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融资收紧,投资下行,房企又要过冬了吗?
最近,有两个事情,让涛哥感到担忧。
一是融资收紧,从高层的对外发言,到坊间流传的监管动向,到实际的融资数据,都出现明显收紧。
二是投资转向,今年1-5月各大房企投资拿地非常积极,但进入6月,随着政策的持续紧张,以及贸易战的不确定性,投资数据已经开始掉头。
大家都经历过2018年的地产寒冬,过冬的起步信号就是融资难,因为融资难、导致投资停滞,裁员缩编。
当前市场发生的变化,值得每个人关注和警惕。
一、融资收紧
1、高层的警告
6月13日,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陆家嘴论坛上表示,
必须正视一些地方房地产金融化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一些城市住户部门杠杆率急速攀升,相当大比例居民家庭负债率达到难以持续的水平。
更严重的是全社会的新增储蓄资源一半左右投入到房地产领域,一些房地产企业融资过度挤占了信贷资源,助长了房地产投资投机行为。
历史证明凡是过度依赖房地产实现经济繁荣的国家和地区,最终都要付出代价。
这段讲话可以说是很严厉的,表明了国家经济脱虚向实,坚持房住不炒的决心。
2、监管的动向
5月17日,银保监发23号文强调,商业银行、信托、基金等金融机构不得违规进行房地产融资,大幅收紧了房企在拿地阶段的“前端”融资。
5月下旬,有多家媒体报道称,部分房企因拿地激进,“出现一些‘地王’,已经引起中央注意”;在住建部指导下,央行与证监会将暂停部分房企的债券及ABS融资。
在坊间流传的限制融资名单中,涉及20家耳熟能详的开发商,虽然没有公文证实此事,但从融资口发出的声音看,针对激进房企的定向调控确实存在。
6月12日易居沃顿房地产研修班上,钜派投资董事长倪建达,也表达了对市场和企业的担忧:
今年会不会好转一点?我认为不会,今年市场会更加严紧。
中央对房地产去年建立长效机制的基础上,今年八个字,重点关注、精准打击。
当然也有的企业还是继续疯狂购并,履履在各个城市创造地王,我相信最近也收到了警告。
我想告诉大家什么呢?2019年在2018年的基础上,你不要期待着日子会变得更好,房地产的调控依然是重点关注领域。
但是政府已经改变方式了,原先就是全国一个政策,现在是一个城市一个政策,原先调控的是对这个行业,现在重点来了,现在要调控的是企业本身。
倪建达是房地产金融领域的权威人士,他的发言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
3、融资的下滑
如果说前面都还是委婉的提示,那么真实融资数据的下滑,则更能说明当前形势的不乐观。
CRIC数据显示,2019年5月85家典型房企的融资总额为508.16亿元,环比下降54.3%,同比下降40.8%。
而在融资大幅受限的同时,融资成本却在不断上升。
2019年截至5月房企新增债券类融资成本高达7.06%,较2018年全年上升0.66个百分点,为2015年至今最高。
总之,各项数据的变化,都印证了倪建达的观点:房地产依然是重点调控领域,今年市场会更加严紧。
二、投资转向
恒大研究院表示,2019年初至今,房地产投资强劲远超市场预期。1-5月累计投资46075亿元,同比增长11.2%,增速比2018年全年提高1.7个百分点。
但同时,恒大研究院也给出了警告:
我们判断房地产投资的拐点已至,预计未来每个月投资累计增速将下降0.6-0.8个百分点,全年投资增速7-8%。
恒大研究院首席房地产研究员夏磊分析,
2018年5月以来,300城宅地成交建面累计增速达到32%的高点后持续回落,2019年5月降至5%。
分城市能级看,一线、二线、三四线城市的土地成交累计增速分别在2018年的1月、5月和5月开始见顶回落,
目前各线城市投资也均已有见顶迹象,印证投资拐点已现。
事实上,从涛哥近期与一些房企投资总的沟通看,受监管政策持续高压,及中美贸易战带来的金融市场不确定性影响,
很多企业对投资拿地的态度都转向保守,高涨的拿地热情正在慢慢趋于冷静。
三、如何应对
我们都知道,房地产是一个周期性市场。
而近两年,房地产周期变化越来越快,甚至出现一年一周期。
例如去年政策收紧后,房企日子很苦,大家想方设法、节衣缩食要“活下去”。
有钱之后自然要拿地补货,所以今年3-5月,出现大量房企集中抢地,一些公司一天之内同城拿下三四块地的现象并不少见,地王频出再度上演。
没想到,宽松刚持续仅3个月,调控便又如期而至,立刻将房企打回现实,告别大幅回暖的幻想。
在这里,涛哥给房企提出三个建议:
1、战略方面:聚焦收敛,稳固基本盘
这虽然是万科最早提出的观点,但目前已成为大型房企的共识,我们看到主流房企的新业务都在放缓,更多的精力将被用在做强主业。
这并非意味着新业务不做了,而是说当养分少的时候,首先要保证躯干强壮,适当的对枝叶进行修剪。活的健康,未来才能有更大的发展。
2、组织方面:精简提效,减少内耗
过去两年,很多房企都实施了区域裂变,鼓励区域互相竞争、抢夺底盘,这是一种基于赛马制的很好的管理策略。
但是,在一个区域内,本来一波人的事,被拆出两个团队同时做,势必造成组织效能的大幅浪费,产生无用内耗。
典型的案例如中梁,在温州一个地方就多达5个区域参与竞争,不过现在中梁也已经在调整,基本每月都有区域被合并。
3、人才方面:关注效能,向标杆学习
2017年涛哥讲人效时,一些同行认为控人数不如放开招人,优先做大规模。
但到了2018年你会看到,人员扩张很猛的企业,往往也是裁员比例最大的。
这里的逻辑很简单,房地产净利润已经低于10%,不再是暴利行业,因此人工成本正在变得越来越显眼。一旦增长未达到预期,为保利润,必然要进行人员缩减。
而那些长期关注组织效能,对招聘较慎重的企业,在逆风时就能实现平稳过渡。
总之,经历过2018的风雪,我们都是活过冬天的人,2019即使依然不易,但相信我们会更加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