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书法”现世,看完后才明白,他为什么4次科举都落榜了
汉字的书写从古至今都是一项极为受重视的事情。人们认为一个人写出的字,除了有用来传递信息的功能,还能间接展示这个人的气质外貌与学识深厚与否,字如其人就是这个意思。也因此书法独立成为一项艺术,并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完善。
一个优秀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在当时可以一字千金,就算时光过去了几千年,依旧会被世人追捧。但是书法并不因为如此就成为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在日常生活中,文字的应用十分普遍。所以书写是否工整,从遥远的秦汉时期开始,就成为考核的一个科目。直到现在我们一些科目的考试成绩中,还有卷面分这一组成部分。
当然,如今的卷面分占比不大,一般都在5~10分左右浮动,如果遇见理科性的考试卷,面分的占比就更小了。但是在古代科举中,一个人如果字体潦草歪七八扭,甚至会影响他是否能够通过考试,以至于让他落榜。我们所熟知的太平天国起义的领导人物洪秀全,就是一个因为字体而在科举中四次铩羽而归的人。
落榜四次的起义领袖
太平天国运动可以说是我国近代历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农民起义运动。它虽然也有着自己内部的局限性,结局也非常悲惨落魄,但是这场起义运动对后世带来的改变是重大的。就是这场运动让那些没有读过书的农民们也了解到了有关人人平等等先进的社会概念,也点燃了他们内心独立自主反抗统治者的火种。
一般能领导这样一场运动的人,再怎么也该文武双全熟读诗书,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可是事实是,太平天国的领导者洪秀全其实是个科举了四次都没考过的“学渣”。
作为一个家中崇尚读书也有余钱支持子女读书的人,洪秀全的基本知识还是有的,并且他一开始也是想要通过科举出人头地的。可惜中途不知道出了什么岔子,他考了四次都名落孙山,当时的资料上也没有对此有详细的记载,因此他落榜的原因一直是个谜。
直到后来他参加科举考试的文章手稿被故宫博物院展出,人们才发现这样一个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的人,写的字体竟然还不如练了两年书法的小学生好看整洁,由此可见他落榜这么多次也不算冤枉。毕竟古代的科举可比现代高考还要难多了,对于字体的要求也非常高。
很可能因为字体不是非常优美就会被考官直接淘汰,更别说这歪七八扭难以辨认的鸡爪字了。不过这四次科举不中,对洪秀全来说也算是催动他发动起义的催化剂,正是这几次碰壁,让他了解到农民想要出人头地究竟有多难。所以在之后,他才会集结穷苦人民,推翻这些压迫他们的无耻政府。
字体在科举里的重要地位
其实真的去追本溯源的话,字体美观与否并不是那么重要。因为隋朝之前,官员的选举大部分其实是看出身和德行,考试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所以就算字写得丑,也不影响一个人去当官。
虽然魏晋南北朝的时候,书法的发展达到巅峰,出现了王羲之和王献之等书法大家,但那还是贵族人的爱好,普通人不用也没有闲钱去练字。这个情形一直维持到科举制被完全完善,并成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
古代的考试与如今还不一样,科举考试需要书写大量文章。阿拉伯数字还没传入中国时,就连数字也都是用汉字书写的,而且科举考的科目也以策论与诗词为主。这些科目都需要大量书写,如果字体不够端正美观,不仅会降低阅卷的效率,阅卷人看着也会烦躁。因此练好字体是考科举的基础要求。
宋朝时参加科举的人倒是要轻松一些,因为宋朝独创了把考生试卷重新抄写以防作弊的批改制度。但是这个制度在之后的朝代基本没能沿用下来,那些想要考科举平步青云的学子,只能继续努力练字。
把这一规定发扬到极致的就是清朝,毕竟清朝可以算是最压抑最不自由的一个朝代了。科举时不仅对文体有要求产生了八股文,还对字体进行了规范,沿用绝对适用于考试的“馆阁体”。毫不客气地说,正是这两个东西压抑了许多清朝学子的创造力和才能。
科举因字体造成的趣事
要说因为字体在科举中碰壁的人,可不止洪秀全一个,我们所熟知的大文豪苏轼在科举中可也因为字体问题吃过亏呢。苏轼生活的宋朝对科举时的字体是要求是不高的,因为有专人把考生的卷子抄下来,就是为了防止那些考官凭字迹辨认自己的学生,然后给出高分。
本来这是一件好事,但是苏轼的文章因为文采太好,以至于被欧阳修认为是自己的学生所写的卷子。当时又没有字体可以准确辨认,所以苏轼就被决定避嫌的欧阳修判了第二名,真可谓是造化弄人。
当然,如今国内的博物馆留存有一份古代科举状元的试卷。这份试卷姑且不说内容如何,字体确实端正规整,和如今我们电脑打出来的印刷体相差无几,让人不禁连连惊叹。一个人可以将字写到如此境界,当真是神乎其技。可是这位状元如今的姓名已无人知晓,而因为字体落榜四次的洪秀全,却成为史书上的人物,阴差阳错成为榜眼的苏轼,其名篇名章也流传千古。
小结
其实字体好看与否不过是一个人附加能力的一项,我们可以在考察时将其加入考量。但除非是需要专业做书法有关的工作的,不然对字体要求太过严苛,实在是没有必要。就像科举考试,应该更重视一个人治理社会的能力,而不是将目光死死盯在字体上。
字体之于科举就像科举之于人生,纵观史书中有名的伟大人物那么多个,可以在科举中拿到状元的寥寥无几,也没几个书法大家。很多人甚至连科举都没考过,却不妨碍他们成为文豪将军以及开国帝王。由此可见一个人最重要的还是本身的实力,字体和科举成绩不过是锦上添花的东西,起不了对人生的决定作用。
不过如果在有能力的情况下,还是尽量把字体写得端正清楚。毕竟字写出来是为了看的,如果写得歪七扭八连自己都认不清了,可是要闹出“白字先生”那样贻笑大方的笑话的。
参考文献:《字体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