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之妙 ,贵在有沁
古玉之美,贵在有沁。沁乃自然之恩赐,亦是岁月之见证。浅薄深厚之间,总是让人意外连连;浓凝淡匀之下,又仿佛在诉说着千百年恩怨。玩古不玩沁,犹如雨过天晴无彩虹,虽给人以清新,却少了绚丽与惊喜。切莫以沁玉为病玉,无沁才真正地恼人。
古玉受沁之过程,乃动态发展之过程。环境、温度、湿度、外围物质无不因时而变。百年,五百年,一千年,虽玉不位移,受沁状态却截然不同。刘大同之《古玉辨》以及当今玉界观点,无不局限于静态。动态过程以静态观之,必然会生许多谬误。譬如,石灰沁,可致黄色,可致肉色,可致红色,可致褐色,可致黑色,亦可使诸色汇集,盖与时间长短、玉器密度高低、玉器阴阳各面小环境有关,而今世人仅知“孩儿面”而已!
沁生色,色生光,光生气,气生神。古玉之沁,集自然之灵气,借时光之酝酿,自然而生,光气活现,神韵非常。凡古玉真品,可无沁色之表象,但不可无光气神之灵魂要素。今人可仿型料工纹,但难仿其沁;能仿其沁,却不能与光气神达到统一。故古玉鉴定,能看型料工纹者乃是初学;能看沁色者可谓高手;能将光气神烂熟于心者方为高人也。
黑漆古未必是水银沁。水银无色而有毒,遇人骨可致黑色,乃中毒之表现。水银之于玉器,未必能融,未必能通,未必亦如人骨中毒而变色。古墓葬用水银者多,而黑漆古却难见其例,岂不怪哉?古人所言,虽有其据,盖以人骨变黑而推之,故言黑漆古即为水银沁需待考证也。
旷世之中,唯古玉空灵奇幻。虽不见车马舟楫,却听得古人喧嚣;虽不着只字片语,却读得祖辈心音。把玩摩挲之下,犹如静雅美人在与你喃喃细语,纵有哀愁劳顿,也在一瞬间消失殆尽。品读留连之间,恰似佛传经典,虽不能尽解禅意,却早已物我两忘,感激涕零。盛衰荣枯,万象变迁,只一块古玉,便将古人之遭遇,沧桑之巨变,展现在今人面前。感慨由此生,萦怀如流云,令人欲罢却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