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在华县收麦!

麦忙

作者丨王荣

我的家乡北依渭水,南临秦岭。每逢阳历五月底六月初,麦子成熟了,黄灿灿的一片,一阵清风吹过,麦子迎风摇曳,翻滚出一片片麦浪,似起伏的海洋;似华美的锦缎。丰收在望,父辈的脸上洋溢出喜悦的神情。

麦忙前的几个集会,热闹紧张,繁忙有序,镰刀、磨石、麻绳、木耙、铁叉、扫帚、簸箕、挫斗、麦圈……这些收割、碾打、晾晒、储藏一应农具需要提前收拾妥当。想到的想不到的,能干的女人们早就开始了张罗,生怕遗漏任何一个微小的细节,稍有失误,用的时候是要发忙奔的,家家都要用,借谁家的都不合适。

仔细的人家列好了清单,一回都盼曳妥帖了,不冤枉跑路。心粗的男主家,买这忘那,总也不整索,回家免不了被女人一阵数落“三七赤水,五九高塘,一六瓜坡,上会图务人哩吗?啥都弄不了,操的啥心吗?”男人理屈,也不争辩,憨憨的笑着,拿着新买的扫帚坐到一旁扎蔤子去了。女人懒得再理,凉皮罗罗,油刷刷,捣蒜窝窝,麦忙大热天,人下苦哩,收拾好这些东西,天阴下雨是要给当家的吃好哩。小孩子爱热闹,赶集就是想打牙祭,一会儿买这,一会儿买哪,惹得大人急恼,半扬的手掌重重的打在屁股上,头也不回走了,看大人动真生气了,小孩子不敢再胡然,抹着眼泪,呼哧呼哧紧跟在大人身后,唯恐丢了自己。

清楚的记得,姐姐小时候十分能干,带着我翻塬过岭去瓜坡街道上会,两块钱买回来满满一笼东西,洗衣粉、香皂、碱面,剩下的余钱还给我买了爱吃的麻花,那份香甜至今仍回味在舌尖;清楚的记得,架不住软磨硬泡,父亲用一块六毛买扫帚的钱给我买了本喜欢的作文书,回家被母亲一顿狠打,作文书也不敢拿出来看,藏的没了影踪。

坡坡塬上旱,麦子熟的早些,等收割结束,河里水浇地的麦子才刚成熟。麦忙从开始准备到完全结束将近一个月时间,高强度的工作,身体不好的是吃不消的。瞧好要收割的庄稼地,囫囵睡个把小时,拿上馍和水,不等天明一大片麦子就被收割放倒的平平展展,整齐的码放在平整的土地上。孩子们跟在大人身后,收拾着地上撒落的麦穗麦秆,待拾得多时,扎成一束,麦穗簇拥着,火炬一样的形状,我们叫它“圆尖。”

小点的孩子是不屑干活的,任凭大人喊破喉咙,说尽了百般好话。端鸟窝、偷野鸡蛋、捉蝗虫、逮蚂蚱,哪蚂蚱极为机警,两条锯齿一样有力的大腿用力一蹬便飞出好远,没点智慧是逮他不住的,聪明的孩子要了大人的草帽,猛地扣上去,手伸进去慢慢摸,蚂蚱便收入囊中,只是不敢用力太猛,褶坏了帽子是要挨揍的。鸟蛋可以炒来吃,也不需多放油,锅里吱啦吱啦搅两下就吞入口中,现在竟然有人吃油炸的蝗虫,据说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我们始终接受不了,这些东西就是我们小时候的玩意,怎么能乱吃呢?专家咋那么爱说屁话呢?大人早已将码好的麦穗麦秆用绳紧紧的捆扎起来,小山一样高的垛子,插上扁担,脊梁弯成“c”字形方能俯下身去,喝几声号子站起来,扁担吱吱咛咛,麦垛一闪一闪,不管远近,一步步挑到场面上。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劳作,压弯了父亲的脊梁,熬白了母亲的头发,呼唤着儿女长大,激励着我们前行。我们村坡地多,塬高坡陡沟深,条件是恶劣的,家里缺少劳力的,是要叫麦客的,议好价钱,管吃管住,干几天算几天,随着机械化进程的推广,这一行当也消失了近三十年了。

