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镇的集市
新闻资讯·街坊爆料·新鲜趣事·吃喝玩乐·品牌推广
赤水镇是关中东府的第一镇。第一在她的集市,第一在她的繁华。不过,她最辉煌的时期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关中东府赤水镇的传统集市,不仅是商品的交易大会,而且是人际交流的大会。
赤水的集市
赤水镇是关中东府的第一镇。第一在她的集市,第一在她的繁华。不过,她最辉煌的时期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
集市的繁华在于她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
赤水,南靠高塘塬和秦岭,有竹、木、薪、果的天然资源可采;东接华州,有粮仓、菜圃、果园可获;西连渭南,是粮棉产区,商贸重地;北通渭北平原,土地肥沃,是广袤的小麦产地和煤炭基地。西潼公路穿赤水镇而过,陇海铁路贴赤水镇而越,车马人流,西去东往的物资,亦需在此歇脚,赤水是东府贯通东西的必经之路。东府是渭河的下游,渭河在此势大河宽,在东府没有渭河大桥前,赤水的渭河渡口是东府连接渭河南北的重要通道。南边的木材、建材、木器、竹器、蔬菜、水果、百货等,北面的小麦、杂粮、棉花、食油、煤炭等在这里通过汽车、拖拉机、马车、人力车、自行车、挑夫乘木船到达彼岸,渡船使南北相连,渡口是南北人流物流的人工通道。当年,赤水著名的渡口有青龙(淹头村)、詹家、小涨渡口等。
赤水镇是东府东西南北人流物流的一个中心。
浩大的人流物流孕育了赤水的集市。
赤水集市在习惯上是逢农历“三、七、十”开市,即农历每月初三、初七、初十、十三、十七、二十、二十三、二十七、三十日逢集,当地人称之为“会”,把逢集叫着“有会”。赤水的“会”也不知兴于何年何月,但时间上基本没有改变(华县境内几个街镇的集市日是错开的),即使在“文革”中也是如此。只是有段时间把逢“十”的“会”取缔了。
每逢“有会”,随着日出,街上就陆续增加了“上会”的人。至日中,人数达到高峰,主要路段的过客摩肩接踵,人挨人,人挤人,推着自行车是很难通行的。午饭后,太阳偏西的时候,就慢慢地“散会”了,直至疲倦的集市慢慢地拉下“休会”的夜幕。
赤水的集市,是从赤水河开始的。
赤水河的河堤上一般是粮食集市的开端,由此向东在约200米的路两旁摆放着少有一二斗,多有三五担的粮食摊点,小麦、玉米、黄豆、黑豆、豌豆、豇豆、扁豆、小米、大米、食油、麸皮、豆渣……包括渭河两岸的粮食作物在这里都有交易。
过了粮食市场,向东进入竹木器市场。竹制品有各种生产用品和生活用品,竹笼、竹筐是最普遍、最交易量大的竹器,此外,还有竹耙、竹筢、竹箅、竹床、竹席、竹帘、竹盆架、竹童车、竹扫帚……木材有板、檩、柱、椽、棍等,其中椽有七尺、八尺、一丈、丈二等不同长度的。还有南山的木柴和木炭。木器有柜、箱、桌、凳、椅、门、窗……此外,还有芦席、草帽、草圈、芦囤、竹竿等。当年的竹器社就在西十字口一带,还有许多个体竹匠聚居于此,这是竹木器市场的重要支撑。
竹木器市场相连的是繁华的百货市场。衣帽鞋袜,针头线脑,油盐酱醋茶,锅碗瓢勺,书纸笔墨,香粉咸菜,应有尽有。还有当地的各种小吃,烧饼、烧鸡、油糕、麻糖、甑糕、醪糟、水盆羊肉、扯面等比较有名。这里百货商店和国营饭店集中,个体商摊聚集,吃、穿、用品齐备,是游客必到,也是游客最拥挤的地方,其中心就在东十字口一带。
百货市场东部是蔬菜瓜果市场。赤水镇周围水利条件好,土地平整肥沃,四季蔬菜不断。市场上批量大的有芹菜、洋葱、黄瓜、西红柿、茄子、西葫芦、土豆、豆角、莲花白、白菜、萝卜、红薯、大葱、山药、莲菜、蒜苗等。瓜果中有西瓜、甜瓜(脆瓜)、杏子、苹果、梨、枣、柿子、李子、栗子等,其中以杏林的杏、矦坊的枣、北沙的瓜、南塬的柿子、南山的拐枣和栗子最为有名。
东门外,和蔬菜瓜果市场相接的是牲畜市场,其往往能沿伸至“麻糖市”一带。牛马驴骡犬,猪羊鸡鸭蛋,兽医、经济人在市场上随处可见。其中的鸽子市颇有看点,众多卖家,一部份就靠的是放鸽子、“挂鸽子”、卖鸽子而“会、会”赚钱。
出了“麻糖市”,也就脱开了喧嚣的赤水集市。
不远处,清静的遇仙河、石垒的遇仙桥将扫除游客一身的疲倦,带给以幸福的回味和再次“赶会”的冲动。
关中东府赤水镇的传统集市,不仅是商品的交易大会,而且是人际交流的大会。
粮食市场上卖粮食的常把自己的粮食口袋打开,小麦的粒饱色白,小米的珠圆金黄,就是麸皮也有粗细黑白之分。每样粮食、每袋东西亮了出来,就是卖主的语言,买主瞧一眼就是买卖双方的交流。而真正大宗的买卖也的确不是靠语言撮合的,是靠双方用手在袖子里“摸”成的。交易是钱和商品的交换,也是人与人的交流。
集市上最能表现自己,最能吸引顾客的,当属饮食行业。一锅羊汤,锅下架着火,四周冒着烟,盖着辣子油的羊汤在锅内翻滚,一根竹棍架在锅上,棍上蓬着渔网似的乳白色羊肚油,肚油随汤翻滚,汤上还飘着一根完整的去皮大葱。青的烟、红油的汤、白的肚油、绿白分明的大葱,还有那旁边大盘内煮熟的大块羊肉、羊杂碎,还用着吆喝么?
