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再隋:为什么于永正的语文课能达到这样高的境界?

江南二月,春寒料峭。窗外的梅花谢了,枝上绽出了绿色的叶片,嫩嫩的、油油的,向上翘着、挺着,蕴含无穷的生机。此时,在我的案头上放着一摞书稿,那是前几天于永正老师寄给我的《教海漫记》校样,嘱我写几句话。我原以为浏览一遍,发点感慨而已,哪知开卷一读,竟不忍释手。

书中每篇文章不长,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一个大的中心。内容平实,文笔流畅,像是跟读者娓娓谈心,又像是讲故事。许多生动的实例,不少幽默的话语,能让你忍不住笑出声来。掩卷沉思,又感到在幽默风趣的行文中,有一种历尽人生沧桑的凝重感,就像我窗外的梅一样,傲霜斗雪,风骨犹健,花谢叶发,生机盎然。

全国资深教育家斯霞老师终生倡导和实践爱的教育,于永正老师十分崇拜斯霞老师,贯穿在本书中的所有文章,也是一个“爱”字,即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儿童的爱。正是这种爱,使于老师在30多年的小学教育生涯中,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以教为荣,以教为乐。按于老师的学识才华,本可以另谋高就,但他安贫乐道,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无怨无悔,这是多么高尚的精神境界!当教师,尤其是当小学教师,就是要甘于清贫,甘于寂寞。于永正老师在小学语文研究上的执著追求,几乎是如痴如醉,他甘当一辈子小学教师,“虽南面王不易也”。

于永正老师了解儿童,理解儿童,信任儿童。他常常换位思考:假如我是一个六七岁的孩子。他和孩子们同唱、同跳、同乐、同悲,有感情的交流,有心灵的沟通,有动作的默契。他能敏锐地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懂得用最美的语言去激励学生。当老师难,当小学老师更难,难就难在一个“小”字上。因为孩子“小”,很稚嫩,需要细心呵护;因为“小”,易受熏陶感染,要尽可能给予正面、积极的影响。于老师50多岁了,依然童心未泯。在课堂上,有时“装猫扮狗”,逗孩子在乐中学;在课外,引孩子玩,让孩子在社会交往中去感受人生,在感受别人的爱的过程中,学会爱人。

于永正老师懂得宽容。他说:“花朵是色彩斑斓的,学生是五彩缤纷的。”可见,学生不可能齐步走,教育不应搞“一刀切”。斯霞老师对儿童深深的爱,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倡导要“偏爱差生”,都是一种高尚的宽容。有人说,爱是一种能宽容别人的感情。宽容是一种美德。教师的宽容,不仅是一种教育方法,更是教学生懂得怎样做人。于老师说:“发脾气很容易,忍耐却很难,虽然只需要几秒钟。”

爱,也是一种艺术。于永正老师和学生也有许多磕磕碰碰,也曾有过苦恼和困惑。正是对学生的爱,使他“吃一堑,长一智”,成为一名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于老师娴熟地运用批评的艺术、表扬的艺术,懂得利用小纸条的魔力,或在作文本上画一只跷起大拇指的手……

从于永正老师几十年的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看,于老师的教育观是渗透着、浸润着深深的爱的现代教育观。爱,使于老师产生了智慧和力量,使他的生命变得更充实。一位哲人说得好:“一个热爱生命的人,不再靠自己,而是靠他所爱的东西活着。离自己越远,渗透别人越深,就越幸福。”

于永正的教学观是他的教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说,于老师一辈子耕耘最多、收获最大的是在小学语文教学这块土壤上。

当前,国人对语文教学的忧思,已不囿于语文教学本身,实际上是对整个教育的忧思,对培养未来人才的忧思。小学语文教学的误区,是把本来富于儿童情趣的、形象的、情感的语文教学向标准化、公式化、概念化转向,导致人文价值的坠失。在语文课上,学生被动地抄词、解词、拼合词语、组装句子,加上无的放矢地改错、选择、判断,使学生在知识的迷宫里晕头转向。教师在课堂上枯燥乏味地讲,讲了不少“正确的废话”,学生在教室里没精打采地听,漫无边际地说,说了不少“正确的空话”。语文教学的魅力没有了。