张家刚结婚的新女婿,李家才订婚的新姑爷,这时是表现的绝佳时机,梁檩好的干活老手,又舍得出力,岳丈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丈母娘笑得合不拢嘴“这好的女婿,女子的光景还愁过么?”荷包蛋,凉皮子,摊煎饼,蒸卷卷,变着花样吃,邻家人看见打趣道“丈母娘见女婿,扑拉的像母鸡,翅膀一闪,鸡蛋一碗!”丈母娘满脸堆笑,飞跑过去,举起粉拳,雨点般轻敲几下“老妖怪,再胡说,看我不撕烂你的嘴!”孱弱的,身体低廋的女婿硬着头皮苦撑,哭笑不得,一天几趟麦担子担下来,脸晒黑了,肩膀上磨褪皮了,腰酸背痛,小腿肚子不住的抽筋,躺到炕上,翻身的劲也没有了,偷偷告诉自己的父母“妈,爸,再不给云溪村帮忙去了,要人命哩!不要媳妇都行!”说说气话,第二天一大早又去了,为了心爱的姑娘,这点困难还是能克服的,再苦再难也要坚持。

场面上的麦垛整整齐齐堆放在一起,四四方方的,远远望去,一个个小城堡一般,积攒的差不多时,看天气好,铁叉翻起,均匀的摊在场面上,晒得透透了,喊宽娃来碾。宽娃以前是农机站的师傅,手艺极好,人又耐心,碾的到,后来自己买了拖拉机,农忙季节,除了搭理自己的麦子,也给乡亲们帮忙碾场,大家付给报酬。大热天,黑白不休息,人家小伙也不容易,不是乡里乡亲,谁乐意挣这份钱呢?

拖拉机带着碌碡,在场面上画圆式的旋转,女人们手持铁叉,跟在后面不停的翻,一般等三遍过后,宽娃的车就开到下一家去了,时间双方都是看好的,交粮过后算账,麦秆放在一边,所有庄稼收完,这些碾过过的麦秆都要通通再碾一遍,关中话“补干,”后来实践证明,补干没有多大收获,便不约而同的取消了这个程序。碾过麦秆是一年的燃料,麦糠被推成一堆。

等晚上风起,扬场的仪式便开始了,只见铁叉上下交替,簸箕左右翻飞,麦糠纷纷飞在一边,金灿灿的麦子洒落成一条棍形或半圆形,俗话说,会扬一条棍,不会罗圈阵,只要风向合适,能人是不费多大事的,不大功夫一大堆麦糠被扬的干干净净,麦是麦,糠是糠,不会的,一会朝东扔,一会朝南扬,一会说风向不对,一会说叉没拱好,折腾半天,一片狼藉。能人拾掇完自家的,赶上前来,一把夺掉手中的簸箕,嗔笑到“让你婆娘烙油馍去,这点怂活,把人能难场死吗!”认真的婆娘二话不说,连忙回家和面,烙油馍,炒鸡蛋,临了小子还拎来一扎香槟。

吃喝已毕,时间不早,收获的喜悦挂在脸庞,香槟的甘甜润滑在喉间,留下看麦子的大人,宾主各自散场。小孩子图睡在外面稀罕,央及和大人一起看麦,大人也乐意孩子们做伴,干了一天活,乏累的不行行,娃娃们耳朵比狗还灵醒呢,看麦合适不过。拿来竹席,铺上褥子被子,仰望着无边的天际,挥舞着蒲扇的奶奶,咂着旱烟袋的爷爷,呛人而馨香的烟味,诉说着千年的故事,把我们带到未知的世界,美好的梦境。

