之下,索菲亚则显得更像一个贵族。

▲ 叶卡捷琳娜二世扮演者:玛丽娜:亚历山德罗娃

在未来,索菲亚推翻了自己的丈夫彼得三世,自己成了女沙皇,因此关于她对于彼得的描述,很让人怀疑,但从同时期的其他俄国大臣以及宫廷里留下的记录,我们可以发现,索菲亚记录的与其他的记录并没有太大出入。

可能,彼得真的就是一个小混蛋吧。

▲ 彼得三世+叶卡捷琳娜二世与儿子保罗

索菲亚在当太子妃的时候,就阅读了许多启蒙时期的诸多著作,她尤其喜欢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她认为自己和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一样,拥有“共和主义的灵魂”,不过她说出这番话时并未过多思考这位伟大作者的深意,也未考虑过这对她自身意味着什么。她喜欢这种思想,正如当时大多数人一样;她也接受这种思想,就像接受当时流行的羽毛和花冠一样。她反对专制主义的滥用,认为在人的行为上需要以公共理性做出的决策来取代个人倾向,这些已经具备了模糊的自由主义观点。

1756年开始,欧洲重新燃起了战火,继奥地利王位争夺战之后,七年战争爆发。这两场战争虽然间隔不久,但却是欧洲的一次大洗牌,在七年战争中,曾经互为仇敌的法国和奥地利站在了一起,随后俄国也加入了进来,一起对抗普鲁士。普鲁士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地步,但腓特烈大帝几乎是一个人扛下了所有。尽管当时英国是普鲁士的盟友,但对联盟的贡献除了给钱与封锁海峡之外,就没有别的用了。

当我回顾七年战争的时候,一直觉得此时的普鲁士很可怜,在欧洲大陆上承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敌意,几乎是以一己之力,抗衡当时的整个欧洲。

1762年1月5日,俄国的伊丽莎白女皇去世,彼得顺利继承皇位,是为彼得三世。

有意思的是,彼得的统治减轻了普鲁士身上的压力,俄国退出了战场,随后瑞典也退出。没多久,俄国军队重新出现在了战场上,不过这一次是以普鲁士盟友的身份出现的。彼得三世是腓特烈的崇拜者,他小时候所接受的教育除了将他培养成了一个性格乖张的人之外,还造就了他崇拜强者的喜好。他穿着一身普鲁士军装,并自动请求为“国王,我的主人”服务,这是有史以来最为颠倒的情形之一。就连腓特烈大帝也承认,彼得三世疯了。

没错,彼得三世或许真的疯了,他在之前就曾对施威林伯爵说,希望有朝一日能有幸在普鲁士国王指挥下参加一次战斗。

▲ 穿着普鲁士军装的彼得三世,是腓特烈二世的脑残粉

彼得的统治引起了一部分人的不满,尤其是军队中,这倒不是因为他昨天还帮着奥地利打普鲁士,今天就帮着普鲁士打奥地利,毕竟这样的事情在整个欧洲并不少见。他引起军队不满的原因是他要在军中实行普鲁士纪律。

此外,彼得三世对索菲亚的态度也激怒了这位未来的女皇,比如有一天,彼得知道索菲亚喜欢吃水果,就不让仆人将水果端上桌。

彼得不仅羞辱索菲亚,还甚至威胁她,这让她陷入了进退两难之际,不管是进是退都存在可怕的风险,退则将一无所获,进又没有什么输得起的。她必须做一个选择。

这也直接导致了1762年的俄国宫廷政变,彼得三世被废了,为此丢掉了自己的皇冠和性命。

这场政变中,彼得三世并没有抓住好的时机,如果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果断点,也许不会让索菲亚得逞,但他没有,一听到消息的时候还有些懵逼。与之相反,索菲亚雷厉风行,很有大帅风范。

彼得的死也显得扑朔迷离,7月18日,一个满身汗水和尘土,衣衫不整的人突然闯入了索菲亚的更衣室,并带来了彼得去世的消息。

要研究俄国历史上重大事件的真相,比研究欧洲任何一个国家都难。花岗岩的宫墙厚不可穿,宫里的人守口如瓶。彼得十分轻易就向命运妥协了,他最后只提出三个要求:带上他的情妇、猴子和小提琴。他终日抽烟酗酒,7月18日,人们发现他死在了宫里。我们所知的,仅此而已。

