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不容易爬进了舒适圈,你却让我跳出来?

01

年末了,不自主进入了回顾、总结、展望阶段。

晚上跟朋友们一起吃饭,想起网上看到的一句话:“如果你不觉得过去这一年的自己是个傻逼,说明你没有什么长进。”

于是我将这个问题抛了出来,并问他们:你们觉得自己过去这一年有长进吗?

朋友们的回馈让我又激动,又心酸,几乎异口同声:有长进,有长进,有长进。

有人说自己酒量长了,有人说工资长了,有人说体重长了,有人说自己肚腩长了。

我猜测主要是太怕长进对面的词了:傻逼。

我在写作群里发消息问朋友们同样的问题,奇怪的现象发生了,大家的回答又近乎一致相同:没有长进,没有长进,没有长进。

有人说看自己过去这一年写的东西很傻逼,有人说看自己半年前写的东西很傻逼,而我跟他们不同,我经常回过头去看自己写的东西,觉得自己是个傻逼。

倒不是因为我坐上了火箭,成长速度直冲云霄,而是成长空间太大了。

不同的环境,催生不同的答案,按照《乌合之众》的思想理论,只要人群中有个自信、响亮的声音,其他人就会跟着这个声音走。

答案到底如何?每个人的心里应该都很明朗。

我有时候回头看自己做的一些事情,会觉得当年的自己如此陌生,为什么会做出那样的选择?

02

以前不太喜欢“陌生”这个词,但今年开始,对这个词颇为热爱。

比如今年读了不同类型的书,接触了不同的业务领域,交了新的朋友……接触陌生便也接触到了新鲜的东西,摄取到新能量的我,变成了从前自己的陌生人。

我喜欢这种陌生感,陌生可以让人心安,就好像自己是一粒种子,顶着春天的一缕阳光,慢慢冒头,探出泥土表层的那种舒爽。

人都会有一个舒适圈,这个圈里的东西就是自己所熟悉的,舒适圈再往外扩展一些便是学习圈,再扩展一些就来到了恐慌圈。

我们有时候觉得焦虑,其实就是跳出了舒适圈,跳进了恐慌圈。

舒适圈的东西是我们所熟悉熟练的东西,学习圈的东西是我们可以习得的技能或者短时间可以通过努力突破的东西,恐慌圈可能是我们学不会的技能或者短时间内无法到达的地方。

比如我们看到“毕业5年,年薪百万,我是如何做到的?” “同龄人已经月薪5万了,你还挣扎在温饱线” “我如何靠写作月入3万的?”类似的文章就会觉得焦虑,因为觉知到差距,却又感到短时间内无法突破内心又生气又着急,但你不知道那个月入3万的人已经写了10年了,月薪5万的人每天都在精进成长,年薪百万的人找到了有风的地方。

主流社会文化节奏较快、较浮躁、较速成的今天,人很容易产生不突破自我就会被对方甩下的危机感,但这样的危机感正在被商业利用,最讨厌这样的课程名称“21天让你掌握英语口语,28天让你轻松学会写作……” 28天只能来一次大姨妈,想掌握口语和写作,No bloody way。

我们要的不是走出舒适圈,我们终生所求不就是摘到胜利的果实、喝到祝捷的美酒、过上自由的生活吗?吃苦的目标不是为了吃更多的苦,受累的目标也不是为了受更多的累。

我们要做的是去扩展自己的舒适圈,当我们通过学习实践、反思改进、提升进化,一点一点在自己的舒适圈上开疆扩土,慢慢的我们的舒适圈越来越大,越来越稳,越来越宽,我们的内核也将趋于自恰,能承载更多,能付出更多,能包容更多,也能得到更多。

03

舒适圈的扩展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它是一个持久而漫长的过程。

有个健身的朋友,他说自己每天都要跑5公里,为了督促自己砥砺奋进,特意建了一个健身打卡群,如果哪天没有达成5公里,便在群里发1000元的红包。但好几次为了避免发红包,他坐飞机的时候都在用手机左右摆臂,因为可以增加跑步里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