粮食碾打结束,除了张罗全家的饮食,女人最主要的营生是晾晒场面上的新麦,推开搅匀,扫帚扫去未清理干净的麦糠,麦糠是不能丢弃的,晒干之后,用小木敲敲打打,还是可以收获为数不多的麦粒。骄阳炙烤着大地,也无情的暴晒着母亲的肌肤,豆大的汗珠如雨而下,干裂的嘴唇露出丝丝血印。寒暑往替,岁月老去,父母们用滚烫的泪汗和弯曲的脊梁搭成一座让我们远离愁苦的桥梁。麦子需晒成干蹦蹦才好,抓几粒放到嘴里一咬,像棋子豆一样发出清脆的响声,这就行了,留下全家一年的口粮,剩余的粮食是要交给国家的,不但要多交,而且要交精品,中国的农民纯朴善良,憨厚可爱。

交粮,隆重而繁忙,紧张而辛苦。庄前屋后,约好拖拉机,几家联手帮忙,上上下下,一个人是不行的。一早赶到粮站的大门口,交粮的人已排成长龙。排队,验粮,过称,入仓。运气好的或有熟人关系,半晌就交了,也卖个好价钱,跟验粮的对不上眼,人不活泛,不是说粮食水分太多,就说麦子杂质太大,跑前跑后,挪来挪去,一下就把人整烦了,急恼的要紧,嘴里嘟嘟囔囔“明年不交了,干了一麦天,还不得消停,把人能瞀乱死!”转念一思量,土地是国家的,不交公粮终归是说不过去。踅摸出去,喝一碗止渴消暑的醪糟,火气顿时消了大半,又规规矩矩的排队去了。

机械给劳动力带来巨大解放,先是架子车代替了担麦担,效率大为提高,脱离机的普及让拖拉机成了闲置的摆设,碌碡也成了过时的古物,未几年,收割机的兴起,从地里直接就能收获颗粒饱满的粮食。收麦这一仪式不再神圣而隆重,对粮食的态度,农人自己的孩子也不再那么珍惜仔细,对我们这些70后生人来讲,父辈们是本永远读不完的大书,无言的艰辛,收获的不仅是粮食,是对文明的传承,是对未来的寄托。同父母一起走过的岁月,植根在心里,幻影在梦中。

图文来源丨作者供稿

原文作者丨大明 王荣

图片来源丨网络

整理编辑丨华州之家

(0)

相关推荐

  • 贺赵丁:老翁忆旧2——麦子

    2.小  麦 小麦对谷子玉米等而言,俗称细粮,在六七十年前的农村,属高级粮食,用它加工成面粉(俗称白面)后,可做成各种各样的熟食,多成为商品,非一般人能常享用. 小麦在赵县种植已久,何时引入赵县,我不 ...

  • 齐悦社群专栏||收麦子咯

    每到麦收时节,我总会情不自禁吟起白居易的诗句: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一夜之间已是金黄铺满地. 记得五月下旬回家,远处蔚蓝天空下涌动着金色的麦浪,屏息而立,一股热风迎面扑来 ...

  • 【随笔连载】70后农村青年与打麦场有关的青春故事(五)

     (五).有一种准备叫做磨刀不误砍柴工 因为夏收的农具平时很少用,用完就收拾了,束之高阁,夏收前,勤快爱好的农户就会早早的把这些农具提前找出来,修整一下,以防到时候影响使用.现在的很多小孩子都已经不认 ...

  • 狄树强丨龙嘴夺食六月天

    郑 重 提 示 企鹅号.百家号.美篇.博客.QQ空间.简书等网络媒体发过的文章,不要再投稿给新媒体<行参菩提>.如果愿意继续投稿新媒体<行参菩提>,请先删除,后投稿. 每年小满 ...

  • 抢场

    对于1980年之后出生的人来说,″抢场"是什么意思,怕是没有一点概念.即使1970年之后出生的人,对抢场的记忆也不甚深刻.抢场是集体经济时期经常碰到的事情.过去,农村以生产小队为经济单元时, ...