可以肯定的是,彼得三世生前曾遭受过暴力,被谋杀的可能性很大。

不过不管怎样,俄国终于迎来了伟大的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时代,在俄国罗曼诺夫王朝的历史上,只有两个人被冠以“大帝”的称号,一个是彼得一世,还有一个就是叶卡捷琳娜二世。

“我从不认为我是非常漂亮的,但我是讨人喜欢的,这是我的力量所在。”这是索菲亚对自己的评价。或许,很中肯。

▲ 叶卡捷琳娜二世(索菲亚)

与她同时代的人似乎将她奉为神明,以至于忽视了她身上的其他缺点。比如,很多见过女皇的人都说她身材高挑,鹤立鸡群。事实上,她只不过是中等略矮身材,有轻微发福的征兆。有人说她眼睛是棕色的,也有人说是蓝色的,呼列尔则调和了这两种说法,说女皇的眼睛是泛着蓝色光泽的棕色。

呼列尔不是她的爱慕者,也不是她的追随者,在叶卡捷琳娜继位之前的一段时间,他是这样描述她的:“她身材曼妙,梳着高贵的盘发,姿态高傲,温文尔雅。举手投足间无不透露着她的个人风范。她的脖颈修长,头总是抬得很高,这样的仪态让她美不可言,正是注意到自己这个优点,因而她总是昂首挺胸。她前额饱满,鼻子有点像鹰钩鼻。唇红齿白,显得明艳动人。下巴较长,虽然不胖,但略带双下巴。她肤如凝脂,一头栗色的头发甚是秀美,眼睛呈棕色,还散发着些许蓝色光泽。她的整张脸都透露出一股高傲劲儿,但她对人十分亲切友善。从那善于洞察人心的双眸中可以看出,她在极力地讨人喜欢。”

▲ 晚年的叶卡捷琳娜二世(索菲亚)

在其他人的笔下,索菲亚有着一个共同点——男性气质。她很在意自己画像上的一些细节,在她去世之前,她发现拉姆彼为她画的肖像上,鼻子旁边的一道皱纹让她的脸看起来十分生硬,就批评了这幅画和画师。拉姆彼就把那道皱纹擦掉了,于是画像上六十多岁的女皇变成了一位女神。至于改动后的作品是否令她满意,历史上没有更多记载。

▲ Man化的叶卡捷琳娜二世(索菲亚)

有意思的是,1795年,萨克森-科堡的公主第一次见到索菲亚,在她看来这次见面不甚愉快,称女皇就和她印象中的老巫婆差不多。但是后来她改变了看法,一个劲儿地夸赞女皇“皮肤很好”。

尽管索菲亚在对待朋友的问题上很慷慨,但她绝不是一个仁慈的君主,比如当她发现一个仆人和自己的侍从偷情之后,侍从被残忍地抽了101下鞭子,这几乎等于被判了死刑,因为鞭刑之后还要被割去鼻子,在额头上烫字,如果他还活着,最后还要被流放西伯利亚。

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敢说一个“不”字,这就是当时俄国的君主。

撇开政治不谈,索菲亚非常宠爱自己的仆人,这里不得不提一个著名的扫烟囱的故事:索菲亚为了有个安静的办公环境,总是起得很早,为了不打扰别人,她有时会亲自给壁炉生火。一天早上,她刚生起小火,就听见烟囱里面传来一阵刺耳的尖叫,紧接着又传来一阵咒骂声。她马上就明白了,立刻将火扑灭,然后满怀歉疚地和这个差点被她活活烤熟的扫烟囱小工道歉。

也许,作为一个君主,就要像她这样,该温柔的时候温柔,在涉及到政治问题的时候,绝不手软。有人说,仆人和侍从偷情怎么就是政治问题了?