在于老师的语文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言语生动,琅琅书声不绝于耳,课堂上时而还发出阵阵笑声。教学中,语言训练很扎实,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此情此景,使人惊叹,发人深思:为什么于老师的语文课达到这样高的境界?我想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是两点,一是教育观念,二是教育艺术。

语文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自主活动。面向21世纪的小学语文教学,呼唤语文本位的复归,主张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掘学生的心理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天赋,使学生在掌握语文能力的过程中,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面临的课题。于永正老师30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印证了他的学生主体观、学生发展观和学生创造观。

本书直接论述教学的文章达43篇,其余的文章也都和教学有关。这些文章中的话题几乎都是“学生”。过去我们常说教学要“吃透两头”。吃透教材虽然不容易,但只要悉心钻研,教材是可以驾驭的。唯有“吃透学生”,一直是教学中的大难题。

儿童可塑性大,知识能力处在动态之中,尤其是他们丰富多彩、变化不定的内心世界更是难以揣摩。苏霍姆林斯基大声疾呼:要面向儿童的个性。从本书看,于老师在教学中最具深度、最具特色、最有成效的研究,是对儿童的研究。

于老师认为,在教学中,教案应烂熟于心,应将百分之八十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要“目中有人”。于老师眼里的学生,不仅有共性,而且有鲜明的个性。就某一个学生而言,在教学活动中的每个阶段的心理特点都不尽相同,时而高兴,时而焦虑,时而困惑,时而顿悟。教师的任务是伺机诱导,巧妙点拨,学生思维堵塞时疏导之,心理困惑时开导之,精神倦怠时激励之。上课时,于老师或注目,或颔首,或微笑,或抚摸学生的头,或给学生讲悄悄话……总之,言语的、非言语的,明示的、暗示的,都是在准确地传达某种信息,给学生注入“兴奋剂”。

近些年来,于永正老师的语文教学,越发平实自然,更加得心应手。看似平易,实际是渐趋成熟的标志,诚如古人所言,这种“自然”“平易”,“乃绚丽之极也”。或者说,于老师在语文教学中追求一种艺术化的境界。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科学要遵循规律,艺术要讲求审美,让学生在形象感染、情感熏陶、精神愉悦中学习语言,发展语言,促使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活起来,学生的思维活起来,课堂气氛活起来。

于老师认为,不懂艺术的老师是不全面的老师,没有艺术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于老师除了爱读书、爱动笔之外,课余还习京胡,唱京戏,练书法,研丹青,弄诗文。于老师对京剧艺术颇有研究,谈起梅、程、尚、荀,如数家珍。清唱一曲《苏三起解》,一板一眼,字正腔圆。他认为京剧艺术的一笑一颦、一招一式都是韵味无穷的诗,可以有选择地借鉴到语文教学中去。

在教学《狐假虎威》时,于老师和学生一起表演,既自然,又生动。讲古诗《草》,他要学生画风。他从齐白石的国画里悟出“大的框架要粗线勾勒,小的细节要细线描画”。

于老师说:“教学中最能给人留下印象的,往往不是整体构思与设计,而是对细节的处理,是一句机敏的话,一个得体的动作。”学会“用眼睛说话,可以少费口舌,使课堂干净”。这样,在课堂上学生既有活泼的心灵飞跃,又有凝神寂照的内心体验。他认为,什么艺术都在一个“心”字上。教学作为一种艺术,对学生情感的催发、心弦的拨动、教学节奏的调控以及对学生及时反馈的变通处理等等,全都“存乎一心”。

季羡林先生曾谈到他最喜欢的艺术风格是“淳朴恬澹,本色天然,外表平易,秀色内涵”。我想用这句话来评价于永正老师的教学风格,虽然不算贴切,但也大体相似。

本书是于永正老师数十年教育实践的经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坦露。其中蕴含理论的活力和人格的魅力,值得认真研读。

我认识于老师多年了,自以为对他的了解颇深,当我读完这本书稿后,才觉得过去对他的了解太肤浅了。如于老师所说:老师,也是一本教科书。我写了上面的话,算是初读这本“教科书”后写的一篇读后感吧!

