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离扑朔,肝癌原因何其多?
肝胆相照专家团
汪明明
汪明明,男,山东大学附属济南传染病医院主任医师,山东大学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攻关协作组全国委员,山东省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2000年开始担任主任医师职务,长期从事临床一线工作,理论扎实,经验丰厚。擅长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腹水、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传染病和并发症的诊断治疗及其危重型疾病的抢救。
本文系汪明明医生原创投稿,肝胆相照平台编辑,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标明出处。
01.
基因多态性
包括肝癌在内的很多肿瘤存在遗传倾向,此与人体基因有关。人体基因存在多态性,等位基因中以野生型功能状态最佳,某些抑癌基因一旦出现突变则会导致功能改变,产生对肿瘤的易感性。例如,最常见的p53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广谱抑癌基因)突变会增加肝癌的风险。该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实质是一种转录因子,控制着细胞的有丝分裂。如果细胞有受损,则使细胞停留在G1和G2期进行修复,如果得不到修复,则干脆诱导细胞凋亡,以免恶变。p53基因掌控着人体细胞的“优生优育”。p53基因突变常见位点是rs1042522,其野生型为GG,如果突变后变成杂合突变型CG和纯合突变型CC,则部分失去或完全失去抑癌功能,容易发生包括肝癌在内的各种肿瘤。EPHX1基因(环氧化物水解酶基因)编码的环氧化物水解酶对乙醇、苯并芘、二甲基亚硝胺、甲醛等物质具有分解代谢作用。若该基因突变,所表达的酶活性下降,则上述有毒物质得不到有效分解,会对正常肝细胞产生刺激作用,导致肝癌发生。
每个人的基因类型与生俱来。通过基因检测我们可以了解自己的基因型,若存在某一基因缺陷,则在日常生活中应规避相关风险。
02.
病毒感染
嗜肝病毒慢性感染是导致肝癌的最重要因素。流行病学提示,肝癌患者中约70%以上存在乙肝病毒感染,10%-20%存在丙肝病毒感染,其中相当一部分患者同时存在这两种病毒的感染。
因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反复炎症,可诱导肝细胞的异型增生,逐渐向癌细胞转变;肝硬化的形成,导致肝脏解毒能力大幅下降,各种外源性和内源性毒素的刺激,会加速肝细胞的恶变;病毒的DNA或RNA的序列片段可整合到肝细胞DNA中去,诱发细胞的基因突变,导致肝癌;乙肝病毒X基因所编码的HBx蛋白可与p53蛋白结合,使后者失去对细胞分裂的调控和抑癌作用。
所以,对于慢性乙肝和慢性丙肝来说,积极抗病毒治疗是极为重要的。随着丙肝直接抗病毒药(DDAs)的研发成功,治愈丙肝已成为可能,患者不可错失良机。乙肝也是可控的,核苷类和干扰素都是有效的抗病毒药。
03.
酒精
最新研究表明,全世界 5.5% 的癌症发生和 5.8% 的癌症死亡是酒精引起的。2017 年来自美国临床肿瘤协会最新数据显示:41% 口腔癌、23% 喉癌、22% 肝癌和 21% 食管癌均与饮酒相关。酒精的化学名为乙醇,是一种强氧化剂。乙醇在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脱氢变成乙醛,乙醛在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下,再脱氢转变为无毒性的乙酸。乙醛的毒性比乙醇大得多。
酒精在肝脏代谢,若长期大量饮酒必然增加肝脏负担,并对肝细胞产生毒性刺激,诱使肝细胞恶变,若同时存在乙肝病毒或丙肝病毒感染、或存在乙醛脱氢酶基因缺陷,发生肝癌的风险将大幅增加。
酒精是慢性乙肝和慢性丙肝患者肝癌的催化剂,所以慢性乙肝和慢性丙肝患者必须绝对忌酒。健康者饮酒也应适量。
04.
食物中的毒素
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代谢器官,担负着人体的生物转化、解毒功能。已知与食物有关的致癌毒物有:腌制食物和剩饭剩菜中的亚硝胺、霉变粮食中的黄曲霉菌、熏制食物中的苯并芘、油炸食物中的多环芳烃等。农药的违规滥用致使我国食品安全面临巨大挑战,果蔬中普遍存在的残余农药令人触目惊心。这些毒素伴随食物进入人体后首先要经过肝脏,并经肝脏代谢解毒,肝脏便成了第一受害者。
拒绝上述含毒食物是预防肝癌的重要手段,油炸食品时,食油不可反复利用。果蔬一定用清水多浸泡、洗净食用,能削皮的尽量削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