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具一格的江南喜宴
韩韬
说到快乐,应该莫过于红红火火的婚礼了。结婚带给人的快乐,是唯一的、大家都憧憬着用一辈子一次来守护的快乐。在湖南长沙,婚礼通常是正午十二点之后,选择十二点八分、十八分或二十八分开始。新人和宾客有笑有闹,欢欢乐乐地直到下午一点钟后,才尽兴开席,这就是重头戏——喜宴。
长沙人好吃,喜宴是其表现之一,且不是现在才显现的事情。清朝咸丰年间,湖南的喜宴就已经成名。最早应该是在乡下罢,不过八碗、三牲,叫做“蛏干席”。毛泽东在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如是形容蛏干席——“一种并不丰盛的面”。这种朴实的传统一直存续了几百年,得了这个怪名字,原因也简单,因为第一碗菜里,用到蛏干,这是别处少见的。
碗是六寸口的青花大碗,蛏干在最上面,以下是肉丸、蛋卷、胡萝卜,夏天则用瓠瓜,逐层扣着,比寻常的大杂烩多一份土豪气。这第一碗上来,也就是让客人放心,知道今天有好招待了。
第二道却是咸汤,通常以笋丝煨肉丝。肉是新鲜的二刀肉,要带着膘,这样汤才肥。而笋丝呢?是好兆头!湖南人口音,笋子就是“生子”。结婚生子,彼时天下美事。
紧接着上三大碗扣菜,鸡、羊、肚,样样美味。并不是简单地拿肉来填客人的胃口,而是要荤素搭配:扣鸡下面垫着菌子,羊肉下则垫着红白萝卜,养人顺气,肚片下面是红枣糯米饭,甜甜咸咸,绝不单调。
第六碗,一定是五花大肉,绝对不可以上鱼。肉要够肥,过油炸,弄成虎皮,红亮好看。铺在酸菜或是酱辣椒上,蒸到整块肉都酥软滑甜,油脂沁入菜里。客人吃过,个个举杯,连下数碗水酒,大呼过瘾。
此后,或是“和菜”,或是好汤,都是好意头。“和菜”用萝卜丝、豆皮丝、芽白梗丝,半炒半烩。汤用的是猪肝、肉片滚冬苋菜,或是碱发墨鱼炖肉汤,总之是又烫又鲜,还能给人去去酒醉。最后的压轴戏,竟是两碟绿叶小菜。小却要精,由当季時蔬配酱油炒饭,有饭饱尽兴之意。
在年轻人感觉里,仿佛只有浓厚的重口味菜,才能带给他们饱足和活着的证据与动力。湖南喜宴正是如此,这种乡下宴席,食材平常,滋味厚重丰腴,几乎没人不喜爱的。
城市中更讲究些,食材细致、高档起来,但还是不脱湘菜本味。我最爱喜庆热闹的“鱿鱼锅巴”,上桌“滋啦”一声爆响,人人鼓掌,又碰一杯。还有更排场的升级版——虾仁海参锅巴,红白黄黑,更加悦目。不得不说的还有湘菜里的“片皮鸭子”,一定得有。此外,鱼一定是用鳜鱼,整尾上,肥出油的肚子还要对准主客,如此,喜宴的客人才能满意。
美好的喜宴,少不得美好的装点,即是“咸点”“甜点”了。“咸点”在席面中间上桌,包子饺子、米粉汤面,给客人的肠胃舒缓舒缓,以便更尽酒兴。“东安仔鸡”最不能少,酸辣可口,既能醒胃,又能下酒。“发丝百叶”则有转化之功,黑百叶揉成白色,再切细丝,和上笋丝一起炒出来,入目绵软,入口香脆。偏爱浓味的湖南人,造出了“红烧蹄筋”或“奶汤蹄筋”,前者用牛,后者用猪,风味各异,包君满意。对了,在长沙城里摆喜宴,一定有一碟豆腐,清清白白,是好寓意。
“甜点”与“咸点”不同,要最后上,银耳冰糖湘莲,清甜养胃,又有连生贵子的意头,多饮了几杯的男人,偏爱甜食的女人,都不会错过。胃口大的,再来吃一碗八宝糯米饭,大家团团圆圆,甜甜蜜蜜,新人如胶似漆,好上加好。
以上所谈,皆是旧时风貌,如今多半不见。尤其改革开放以后,喜宴的模样变化比变脸更快。海鲜也大量涌进来,所谓的基围虾、大连鲍、多宝鱼,渐渐为人们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