(0)

相关推荐

  • 确立“大语文教育观”的思考

    "大语文教育"实际上是语文的素质教育,它要把师生从语文知识的微观教学中解脱出来,升华为语文能力.思维发展.创造力的培养以及人格完善的教育. 语文教育自身的多特性(工具性.思想性.综 ...

  • 我的语文教学观 ——大幅缩减语文课时数。...

    我的语文教学观 --大幅缩减语文课时数.在古诗文里疯狂背诵是自作多情. 语文是大学科,语文要大学习. 就课时而言,中小学每周6节以上语文实在太多,严重挤占了数理化学习时间.如果真的要减负,就必须减少课 ...

  • 思维能力观照下的读写结合——我的儿童语文学习思维教育观

    思维能力观照下的读写结合 --我的儿童语文学习思维教育观 卞明明 一名教师站在讲台,风貌.风姿卓越,各有各的风采.但如果没有一定的教育观,无论夏天怎么繁茂碧绿,也必定到秋后黯然失色,甚至到了冬天饿的体 ...

  • 导入技能三:于永正老师教学之赏析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语文课堂上的导入语犹如文的起笔,常让费尽心机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非常 ...

  • 宋朝历史人物——杨再兴(中国古代十大勇将)

    杨再兴(?-1140年),南宋抗金名将.南宋武冈军(治所在今新宁县盆溪)瑶族人.宋崇宁三年(1104年)生于城步,年幼丧父,随母李氏来新宁崀山盆溪外婆家居住.自幼习武,弓法神奇.高宗绍兴元年(1131 ...

  • 宋朝四大杀神猛将:杨再兴第四岳飞第三,第一位猛如狮虎北宋武魂

    杀神猛将,是指在战场上杀敌如神的猛将,这些猛将一上阵,让人看着都眼晕,挥刀人头落,出枪一将亡,箭发穿敌胸,马过血四溅,真如杀神降临一般.历朝历代都有这样的杀神,宋朝的四大杀神猛将是谁呢?按北宋.南宋顺 ...

  • 杨再思轶事数则(资治通鉴卷二〇七之九)

    长安四年秋七月丙戌(初三),武则天任命神都副留守杨再思为内史. 杨再思这个宰相,专门靠阿谀奉承来取悦于人.司礼少卿张同休是张易之的哥哥,有一次他宴请朝中的公卿大臣.在酒喝到畅快的时候,张同休拿杨再思开 ...

  • 岳家军二号人物,一生只服岳飞,生擒杨再兴,因拒绝陷害岳飞而死

    岳飞是中国历史上站在武将顶峰的一颗将星,其一生不仅光彩夺目,更令人惋惜的是岳飞悲惨的结局.岳飞是一颗耀眼的将星,而他身边的将领也同样优秀,这可能就是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岳家军的二号人物张宪,虽然无 ...

  • 于永正:越是好老师越不像老师

    到底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 好老师上的课是什么样子的? 特级教师于永正从个人经历和观察中竟然得出做一名好老师的秘诀是:做不太像老师的老师上不太像课的课! 这究竟是为什么?于永正老师以自己真实的经历向我 ...

  • 【雅人韵士】杨再利|古藤盘峭壁,蹊径踏歌行。

    走进诗摘词选,品味诗意人生 诗人简介 杨再利.笔名杨柳.河东杨柳,曾在黑龙江省红兴隆管理局工作,喜爱诗歌.有1000多首诗歌.诗词作品见地市级以上报刊,作品多次在国家.省.市举办的大赛中获奖.诗歌.诗 ...

  • 杨再兴与小商桥之战阵亡部将

    杨再兴(?-公元1140年)为相州人.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杨再兴时为曹成部将.在莫邪关之战中,杀岳飞第五将正将韩顺夫和胞弟岳翻.曹成战事,杨再兴被俘,岳飞不计较杀弟之仇,将杨再兴收留军中.绍兴 ...

  • 于永正:教师培训有无用处

    "在培训中,得到的'好箭'总得射出去,所以老师们要练'射箭'的本领.这种本领不可以在培训班上获得,只能在实践中练就.这种'射箭'的本领就是'转化'.'转化'最重要." 有多少教师培 ...