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为何唐朝成为山水田园诗发展巅峰?
文:点点历史
山水田园诗是中华古典诗歌的一种基础题材,虽然它在盛行《诗经》的时代就已经被孕育而出,但在日后的悠长岁月中,田园诗的产出一直处在十分安静的境地,一直等到东晋末年陶渊明的出现,才使得山水田园诗有较大的改变。陶渊明长期归隐田园生活,有着十分丰富的生活经验,编纂出大量山水田园诗,成为我国文学史上首位山水田园诗人。
但是,山水田园诗在诗坛的真正崛起是在唐朝时期,而且长盛不衰、蔚为大观。唐朝的山水田园诗不仅从数量上远超前朝,而且其创作诗人也非常多。从盛唐开始,几乎所有著名的诗人都写过山水田园诗,许多诗人在风格内涵、创作手法上进行了改进,诸如王维、储光羲、韦应物等名家。
一、 唐朝思想文化空前繁荣,儒、道、佛三家思想兼容并蓄,与山水田园诗的创作思想相契合,隐逸之风盛行,为唐朝山水田园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朝在思想文化方面是一个空前开放的朝代,对儒、道、佛三家思想兼容并蓄。在立国之本的角度上讲,基本是儒学,但在思想方面,是儒、道、释三家共存的。三家文化相互交集融合,使得唐代隐逸之风的流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在我国封建王朝中一直处于统治地位,唐朝也不例外。儒家在政治上提倡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重视社会功利。表面上看来,儒家与佛、道两教的出世思想相左,但事实上,他们三家也是融会贯通的。
孔子曾经说过:“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孟子也曾提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由此可见,这种思想对后世的文人墨客产生了十分普遍的影响,并且儒家的“独善”和“兼济”思想成为唐代甚至是后世墨客们隐居山林、远离仕途的根据。
由于唐代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唐人选取的隐逸方式多种多样,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与山水田园的亲近。淳朴的山野不仅安抚了他们的心灵,也加深了他们对山林与田园生活的热爱和眷恋,形诸于笔端,从而导致田园诗歌的蔚然兴盛。
(二)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它对我国文人志士的人生信仰以及追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道家崇尚自然,蔑视功名富贵,追求一种不受外物羁绊的精神自由,“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可见道家思想是中国文人们向往隐逸的重要思想根源。
其中最特别的代表人物就是陶渊明。陶渊明的辞官归隐诚然有社会原因,但更主要的还是源于道家的崇尚自然、爱好自由的精神。
陶渊明在自己的作品中就表明了自己归隐的原因:“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不仅创作了大批的意蕴深邃、清新和谐的山水田园诗,还为后朝的文人志士打下了山水田园的理想模式。
从此,山水田园诗和隐逸生活难解难分。唐朝时,李唐王室还将老子尊为祖先,将庄子、文子等尊为真人。并且他们的作品都被加入了考试项目,唐玄宗曾还亲自批注《道德经》。
这些都能证明道家思想在唐朝时期的地位之高。统治阶级的重视与提倡,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相对于前朝,道家思想对唐朝文人志士的信仰与追求产生了更加宽泛而又浓厚的影响,使他们回归自然,由内而外地产生了一份对于自然的亲和力。
(三)佛教思想
佛教最早进入我国是东汉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广泛传播。唐朝时,佛教因为统治阶级的追捧而得到发展,也正因如此,它深深的契入了中华文化之中,对于文人们的人生志向、生活趣味等产生了较为深入的影响。
佛教宣扬“净心”,即远离世俗和七情六欲来获得心灵上的洗涤与自由。这种思想引导着文人们摆脱纷争、淡薄功利,执著隐逸。寺庙僧舍讲究清幽,大都是建在依山傍水的地方。因为释迦摩尼就是在山林中成佛的,所以就出现了“天下名山僧占多”的局面。
再加上统治者的鼓励与重视,唐代不仅有许多山林间的环境清幽的寺庙,而且寺庙里还有不少的藏书。从而吸引了众多学士,形成了读书山林的风气,从而使唐代文人与自然山林的关系更加密切。
二、经济的繁荣,促进园林建筑物的兴起,不论是官员还是未入仕的文人,都有自己的田庄,促进了山水田园诗的创作和传播
我国的园林建筑,从先秦时开始,两汉南北朝时逐步发展,唐代时已经到达了绚丽的程度。唐朝时我国封建社会中的鼎盛朝代,所修造的园林不计其数,其郁勃的经济和发达的文化为园林别业的修建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在经济上,唐朝的繁荣与官员所享受的优越俸禄成正比,为园林别业的广为修建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园林别野的修建也和文人阶级盛行的隐逸之风有着直接联系。贞观年间,唐朝的经济走向繁荣,从杜甫的《忆昔》中“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就可得知。
