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需要造车
2月19日,小米确定造车的传闻引爆了整个网络。针对造车传闻,小米迅速回应,“等等看看,暂时没有”。2月21日,小米集团再次回应称,“就电动汽车制造业务的研究还没有到正式立项阶段。”关于小米造车的传闻,从2014年开始,每隔几年就会曝出,2020年接连曝出两次,不过每次消息刚出,小米就斩钉截铁的回应:假的。这次从回应来看,小米没有明确否认,只说时机未到,口风似乎有所松动。
互联网跨界造车的第一波风口兴起于2014年,上百家造车新势力经过大浪淘沙,如今跑出了蔚来、理想和小鹏,在特斯拉的带动下,2020年他们触底反弹,市值翻了几倍,目前都在数百亿美元。
2020年下半年,阿里、苹果和百度相继官宣下场造车,一再重申不造车的华为也多次被传造车。好像不传出点造车的“绯闻”,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科技巨头了。
事实上,早在2015年和2016年,雷军旗下顺为资本就先后投资了蔚来汽车和小鹏汽车,小米投资的生态链企业中也有睿米科技、车米科技等研发车载智能产品的公司,雷军虽从未明确透露过造车的想法,但在汽车领域的动作一点也没落下。如今,科技巨头们相继传出造车,并在资本市场大受追捧,向来追风口的雷军,怎么舍得错过这个机会呢。
“车界小米”
在手机界,小米是“千元机杀手”;在汽车界,所有以性价比为卖点的车型都标榜自己是“车界小米”。当“车界小米”的说法被运用得炉火纯青,公众对于真正的小米汽车期望值也水涨船高,乃至有人发出灵魂拷问:万人血书请求雷布斯进军房地产。
所以看起来,小米造车简直有道德正义,然而实际上,小米需要造车,超过群众需要小米。
国内的智能手机出货量也触及天花板,陷入了增长停滞的泥潭。据中国信通院数据,中国手机出货量在2016年达到5.6亿部高点后逐年下降,到2020年,叠加疫情影响,全年出货量为3.08亿,比4年前减少近一半。 小米虽然在智能手机行业跻身世界前三,但要面临的是全球手机销量增长已陷入停滞的困境。
与智能手机市场形成鲜明对比,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如火如荼。正如智能手机占据了移动互联网流量的入口,智能汽车极有可能成为继手机之后的下一个超级流量入口。而这一入口,一定是掌握在整车厂手中。
此前,雷军也在员工公开信中表示,小米已经明确了“5G+AI+loT 下一代超级互联网”的战略方向,并且将在2025年前投入500 亿元人民币。
而智能汽车恰好与这三项技术高度重合:例如,5G可为汽车提供高可靠性、低延时的信息传输条件,满足车辆与外界协同需求;AI 技术,包括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等,这些都是智能汽车场景下的重要应用;IoT 设备则是小米“上车”的重要一环,可以更好提高用户粘性。
风口与隐忧
事实上,雷军自己都曾在公开场合说过“他认为新能源造车就是骗钱”,怎么一转眼他自己造起了车?——这不得不承认,归根结底还是“赚大钱的”时间节点到了。百度、华为、阿里巴巴……全都一股脑的跻身造车领域,那么作为知名电子产品制造商,小米岂会甘愿落于人后?
然而当我们深究互联网公司造车这件事,我们却不得不承认:他们都没啥子核心科技。不信你看:百度和吉利联手造车、华为联手宁德时代推出电动汽车相关总成、阿里巴巴借壳上汽生蛋、恒大砸钱收购国外流水线……
毕竟对于新能源电动汽车而言,真正的核心就是“三电”(电机、电控、电池)。眼下国内企业有独立开发和设计三电能力的,除了“某某迪”之外,还有谁?一系列的硬件总成都捏在宁德时代、三洋电机、上海大郡、清陶科技、百思特锐等电池、电机、电控企业手里。
未来各行业市场的争夺,只有软件+硬件配套,才有可能构建出真正的护城河。往后硬件方面大家其实都差不多,因为供应商都是一样的,重点是操作系统的不同带来的体验差异,也就是说未来的互联网及服务类收入的增量空间才是汽车的关键利润所在。
可是一旦进入造车领域,至少需要上百亿的资金,小米还要兼顾手机等业务,其自由现金流的压力可想而知。或许这就是小米没有正式承认造车的原因之一。
与小米不同的是,苹果没有公布技术、合作伙伴等方面的细节,但造车这一事实是确定的。而且同样是2019年,苹果的经营现金流量是693亿美元,投资现金流为458.96亿元,仅自由现金流这一项就远超小米,完全可以承担起巨额的造车投入。更何况苹果还有超过2000亿美元的庞大现金储备。
写在最后
雷军是为数不多看准风口的创业者,当发现移动互联网的机会,雷军“顺势而为”进入了手机行业。六年前,嗅觉灵敏的雷军也看到了新能源汽车的潜力,变身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明星投资人,雷军个人投资了蔚来,其管理的顺为资本和小米集团则投资了小鹏,雷军、小米集团和顺为资本三方投资的汽车领域企业高达30家,覆盖了智能汽车产业链多个环节。
众所周知,小米的核心优势是生态链,覆盖了多种产品和场景。围绕智能汽车,小米可以依托软件优势,开启多设备协同,形成智能汽车+消费电子等IoT场景下的信息融合,算法、数据和软件将成为小米的核心竞争力。在智能生态体系中,小米变身汽车设计公司,只需要强大的软件团队,以升级的方式给车辆的系统层和生态层赋能,这正是小米所擅长的。
在智能生态时代,需要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一千个车主需要一千种使用感受,如同应用商店定义手机,汽车用户也可以通过软件定义个人汽车,满足自身独特的消费需求。小米在用户运营方面积累了较多的经验,可以把握差异化目标群体,根据精准的用户需求来定义汽车。
如今一窝蜂扎堆奔新能源,或许也是一个风向标:毕竟资本家的脑袋瓜可比我们聪明的多,消息灵通的多。肯定是他们看准了中国未来会全力进入电力时代,才会如此大胆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