我对此的看法是,如果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请问,以后这女皇还怎么当?这不是助长自己身边的人偷情吗?而自己侍女与侍从偷情,在一个政治家眼里,就是对自己的背叛。

索菲亚天生就是一个急性子,虽然后天的教育让她学会了在说话前思考,但在和瑞典打架的时候,她就用言语攻击过古斯塔夫三世。法语的“流氓”和德语的“畜生”经常从她嘴里蹦出来。然而,她总是对自己说过的话和做过的事感到后悔,会时时留心并克制自己的言行,以至于谁都不相信她是个急性子。

▲ 叶卡捷琳娜二世扮演者:玛丽娜·亚历山德罗娃

索菲亚热爱艺术,热爱文化,更是热爱与有文化的人交往,她赞助和支持俄国艺术的发展,反对愚昧和落后,比西欧任何一位君主都更慷慨的资助哲学家和艺术家。伏尔泰形容她是欧洲上空最耀眼的明星。另外,女皇还在狄德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对他施以援手。哲学家窘迫到不得不变卖自己的大量藏书来获得生活费的时候,女皇资助了他几十万卢布买下了他所有的藏书,只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在狄德罗去世之前不要让他和他的书分开,因为“这是一件最痛苦不过的事”。

▲ 叶卡捷琳娜二世(索菲亚)

在政治中,索菲亚并没有一贯的原则与思想,她是一个女人,感性的女人,总是充满了灵感。她的灵感通常只在一瞬间,如流星一扫而过,成不了指路明灯。她的想法非常跳跃,常常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尤其是当她忙碌了一天之后,拿起笔给密友写信时,整个人完全放松下来,根本没有注意自己在信上说了些什么。

当大革命在法国酝酿的时候,整个俄国人都为此虎躯一震,因为当中的绝大多数贵族和青年军官都曾学习并向往西方的自由与开明,他们热衷于启蒙,将法国的启蒙思想一并带入到俄国,但此时此刻,弥漫在法国上空的,是一股血腥的味道。就像是一个人的信仰突然崩塌了一样,曾经自己无比热爱与相信的东西,竟然是这样的丑陋。

▲ 骑马的叶卡捷琳娜二世(索菲亚)

原先,索菲亚非常喜欢伏尔泰,可当她听闻了路易十六的死讯时,诅咒了所有法国人,连伏尔泰都不例外。女皇话里话外都在号召大家复仇,甚至要不择手段地镇压一切反动力量。

索菲亚最鄙视法国国王路易十五,但据说她在暮年常用自己的话重复着路易十五那个著名的说法:“在我死后,哪怕寸草不生。”(原句是“在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

当然,作为一名政治家,她是绝对合格的,在与土耳其干架的时候,1790年6月,拿骚锡根公爵败北,索菲亚立即写信给他:“望您对我足够了解,流言蜚语不会影响我的判断。我深知您一片赤子之心,我会公正以待。我发自内心地理解您的苦楚,听说您因此卧病,我感到非常遗憾……”

她非常聪明,非常会管理底下的人才,尽管她情人很多,由于篇幅有限,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但她将情人都当成了政治家,说句难听的,她将男人玩弄于股掌之间,但这种玩弄并非出于私心,或说不全是,而是出于政治的需要。尽管她是一个德意志人,但自从她踏上俄国的土地上之后,就已然将自己变成了一个俄国人。

有一次,她问一个伯爵,伯爵说:“天底下最难的就是治人。”

“其实,你只需要遵守三个原则:第一就是要让人们以为自己在做着你想让他们做的事。”

“这一条就已经足够了。”伯爵巧妙地打断了她的话。

后来,索菲亚提到了自己的一条管理经验,她说:“我的准则就是大声夸奖,小声斥责。”

索菲亚统治俄国,虽然人们认为她是开明专制,但整个庞大的国家需要运转,离不开“绝对服从”。在她统治期间,曾出现过逃兵谎称自己是彼得三世,要造反,虽然持续了一年多就被镇压了下去,而且未占领过战略意义重要的大城市,但还是使女皇感受到了巨大的震撼。她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在外交上,她征服克里米亚、发动第二次土耳其战争、第二次和第三次瓜分波兰、策划反对法国革命的运动等,取得了一系列出色的成果。

总的来说,在外交政治领域,索菲亚取得了不少成就,虽然她一直沉迷于自己的幻想,将自己的成绩放大了两三倍,这不算过分,物质成就的不足,她在强大的精神力量中找到了补偿。

从1792年开始,女皇的身体就有些不适,繁忙的工作几乎耗尽了这个女人的所有精力。1796年9月,女皇卧床不起,两个月后,11月6日凌晨,叶卡捷琳娜二世病逝。长子保罗继位,史称保罗一世。

附1-俄国沙皇(统治者)一览表:

附2-叶卡捷琳娜二世扮演者:玛丽娜·亚历山德罗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