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读书:老篾匠曹昌年
老篾匠曹昌年
图片来自网络
篾匠的山阳民间的一项老手艺,随着时间流逝,篾匠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今天为大家推荐曹昌林老师的一篇文章:篾匠曹昌年。
篾匠,制作竹器的人。曹昌年,便是山阳县板岩镇曹家寺村有名的老篾匠。
曹昌年,现年76岁。因父母早逝,没上过几天学。聪明好学的他自小跟着哥哥学木工活,还专门拜在本家亲戚杨师傅门下学过木盆〈当地人美其名阅“广盆”〉的制作技艺。
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了外地一位篾匠在村里为乡邻做篾活,无意间激发了他的兴趣和灵感,便又学起了篾匠活。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后,他自己也尝试着做起了篾匠活。
做中学,学中做,本就心灵手巧,再辅以好学与勤奋,数十年来,曹昌年凭借着自己一手漂亮篾工绝活享誉乡里,成为山阳县西有名的篾匠。
曹昌年说:“篾匠的第一功夫是备篾。
”在备篾前首先要选好料。先看颜色,色泽深的竹子是“老竹”,至少也要“隔年竹”,老竹子皮实。
其次是看“竹节”,竹龄长,竹节长且“节巴”扁平的竹子是好料。接着便是备篾,备篾既是处理原始材料的过程,也是算帐的过程,若帐盘不清,要么少算,料不够用;要么多算,造成浪费。
还需要用来顺手的工具。篾刀很特别,刀脊较厚,平头型,使用率也很高。篾匠工具还有锯和剖刀、窄剪、方剪、园剪等。先用锯将竹子锯成各种需要的竹筒,将竹节削平后便开始剖竹。
一筒青竹,数次对剖,便成了竹片,再将竹皮、竹心剖开,分成青竹片、黄竹片和部分废料。
然后根据需要,将竹皮部分剖成青篾片或者篾丝,要求粗细均匀,青白分明。竹心部分的用处相对少一些。
竹的青篾丝柔韧且极富弹性,适合编织细密精致的篾器。黄篾〈竹心〉的柔韧性差,多用来编制大型的竹制品。
下来就是编篾了,一般都是从底部开始,稳住底盘后,再一圈一圈往上编,不断敲紧每一圈,绞口、挽系。竹制品的用途不同,编法自然不同。除师父教给最基本的方法外,主要靠自己的悟性。
篾匠曹昌年说:“如何让长长的竹条在手中翻飞,听从人们的摆布,关键还是靠篾匠巧用心思,其实篾活也需要有一点儿想象力,根据形状的要求增减篾料外,主要靠篾匠的双手,拿捏得恰到好处,可以说篾活儿也是捏活儿。”
从当地生活习惯和生产需求出发,他所编出的篾制品有竹笼子、竹篮子(大小不同)、竹筛子、竹背篓、竹蒸笼、竹簸箕、竹箩筐等日用家具。
篾匠的技艺靠的是心灵手巧,然而手指被竹子刮伤、刺伤也是常有的事。尽管人们称其为精细活,“伤痕累累”的现象也伴其一生。
(供稿:曹昌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