  • 【第四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新麦/李长新

    每年五月端午前后,芒种来临,山野里的"快黄快割"鸟就欢快叫了起来.房前屋后,朝阳地块的麦田就由绿变青黄.完全发黄,南风过后,金浪翻滚,散发阵阵新麦的清香. 再往南面西面的商洛山腰上 ...

  • 难忘儿时收麦忙||马金花

    难忘儿时收麦忙 繁花似锦 前几天闲下来的时候,偶尔在抖音上面看到一段视频,画面上是一位农民在路边用脱粒机打麦的场景,作者的文字批注是:"开车走在路上,看到这样的场景,情不自禁把车停在路边拍个 ...

  • 碾场

    白鹿原上--碾场 眼看着地里的麦子一天天变黄了,又到了夏季收割的季节,不由我想起60年前我在家乡白鹿原,参加农业社生产队碾场的事. 1955年农村实行合作化,农民的土地都入社,归农业社集体耕种.夏季收 ...

  • 云南楚雄的南华县竟然是明朝七下西洋的大航海家郑和的第二故里?

    郑和(1371年-1433年),一说本姓马,为明成祖朱棣赐姓郑,世称"三保太监"(又作"三宝太监" ),云南昆阳州(今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昆阳街道)人.明朝太监, ...

  • 上世纪二十年代,一个华县人写给儿子的信被刊载在《共进》期刊上!

    邮箱:3125136050@qq.com <共进>半月刊编辑杜松寿与他的评论文章 作者 杜明科   <共进>半月刊是由陕西旅京学生杨钟健.刘天章.魏野畴.李子洲.刘含初.杨明轩 ...

  • #渭南头条# “华县站”三个字背后的人物...

    最近一段时间,华州人时刻关注着华州火车站开通施工的消息.有网友留言尽快将"华县站"改为"华州站",也有人留言将"华县站"改为"渭南 ...

  • 华县解放初年城区素描——(一)政府大门外饭店云集

    邮箱:3125136050@qq.com 解放初年华县城忆(一) 作者 郝庆年 1949年5月华县解放,秋天我即考进华县第一完全小学(即现在的华县城关小学).两年从家背馍,每星期两次来回从县城东西门穿 ...

  • 谨以此文缅怀我的父亲——原华县七四一厂职工宋宽合

    邮箱:3125136050@qq.com 感恩生我养我的父亲 作者 宋爱军 人生最伟大的爱莫过于父母无私的爱,人生最亏欠的情莫过于父母养育之情.不知不觉,父亲离开我们已经整整8个年头了,每每想起父亲的 ...

  • 华县解放初年城区素描——(二)文化底蕴

    解放初年华县城忆(二) 作者 郝庆年 (接上)胡氏饭店西边是一条南北巷道通往县城南门,巷内住着二.三十户人家.巷道东面有一个基督教堂,是个有点西洋气息的去处,每星期天县境内许多教徒都赶来礼拜.我村有个 ...

  • 华县和平解放后政权的建立和行政区划

    邮箱:3125136050@qq.com 政权的建立和行政区划 作者 李应泌 在宣布华县解放的同一天,中共华县工委委员袁健同志陪同渭南地委派任华县县委书记刘耀明同志和老区来的刘成海.魏玉璋.朱怀玉.苗 ...

  • 华县解放初年县城周边风物

    解放初年华县城忆(三) 作者 郝庆年 咸林大门外有个任氏商店,生意火爆.老板任转运,五十左右,河南人,抗战时逃难来华县.初时全家就是一担行李,他人也消瘦.但他头脑灵活会经商,学生需要什么就买卖什么,辣 ...

  • 绘画作品:桥上桥与六十年前的华县县城一瞥

    邮箱:3125136050@qq.com 六十年前的华县县城一瞥 作者 华州农 这是六十年前,我在华县少华初中读书时,用炭素铅笔画的老华县城一角写生画.位置是在华县县政府南大门向东约三十米到三门巷的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