也正因如此,唐朝统治者在经济上给予官员的优厚待遇足以使他们普遍的购置园林。又因为唐朝经济之繁盛,一些还没有入仕的“寒士”也有自己的田庄,比如孟浩然、祖咏等。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唐代园林在士人阶层之普遍。
这些园林虽然所处位置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性,即建造在景色绝佳之地。唐代园林的修建不仅为唐朝文人提供了归隐的住所,还促进了山水田园诗的传播。
三、唐朝的政治状况与文人创作山水田园诗的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最初以隐居作为入仕的捷径,所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带有富贵气息,到后来被贬他乡,在乱世中所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带有悲哀情绪,山水田园诗在唐朝创下巅峰
在唐朝将近三百年的历程中,各个阶段的政治环境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文人的政治境遇和心态也相应有不同的特点和变化,并在不同程度上对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产生了影响。
唐朝刚建立时,国家欣欣向荣,政治明朗,经济发达,文人们身处太平盛世,他们的生存环境与前朝相比有较大好转,从而极大的鼓舞了文人们的入仕热情。虽说当时隐逸之风盛行,但与前朝相较也有较大区别。前朝的文人大都因政治黑暗、环境险恶以及仕途失意而隐居,这是消极意义上的隐居。
而初盛唐时,统治者沉迷于招贤纳士,对隐士极为热衷,不少隐士因此而一步登天。统治者给当时的文人们带去了极大的幻想和诱惑,所以当时文人们的隐居并不是消极意义上的避世。他们以退为进,将隐居作为入仕的捷径,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初盛唐的文人们虽然普遍地具有积极的进取精神和高涨的从政热情,但他们同时又保持着独立的人格和超脱的个性。而经济发达、国力强盛的大唐气象又赋予他们一种具有时代特色的浪漫情调和追求闲逸的精神需求。
因此在从政之余,他们或许会选择隐居在自家别院,又或许会在同僚的园林中游玩,吟赏美景。在他们看来,山水田园使他们洗涤了身上的浮华世俗之气,变得更加优雅高尚。他们这种逃避政治是非、圆通混世的人生态度在当时也是一种最合乎他们理想的朝隐方式。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初盛唐文人的这种心态与生活方式,催生了许多带有富贵气息的山水田园诗的产生,又从侧面推动了山水田园诗的兴盛。
中唐之后,唐朝开始日渐衰败腐朽,文人们的生存环境再一次发生了改变。中唐前期,在国家政治的种种弊端面前,一群拥有社会责任感的士人们力图通过种种方式来改变现状,实现国家的“中兴”。他们有的用诗文来针砭当时蔽端,反映民生疾苦,以期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
但是保守势力过于强大,他们不断地打击阻挠,这些士人们终于被贬黜到他乡。长期被贬的悲惨经历、被贬地的荒凉偏僻、生活的艰辛困苦,都给他们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并且极大的挫伤了他们的从政热情。
中唐后期,政治开始混乱,各种内忧外患不断暴露。许多士大夫远离政治、躲避政治,沉迷于园林的玩乐、茶叶的品茗、奇石的研究。他们一边享受着朝廷的俸禄,一边躲避着官场的是非。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仍然坚守着对园林的热爱,这是他们远离政治之后的精神归宿,也对山水田园诗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晚唐时期,随着社会政治的进一步恶化,众多士大夫的政治命运和生存处境也愈来愈险峻,文人们的政治心态也一步步走向低靡,从而导致大批晚唐文人向山林和田园的群体性回归。这种回归,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田园诗的发展,但这时期的山水田园诗中,更多的带有一种乱世与末世的悲哀。
由上观之,在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的唐朝,山水田园诗在各种有利因素的催化萌发下,绽放出了前所未有的生命活力,在诗歌史上创下了第一个高峰,并作为古典诗歌的重要题材被保留下来,对往后的历朝历代产生了深远影响。
参考历史文献:
《论语》
《孟子》
《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