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高一斗"的谢灵运,为何被后世称作"有佳句而无佳篇"?
这句"才高一斗",可不是笔者说的,而是谢灵运自己说的。
"才高八斗"这个成语的来历,就是谢灵运本人。相传有一次,谢灵运一边喝酒一边自夸道:"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其中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其他的人共分一斗。"曹子建便是曹操的儿子曹植,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历来备受推崇。谢灵运此言,既是表达出了对于曹植文采的仰慕,又表现出了隐隐的子矜之情——毕竟,除了曹植之外,全天下所有的文人墨客加起来,也就跟我的才华一样多而已。
作为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这话虽是自夸,但也不算夸大。山水诗在晋宋勃然而兴,其功首推谢灵运。谢灵运在拟态的过程中,加入自身的主观色彩,使山水景物呈现出源自现实的真实而又不同于现实真实的独特面貌。同时,又呈现出了"自然"的一面。"雕琢"和"自然"往往在谢灵运山水诗中杂糅并陈,这是谢诗的双体面。
我们读"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不得不感慨诗人才情之高渺。但这样的才华,又为什么会被后人称作"有佳句而无佳篇"呢?
笔者认为,这与谢灵运本身的性格特点和身世际遇有着很大的关系。
很多人评价谢灵运是一个爱"作死"的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作死不是什么少见的事,从那些名士一个个嗑五石散就能看出来,都是快乐就好管那么多干什么的性格,说得好听叫洒脱,说的不好听那就是集体作死。
谢灵运的作死则格外不一样。他出身与"王谢"的那个谢家,自小才华横溢,饱受时人赏识,入朝为官后,自认为有水平参与国家大政,却没有得到重用,经常愤愤不平。他在当权的大臣之间和小皇帝之间挑拨离间,诽谤当权的人,便被排挤到外地为官。
刘义隆登基后,两次召见谢灵运,都没有得到回应。刘义隆派光禄大夫范泰写信给谢灵运称赏他,他才应召就任。但皇帝始终是把谢灵运当成一个文人,而非大臣,叫他修《晋书》,写文章,整日谈论诗文而非国家大事。谢灵运心中不满,便不去上朝。皇帝最终暗示谢灵运辞官归家。
辞官后的谢灵运,更是开启了旅游模式,对百姓多有侵扰,被仇人上书诬告谋反。皇帝知道谢灵运是被冤枉的,但不想让他回家,就让他做了临川内史,谢灵运上任后依然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于是再次被弹劾。司徒派临川王的从事郑望生逮捕谢灵运,谢灵运反而抓住郑望生,起兵叛逃。被逮捕后,皇帝仍然爱惜他的才华,便叫他充军抵罪,最终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