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的影像学MRI诊断
鼻咽癌的病理学及临床概要
鼻咽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CT:常用的检查方法
常规为横断面扫描
鼻咽部:3~5mm层厚,颅底 →鼻咽下缘
颈部:10mm层厚,鼻咽部 →第3颈椎下缘水平
鼻咽部及颈部为软组织窗
颅底部取骨窗
冠状位扫描
主要观察枕骨斜坡、蝶骨体骨质破坏 、 及海绵窦侵犯(增强扫描)
5mm层厚,扫描范围翼突内外板根部前缘 →颈椎前
MRI:定位、定性及分期诊断最佳方法
1、软组织分辨率高、多方位成像,清楚区分肌肉、粘膜、脂肪组织,对于肿瘤组织的侵犯范围界定较明确;无需增强扫描即可分辨淋巴结与血管结构。对于粘膜下病变或深层的早期病变,MRI可较早期的显示。
2、对颅底和颅内侵犯能作出清楚的显示,对放疗后纤维化组织和肿瘤残留、复发的鉴别提供更加客观的依据。
3、MRI在鼻咽癌颅底骨髓浸润诊断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但CT显示骨的细小结构优于MRI及平片,如观察颅底骨质结构的有无破坏应首选CT.
鼻咽部正常影像表现
CT(软组织窗)
鼻咽部正常影像表现
CT(骨窗)
鼻咽部正常影像表现MRI
鼻咽癌的CT表现
1、肿瘤的密度:
为软组织密度肿块,CT值约为35~45,密度均匀,肿瘤坏死可出现密度不均。对比增强后肿瘤呈均匀性轻度到中度强化。
2、鼻咽部软组织肿胀:
表现鼻咽后壁、顶壁、侧壁、咽隐窝、咽鼓管、软组织肿胀增厚。
3、 侵犯周围组织:
突入鼻咽腔软组织肿块延伸至后鼻孔、鼻腔
咽旁间隙、翼突内、外肌、颞下窝、颈动脉鞘区、咽后淋巴结。通过卵圆孔、破裂孔进入颅内。
4、NPC颈部淋巴结转移:是NPC最常见的转移
局部病灶小转移灶大
5、颅底骨质增生及破坏
颅底骨质破坏及海绵窦侵犯
颅底骨质破坏
6、NPC淋巴结转移
发病率约60.3~86.1%,可单侧或双侧,
淋巴结常超过1cm以上
CT表现为等密度,中心坏死为低密度。
对比增强可见肿大淋巴结轻度增强或边缘增强。
多发淋巴结肿大,常表现互相融合,并出现坏死。
其它征象
1、乳突炎及中耳炎
2、上颌窦炎
鼻咽癌的MRI表现
1、鼻咽部局部粘膜增厚
NPC远处转移:
常见为脊椎骨转移
肺转移
脑转移 NPC常通过直接蔓延进入颅内。而通过血路转移则比较少。
肝转移
鉴别诊断
1、鼻咽部淋巴残留或增生
<10岁 密度均匀 两侧头长肌间的脂肪间隙存在 颅底骨质无异常
2、鼻咽纤维血管瘤
常见良性肿瘤 20岁± 临床反复大出血
肿瘤大波及范围广(后鼻孔、眼眶、上颌窦、蝶窦、海绵窦)
3、其它肿瘤
粘膜下浸润及颅底骨质破坏均较NPC轻,但淋巴结肿大多而广泛。
来源:华夏影像
来源:华夏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