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中国东部构造背景

欧亚大陆在中生代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转变,表现为从古特提斯洋的封闭演化到太平洋的俯冲(Yin and Nie,1996,Donskaya et al.,2008)。在我国东部,中生代时期发生了多期次的构造-岩浆事件。特别是到了中生代晚期,广泛的伸展构造占据华东地区半壁江山。其中以大规模变质核杂岩、韧性滑脱和穹隆为特征的地质演化为特征,传统上我们喜欢称之为燕山期旋回。Wong,1929首次提出“燕山运动”,并初步划分为A、B两个阶段。A阶段的特征是华北燕山地区条石山组与王石组的角度不整合,以张家口组与下伏土城子组的角度不整合为标志的B幕(Wong,1929)。在中国东部,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之间的角不整合面广泛分布(Liu et al.,2005,Yang et al.,2007)。Wong(1929)区分了A集和B集之间的中间集,表现为强烈的岩浆作用。

成矿作用与中国东部中生代晚期独特的构造环境密切相关,以大规模的构造热事件为特征,与中亚长期的相互作用有关,古老大陆岩石圈广泛的复活和破坏,环太平洋和特提斯喜马拉雅地球动力学系统(Hua et al.,2005;Dong et al.,2007a,Dong et al.,2007b,Mao et al.,2013)。各种矿床可分为不同的成矿带或成矿省。这些矿床包括钨、锡、铋、钼、铀、锑、铜、铅、锌、金、汞、砷和铊矿床,形成于燕山期(Mao et al.,2013,Pirajno,2013,Goldfarb et al.,2014,Xu et al.,2017a)。

虽然众多学者对燕山运动过程的研究由来已久,但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花岗岩侵入体的拆离和时代的几何学和热演化。关于燕山期大规模成矿作用及伴生岩浆作用和地壳变形的动力机制,燕山期成矿系统与岩石圈深部过程的内在成因联系,仍然不够清楚。

根据作者本文的研究,华南块体(SCB)与华北块体(NCC)及其邻区一样,表现出普遍的岩石圈伸展特征。伴随着大规模的燕山运动,形成了多种与幔源岩浆作用有关的侵入体和矿床。为了更好地描述江南造山带金多金属矿床的成矿作用,作者提出了一个成矿模式。此外,还应用力化学机理研究了成矿作用与构造的实质关系。作者认为研究剪切带相关矿床成因约束规律是一个新的视角。另外,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国东部区域构造体制及其演化对成矿作用的影响。作者提出为了进一步研究这一问题,构造和成矿两个领域的研究人员都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中国东南部侏罗-白垩纪深成岩分布广泛,常沿脆性或局部韧性正断层与附近盆地接触形成隆起带(Ji et al.,2018a)。结合大云山-幕阜山岩基的构造年代学和地质年代学,有助于我们了解多期侵位过程(Ji,2018b)。可以得出结论,早期侵入体在侵位过程中经历了向南的岩浆运移,部分是由约150 Ma的北部远场挤压作用所辅助(Ji,2018a,2018b)。相反,晚期侵入体的侵位和剥露被北西向地壳伸展所容纳,该伸展涉及多个补给带上方的侧向岩浆膨胀(可能对应于伸展132-95Ma期间的断裂)和韧性剪切主要沿着大云山拆离断层(Ji,2018a,2018b)。这表明,侏罗纪-白垩纪边界附近的“岩浆平静”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调整引起的收缩环境相对应(Li and Li,2007)。
  • 翻译:贾婷

  • 校对:沈一洋

  • 审核:王红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