当然,小型的吃摊还是边喊边卖的:“凉粉——”“饸饹——”“烧鸡——”“糊辣汤——”“油茶——”……形成了一道道吸引人的景观。卖西瓜的手握弓形刀,大喊:“红沙瓤,赛冰糖。门扇大的剨剨子!”卖桃子的叫喊:“赛蜜的水桃哟,快来买!”卖东西,不仅是货物质量和价格的比较,而且是促销手段的比较,集市上出众的叫卖家随处可见。
“牛皮菜、牛皮菜,四川引进了牛皮菜。
乡里出来城里卖,不为赚钱专为快(卖)!”
——一位卖菜的吆喝声
“问信也,问前途,
问这久病不回,
问这家中不安宁,
老来问落脚,
少来问过活,
谁算?谁算?
两毛钱一卦。”
——一位卖卦先生的吆喝声
铁锤“叮当”,那是铁匠的吆喝声;风箱“噗嗒”,那是卖醪糟的吆喝声;拨浪鼓“咚咚”,那是卖丝线的吆喝声;耍把戏,翻斤斗那是卖狗皮膏药的吆喝声。
赤水的集市,时常有戏曲相伴。关中的秦腔、眉户、线腔、木偶……还有山西的蒲剧、晋剧等。看一出大戏,前后需要两三个小时,在露天的剧场里,或顶着太阳,或冒着寒风,看戏人或自带凳子坐着,或没有凳子而站着,也许是一出新戏,也许是耳熟能详的老戏,这都无关紧要,要紧的是享受那悠扬的旋律和那热闹的场面。在剧场周围有各种卖小吃和零食的小摊,边看戏边喝着醪糟鸡蛋,边看戏边喝着油茶、糊辣汤,嚼着香酥脆的麻花,或者,看完戏再去小饭馆饱餐一顿,那才叫过瘾,那才叫享福。庄稼人遇到有戏的“会”,用自行车或架子车把父母亲或祖父母等拉上,上个会,看个戏,吃个饭,就是尽了孝。
赶集的人,有卖东西的,有买东西的,有买卖东西的,也有既不卖东西也不买东西的,人们称作为“逛会”。赤水集市曾经发生过一起把“逛会”的人打死的事件。
那大约是在“文革”中的1967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的“会”上,一个叫“转向”的男青年挟持了一名外地女青年来赤水“逛会”,在游人稠密的地方,女青年突然大哭大叫,吸引得人们把他们团团围住,女青年的诉说,激起了人们的义愤,在那“砸烂公检法”的日子里,转向受到了“群众专政”。女青年得救了,而转向则经受几个小时的游人暴力后,死在了“赤水人民公社”的大门前。以至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留下了“赤水人厉害”的名声。
上会也是加强人际关系的好机会。亲戚相聚,拉拉家常,吃点小吃,会留下美好的记忆。家中有人上会,是一家人的挂牵,都期盼着上会的人会给全家带回幸福分享。此外,上会还是一些农村青年相亲的好机会呢。
赤水的集市,历史悠久。赤水的集市,繁华浩大。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随着赤水外部环境的改变,特别是关中大交通条件的改善,赤水失去了昔日的光环。新的环境,将重新塑造新的赤水,一个新的赤水集市,又在新的起点上向着新的目标冲刺。
文章来源/新浪博客
原文作者/杜望成
整理编辑/郝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